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月

初一日

錄外史。晡,登樓與云岫主圍棋。

初二日

過午,詣客舍晤念劬,談久之。復訪介石,同至格致書院聽浩吾宣論。枚叔、燕生皆在。俄偕登五層樓茗話。晚歸,家祭。夜,錄日記。

覽《漢書·刑法志》。漢法三章,不足以御奸。于是蕭何攈摭秦法,取其宜于時者,作律九章,為唐、宋而后律法之所祖。

君主一統之世,民固無權,其君亦未嘗有權。試觀《漢書》載元、成累下恤刑之詔,而有司不能廣宣主恩,至有鉤摭細微,毛舉塞詔之事。《宋史》載仁宗累有綏民之政,官吏罕有承帝之意者。由是可見,君權有時不能伸也。見于史尤顯著者惟此,其所不載者可類推矣。或曰:然則權何在?曰:權在為惡之人。蓋欲為惡,則無論君民皆有權;欲為善,則無論君民皆無權,法使之然也。

漢文帝時,張釋之為廷尉,宣帝時,于定國為廷尉,皆能平天下之刑。任賢之術,豈可少哉!武帝進張湯、趙禹,緩深故之罪,急縱出之誅,天下嗟怨矣。

漢初,誹謗詈詛者有斷舌之刑,后乃除之。

燕生前論中國為丁幕書差之天下,東西文明之國為士農工商之天下。然哉,然哉!

初三日 微陰

覽劉子元《史通》。昨聞燕生論古今善讀書者,推王充、劉子元、章實齋三人。蓋能于數千年典籍如庖丁解牛,披郤導窾,一無障塞者也。晡,喉微痛,登樓。

初四日

錄外史。昳,入城詣族叔小圃廬,至樓上閑話,俄蓮兄至,偕游城隍廟之內園,邱石林壑,饒足幽趣。俄別至翠秀堂,亦一園林,較內園稍大,景物尤深曲,長廊洞扉,花木繁蔓。有小山盤折而上,一亭孤聳,可瞭遠,下俯荷池,南有堂,面水,望之閑敞,前多石欄。顧視良久,始覓路下,憩小閣間茗譚。園丁俄復導游數處,仍還內園,坐久之,遂出城。蓮兄亦歸。

初五日

錄外史。晡,覽《史通》。子元于諸史之踳駁謬誤,指摘辨晰,有類然犀燭怪,使古人無可遁形。然自敘則云:己嘗征修《唐史》及撰《則天實錄》,又往往不能行其意,致不免依違茍從,與俗浮沉,蓋為同作諸人所牽掣也。甚矣,言行相符之難。安知古人著書者皆無是難白之苦衷乎!是故實齋有云:后人讀古人之書,可辨正而不可呵罵,至言也。且一人精力有限,著作過多,非僅難如人意,且難盡如己意。假令子元自著一史,更無監修貴臣及同作者與之齟齬,未敢信其過于馬、班、陳、范也。雖然,子元亦古人之諍友哉。

初六日 早微晴,過午雨,晡復晴

錄外史。觀《史通》終卷。

初七日

錄外史。晡,詣燕生廬,論日本變法事。燕生云:日本史載其創議變法之人,多出于貴族,其諸侯伯往往自愿獻出土地歸于皇家。夫變法之事,利于卑賤而有損于尊貴,乃皆不以是介意,是不可及也。且日本士氣尤堅猛,凡侯伯諸國之臣民,無不各尊其君,親其上,人心固結久矣。故一旦變法,遂能雄視亞東,而卒不解其人心何以能然,豈地運耶?余曰:是仍封建之利也。地小而君與民各相親,所謂士食舊德,農服先疇,上下之情易以通矣。且日本自開辟一姓相傳,森井所謂君臣分定而不可移。非若中國更興迭滅,篡弒相仍,使人心屢渙散而不可結也。且就令一姓相傳,而土廣人眾,君民之氣疏隔,忠憤之志何由生哉?于是知封建之非無關系也。

初八日

錄外史。覽《文心雕龍》。彥和深于文,知幾深于史,所著書實便初學。

王陽明先生發明良知之學,嘗謂返諸己心而不安者,雖其言出諸堯、舜、孔子,不敢以為是。燕生最服此言。余謂亦有弊,惟斯賓塞爾《勸學篇》人差之說足以補救之。其語見前,不重述也。

初九日

錄外史。晡,詣次申,暮歸,覽《文心雕龍》終卷。是書于文章之體例神貌、源流本末,盡發其蘊,可謂得文之三昧矣。雖然,文猶虛車也,曾滌笙有此語。茍無所載,而惟飾其車,亦何貴有此車耶!所載維何?曰明理、紀事、達情而已。

初十日 陰,俄大雨,過午晴

覽諸報,有載格致之新理云:江海波浪間,以化學之法,能分出金銀,可謂奇矣。人皆知土石中有礦,不知水中亦有礦,且即浮寄于水面者也,尤奇。又有蟻類養牛取乳事,見《知新報》第五十三期。

今之為目錄學者,動云經史子集,蓋從流俗沿稱之名也。于是治經之儒,遂翹然于史子集之外,而別啟徑途。余竊謂未然。蓋觀《十三經》中實有近史、近子、近集者,何以皆目為經?如《尚書》、《春秋》、《周禮》、《儀禮》,實三代上之史也。《論語》、《孟子》、《孝經》,可列子書。《詩三百篇》,可歸集部。《小戴》四十九篇半入史,半入子。《爾雅》為當時初學識名物、解文義之書,且難歸類。惟《周易》一書,本二儀之玄奧,闡自然之妙理,彌綸六合,綜貫萬事,非一人之私言,乃太虛之公法,不得不謂之經。經者,常也,萬古不變者也。若子者,雖有言出圣賢,而皆各發其胸臆,可以翼經,不得直謂之經,《論》、《孟》諸書是也。史者載言紀事,述典章,明制度,以昭懲勸,以備考證,其中得失沿革,與時迭變,安得謂之經,《尚書》、《春秋》、《三禮》是也。集者,萃聚諸篇而成。《毛詩》非一人作,不過孔子所編商、周詩選,何以亦謂之經?如因孔子手訂者必尊曰經,則《小戴》諸篇何嘗為孔子刪定,且多非孔子之言,乃亦列之于經,是不可通矣。

或曰:《春秋》乃明義之書,而非紀事之書,子列諸史,毋乃悖乎?曰:古人不為無益之文,無論紀事載言,皆有明義之旨。必曰《春秋》為明義之書,則《尚書》獨非明義之書乎?不得以其明義,遂謂非史也。孟子云: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是孟子固以為史也,又何疑乎?或曰:《春秋》為史,既得聞命矣;《周易》必尊為經,其意猶未明也。曰:《易》乃古圣人因太虛中自然之奇耦象數,而窺見無窮精義,為之闡發,著于簡編,以詔后人,與夫自著書立論者不同,故謂之經。

十一日

錄外史。晡,出街購物。夜,至圓明園路觀西人戲法,奇妙不可思議。

十二日

錄史如故。過午,閱《皇清經解》中惠氏《易述》及焦氏《易通釋》。舊云治經之法有三:曰以字解經,以經解理,以師說解經。朱蓉生云:宗旨者,求道之門徑;家法者,治經之門徑。所謂家法者,即師說也。其始也,不能不由斯入。其終也,守一先生之言而不化,猶非治經之上者也。故吾嘗謂,無論何事,皆先專后化,不易之言也。

十三日

燕生過譚,云二日本人將來訪。過午,果偕二人至。一曰藤田虎雄,一曰山根炳文,相與筆談。余詢日本國中從景教者有若干人,山根云:天主教自二百馀年前流入,豐臣氏、織田氏以其害于國體,盡芟誅。惟有西南一帶,其民陰奉其教,以至于今日。其徒不與昔日增減,計不出一萬以上。基督教維新以來,美、英教士來宣教,然甚不盛,其數二三萬以下。希臘教,俄國教士尼哥來宣布其教,行于北方,亦不出一萬人。要之,景教蔑如君父,藐視忠孝,二語似看差。不與本國之體相合,故市井愚氓及不逞之徒以外,無信奉之者。由是觀之,日本至今猶以景教為諱,蓋與中國同也。

燕生近讀《日本國史略》,細考其未變法以前情形,而知其國所以易興之由,頗深韙余所持封建之說。蓋地小,耳目易周,其賢人易得志,鄉閭之議有權,君不必甚愚其民,直等中國商、周之世,兩漢猶不能及也。其質本美,故變之易。古人云:甘受和,白受采。信然。是故日本人有言曰:欲變法,先宜復古。蓋世運不日進則日退。即以中國論,宋、明之世不如漢、唐,漢、唐之世不如三代,三代去泰西猶遠。然則以今日之天下而欲驟躋于泰西,是未知學步遽欲奔而馳也,必不得矣。知漸引之學者,乃可與悟治世。

十四日

夜,覽《戴東原集》。東原先生自云:生平著述之大,以《孟子字義疏證》為第一。顧未獲見其書,不知何若。要之,先生自有遠識,非專以名物訓詁見長者也。

商祖契,周祖后稷,后人多稱其有母而無父,以為美談。此附會無稽之說耳。東原以為其事不誣,豈別有所見耶?又西教書載:教祖之母馬利亞,字于約瑟,未婚而孕,遂生耶穌。豈圣人當有母無父者耶?

十五日

覽《戴集·匠人溝洫之法考》,云:澮深于洫近倍,大于洫三倍,水強侵敗,高就下,治之難易,澮十倍洫。先王不使出賦稅之民治澮與洫,而為法令民治洫澮者當其賦稅。故農政水利之大,皆君任之,非責之民。及其失也,竭民之力,畢以供上,于是洫澮不治,井田所由廢也。中原膏土,雨如沮洳,水無所泄,旸為枯塵,水無所留,地不生毛,賦減民窮,上下交病矣。觀是可略窺東原先生用心之所在。

又論六書轉注之義,以為轉相為注,互相為訓也。是故《說文》于考字訓老,于老字訓考,此為轉注。而后儒誤解,以考、老二字左回右轉,非也。

十六日

檢書,將奉母返杭。晡,登舟,即解纜行。風微蕩。夜月明,舟窗覽《戴集》。

余因東原先生《周髀北極璇璣四游解》,頗悟歷法之理。蓋以周天三百六十五度論,每地球晝夜自繞一周,其值日中,輒過一度,此即歲差也。其所以致差之由,以地兼繞日故。大地繞日,每日行一度,故其自繞輒差一度也。因之月望亦為差一日,故有小馀。然而四時節氣不為之變,必準三百六十日,故必有閏月以調均之。《書》曰:以閏月定四時者,此也。中國依月之盈虧朔望以定歲,故謂之太陰歷。西人依四時節氣定歲三百六十日,是以無閏月,然而大地繞日,與自繞本軸,積年則差一日,故數年而閏一日,謂之太陽歷。西人以節氣為準,節氣之變由地之方所去日光遠近,與夫正照、斜照之別,故稱太陽歷

十七日 晴,無風

舟行甚急。覽《戴集·勾股割圜記》諸篇,不解其義,是非專其業不可也。國朝算學著名者曰梅定九,同時又有王寅旭、謝野臣諸人。

東原又有《原善》、《論性》諸篇,語極精粹。如云:忠可進之以仁,信可進之以義,恕可進之以禮。謂仁者德行之本,體萬物而天下共親其忠;義者人事之宜,裁萬物而天下共睹其信;禮者天則之所正,行于人倫庶物,分無不盡,而天下共安其恕。不愧名言。

東原有性與材之辨,未精審。余謂:仁,性也;智勇,材也。

下晡,舟至拱宸橋,夕陽在山,命舟子搖櫓行。薄暮,盤壩至東新關泊焉。去艮山門尚二三里,兩岸竹樹蒙密,月東上,流螢亂飛。舟中熱悶,蚊雷鳴,終夜幾不成眠。

十八日

晨,舟入艮山門,至茅竹弄口,乃俱登岸,詣見叔父母,皆無恙。

過午,肩輿至旗營中訪前所謂貴翰香者,其人醇樸,雅識踔遠,為漢人所罕見。譚時局,相對歔嘆而已。貴近充佐領,所屬旗丁五十人,每月三日相聚,申平等之約,坐以齒,許逞所欲言,此亦創破格之事,果非常人也。

十九日

覽《戴集》。詣介軒,留午食。晡,訪枚叔不遇,歸,仲華來縱談。

二十日

晡,微雨,即止。晚,火起。是日,枚叔過譚。

覽《戴集》。東原力辟佛,譏陽明良知之學墮自足自大,譏宋儒言理墮意見。且謂言理而偏近于法家之法,法家以法殺人,宋儒以理殺人,言似過激,非無見。蓋東原亦言理言性,而必由考核實學以入。

二十一日

叔父誕日,賓友雜至,樂奏于庭。晡,與仲華縱談。

仲華云:西教中所謂十字架者,實測量之儀器也。景教碑文云:判十字以定四方。蓋人初生而迷方向,有十字以定東西南北而經緯線始明,蓋測量中最初之儀器。又云:古傳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義皆由十字架出。語極精。

儒家尚理,自以理冠其學而學悖。景教尊天,自以天冠其教而教壞。治國者審法,自以法冠其治而治失其本。

二十二日

覽《東原年譜》。先生有言,陽明之講學,實自韜晦,亦成功不居之意也。先生教人,學貴精不貴博。云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底,不如知得一件而到底也。

晝,觀傀儡。夜,張燈作雜劇,來觀者夥。

二十三日

觀徐北海《中論》。其《貴言篇》云:君子非其人,則弗與之言,必以其方,如農夫以稼穡,百工以技巧之類是也。又云:君子將與人語大本之源,而談性義之極者,必先度其心志,本其器量,視其銳氣,察其墮衰,然后唱焉以觀其和,導焉以觀其隨。蓋深得立言之分量矣。又《譴交》、《考偽》二篇,頗足砭近時人之弊。又《爵祿篇》云:古者爵有德,祿有功,故爵祿可貴。后世爵無德,祿無功,故志士皆以富貴為恥。

二十四日

肩輿隨母詣張家園,瞻拜松楸。晡,歸。夜,毛子丹諸人招飲。

記昨聞楊介堂述雷擊二則云:某縣民相聚觀優,忽有物墜空,諦視,頭顱也,口鼻詡詡然動。皆駭而走,言于官府,方為跡驗。未幾,鄰郡移書至,云有奇案:一田家子厭薄其父,累忤逆。父積忿,謂子曰:盍速我死?子曰:諾。逾日,荷鋤與父相隨至郊,日光遍野,四顧無人行,乃掘土深廣數尺,謂父曰:此爾死地,速下!父猶卻顧,子厲聲曰:尚求生耶?父乃匍伏仰臥,子掩以土。父哀告,乞稍薄,氣閉不可忍。子不答,掩益力。忽大聲如霹靂,父自顧植立,道側瘞者乃子也,失其首。事聞于官,以故來詢,遂命持所墜首往驗之,果其子也。遠近悚然。又云:芾縣有老嫗,生五子一女,女嫁鄰郡,五子皆娶妻。成立約,五日更養其母。母頹而病,子婦多不孝,母饑,或竟不與食。惟四子之婦賢,事姑唯謹,輒私匿粥以啖姑,不使夫知。夫及諸子婦微聞之,怒,日禁伺之。所藏或不密,為搜獲,累以飼狗。婦不忍,陰典衣市物供焉,以是致怨。一日,母告婦曰:吾行矣,無以累汝。遂扶杖躃躞去,將適女家。路險而遠,山洞盤曲,相去百馀里。母中途顛頓,足折不能行,坐大石間,仰視嘆曰:“天乎!父母生子者固如是也!”觸壁而死。翼日,行者見之,事漸播鄰郡女家。女明干有識,聞所述狀類其母,疑之。奔往視,果然。大哭,哭已,踞石指天而詬,且曰:“神有靈耶?我坐是待爾!”語未已,天驟黑,雷震而雨注,九人跽于前皆死,諦視,惟少四子之婦。

二十五日

二十六日

衣冠出謁諸鄉老。輿中觀王符《潛夫論》。是日希兄小試。連日晚餐后,與介堂譚奇案,可記者甚多而不勝記。

二十七日

星墀招飲。夜,作書寄外舅筱老。余謂:中國在下之人,宜各籌自保之法,尤以講農學為要圖。而在富家大族,尤以立義田、義學,固本族之人心,復推恩他族,以為自保之計。

二十八日

錄日記。朱敏丈、蘭州先生、左泉師皆來視余。

二十九日

覽《潛夫論·實貢篇》云:志道者少友,逐俗者多儔。舉世多黨而用私競,比質而行趨華。貢士者,非復依其質干、準其材行也,直虛造空,美掃地洞說。睹此,則漢時征辟賢材,往往不實,亦略可見。

《班祿篇》云:太古之時,蒸黎初載,未有上下而自順序。天未事焉,君未設焉。后稍矯虔,或相陵虐,侵漁不止,為萌巨害。于是天命圣人,使司牧之,使不失性,四海蒙利,莫不被德。余謂此即《易》初九潛龍勿用至九二見龍在田二爻之義。

王安定深知秦、漢以來生民疾苦,如云:以羸民與豪吏爭,而勢不如;以一人與一縣爭,而勢不如;以一人與一郡爭,而勢又不如。又云:以官事應對吏者,一人之日廢;十萬人,人復下計之,一人有事,二人獲餉,是為日二十萬人離其業也。以中農率之,則是歲三百萬口受其饑也。皆極沉痛之言。

是日晨,訪枚叔。日中,少川叔招飲。過午,至湖上,枚叔先在。蓋余早間約之。同泛舟至高莊,修竹益幽茂,亭閣如舊,徘徊久之。返棹至彭公祠,坐譚,閑放臺間。薄暮,歸。

三十日

錄日記。過午,肩輿出。晡歸,過竹簡齋,購得汪中《述學》二冊,揚州刻本,尚精。晚,春卿招飲于第一樓,譚都中新政,知常熟罷歸田,夔帥內召,殆入樞府。

主站蜘蛛池模板: 祁连县| 上林县| 成武县| 左贡县| 辉县市| 左贡县| 洪洞县| 浠水县| 达州市| 宜川县| 常熟市| 察隅县| 承德市| 五台县| 泰顺县| 嵊泗县| 繁昌县| 兰溪市| 台州市| 南汇区| 姚安县| 渭南市| 晋州市| 和田县| 习水县| 远安县| 广饶县| 安溪县| 行唐县| 砚山县| 宿松县| 贵德县| 常熟市| 林芝县| 泰顺县| 兴国县| 桃园县| 绥阳县| 沙河市| 淮阳县| 永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