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尚書》、《詩經》中的疑天、怨天思想

周人奉天為至上神后,提出了天命概念。《尚書》和《詩經》中的天命都是指上天賦予邦國或君王的大命。周以撮爾小邦革了大國殷之命,這給周人的心靈以巨大的震撼,從而提出“天命靡常”、“天不可信”的思想。對于周人信天而又疑天,郭沫若認為凡是《周書》中尊天的話是對殷人說的,意在為自己的代殷確立天命的依據,凡是疑天的話是周人對自己說的,并由此得出結論,周人根本在懷疑天,尊天信天只是將天作為了統治的工具、愚民的手段。郭沫若:《先秦天道觀之進展》,見《青銅時代》,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15-16頁。這種觀點值得商榷。宗教確實具有工具性的一面,但對這一點的明確認識只有在科學眼光的反思中才會產生。古代宗教信仰的產生是由當時的社會條件和認識水平決定的,宗教的工具性價值是在信仰的基礎上自發衍生的,決不能看作是古人的自覺意識和虛偽利用。因此,我們需要一種更合理的解釋。

周初天命觀的基礎是德。在周人的觀念中,有德是獲得天命的充要條件,而持之以恒的敬德修德則是保有天命的唯一手段。《尚書·蔡仲之命》有“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之懷”。德的本義是尊從和效仿天的意志。孟旦(一譯孟洛,Donald.J.Munro)指出:“德字原指人對天定法則所持的一貫態度;理想的德,是指這種態度表現于恪遵天定法則的日常行為中。個人與天的交往要靠這種態度來維護;因此,德具宗教性格。到了周朝,德字進一步代表統治者所賞賜的恩惠(或者簡單說來,仁慈),因為人們相信這種做法符合天的一項主要命令。”孟洛:《早期中國人的概念》,史丹福大學,1969年,185頁;轉引自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40頁。

德是對天的行為的效仿,天作為效仿的對象必定是一個仁慈的主宰,而這一品質恰是天被始祖化后具備的人性。天作為萬物之祖,其最大德業就是覆育萬物的生育之功,而這也成為君王所需效法的主要內容,落實于政治,便是保民。因此,敬德主要包括敬天、敬祖、保民三項內容。張豈之:《中國思想史》,西北大學出版社,1989年,15-22頁。“惟德是輔”說明天對有德者的眷顧和護佑是確定和永恒的,天的品格中具有確定性;“皇天無親”說明天不會私庇任何一個君王或王朝,因而對于統治者而言,天命不是恒常不易的,而是有失掉的可能。“西周的天命觀是‘有常’與‘無常’的統一。‘無常’是指天所命賜給某一王朝的人間統治權不是永恒的,是可以改變的;‘有常’是指天意天命不是喜怒無常,而有確定的倫理性格。”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211頁。

我們必須注意到,天本身無所謂命,天命是天降于造物之命,天命無常是就受造者而言,更具體之,是受造者遵循亦或違背天的意志從而造成的變更,天的意志本身則是有常而恒定的。正如傅佩榮所說:“事實上,天命的無常來自人君道德的無常。”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44頁。天命無常在根本上反映的是君王能否秉持天的意志,而不是對天的意志或天本身的懷疑。人們經常征引《尚書·君奭》中的“天不可信”,卻略去了緊接其后的“我道惟文王德延”,天不可信乃天命不可信其不易,敬德能夠保命則是最大的可信。因此,天命靡常反而說明周人信天敬德之誠意。

《詩經》中又有怨天思想,郭沫若認為這是對天的信仰的根本性的動搖,郭沫若:《先秦天道觀之進展》,20-22頁。傅佩榮認為這表示天概念的式微,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52-54頁。這些看法同樣不能成立。《詩經》中怨天詩多出于西周末年的幽歷時期,這些詩辭其實是以怨天的方式針砭君王的失德和政治的混亂,而非對天的信仰的動搖,理由有三:一是詩中攜帶的信息。《大雅·蕩·瞻卬》中有“瞻卬昊天,則不我惠,孔填不寧,降此大厲”,似乎天降災禍,隨后道出真由:“亂匪降自天,生自婦人”,即褒亂政。其二,天災無時而不有,治世隱而不彰,亂世則哀號遍地,根源在于人世的調治出了問題,怨天的背后其實指向的是人為因素。其三,周初的以德配天確立了天人之間的對應關系,天災被認為是君王失德所致。《多士》有“爾殷遺多士,弗吊旻天,大降喪于殷。我有周佑命,將天明威,致王罰,敕殷命終于帝”。周公作的《酒誥》中有殷“弗惟德馨香祀,登聞于天,誕惟民怨,庶群自酒,腥聞在上,故天降喪于殷”。周公認為德的馨香可以升聞于天,招致福佑,民怨和惡行業會聞于天,招致天罰。天與君的對應關系在后來形成了一種范式,即以天或上帝的降災影射人王的昏亂無德以避免言禍。

如果我們跳出《詩經》的窠臼,將其中的怨天思想放之于歷史的長河中,我們發現,從周的創立者強調天降喪于殷到西周末年的怨天,再到此后的朝代,盛世頌天之德,末世哀天之降喪,形成了一種固定的節奏。無論是頌揚還是哀怨,對象都只能是天,正是天的至上地位神圣不可動搖的標志。怨天是一種情緒化表達,我們必須認識到情感的宣泄與信仰的動搖這二者之間的本質不同。事實上,怨天思想敲響了統治者的警鐘甚至是天命終結的喪鐘,其本身就是民意論的天命觀之表達,是天命在德的人間實現方式,它的規律顯現恰恰不斷鞏固對天的信仰。假如我們明了天在始祖的根本義上被尊信,那么信天之動搖與式微更無立足之地,因為天萬物之祖的地位是無可取代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昌县| 北川| 丰县| 米易县| 扬州市| 尼木县| 百色市| 化德县| 内丘县| 文山县| 东安县| 封丘县| 高密市| 佛山市| 衡东县| 上栗县| 陈巴尔虎旗| 类乌齐县| 丹寨县| 营山县| 郁南县| 垣曲县| 新蔡县| 铜陵市| 广汉市| 思茅市| 都昌县| 乐昌市| 德令哈市| 子洲县| 南木林县| 三都| 宽甸| 紫阳县| 汕尾市| 红原县| 无为县| 灌南县| 射阳县| 闽侯县| 承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