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教哲學叢書:張載天人關系新說·論作為宗教哲學的理學
- 周赟
- 2456字
- 2019-02-28 15:47:14
二、各章概要
第一章著重討論的是張載的核心概念——太虛。太虛一詞在道家以及張載前期的儒者那里都有較頻繁的使用,但多作為一種空間概念,并無哲學上的意思。張載對其創造性的使用則重點聚焦于哲學上的“本體”概念,所謂本末、體用方面的中國式本體。太虛首先是氣,極清通之氣;又是性,體物不遺的本性;又是根本,天地萬物之父母。儒教的終極范疇又從來是“天”,相關的還有“帝”的范疇,作為儒者,張載絕不能忽視這個問題。太虛如何與天相協調、相統一就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張載認為太虛不是天之外獨立的道,而是對儒教天、帝等概念的哲學闡釋,所謂對萬物之存在論的解釋。在佛道的刺激下,儒者們已經不能滿足于天地生物的宇宙論或生成論解釋,張載對太虛的哲學建構,就是儒家存在論思想崛起的標志。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哲學之外,張載的天仍然保留了傳統儒教信仰對象之天、帝的一貫內涵。所以,天的原始宗教性義涵并不因“太虛所謂天”的哲學化詮釋而在張載思想中消失。
第二章討論的是張載易學結構下的天地宇宙觀念?!墩伞酚小秴伞芬黄?,源于《易傳》之“參天兩地而倚數”?!稒M渠易說》又有“極兩兩,是為天參(三)”一句。這兩句話在張載易學思想中的重要義涵是值得我們深入挖掘的。其實,天參思想是張載對易學的創造性理解,即一分為三而化三為一,其中涉及了天包乎地的儒家宇宙論思想,生生不息的儒家生成論思想,以及天尊地卑的儒家等級倫理思想。從以天為根本的一分為三出發,張載在宇宙論上提出了一個創造性的理論,即日月五星應當隨天左旋的理論。這是一反歷代歷法家的論斷,違背了既已成文的天文規律,即天左旋而日月五星右旋的傳統看法。張載的這一革新究竟是否正確,不僅是一個宇宙論的問題,而且是個科學問題,是值得研究的。然而,張載這一革新背后反映的儒教價值觀問題,恐怕更值得我們深思。因為這一革新不僅僅提出了一個宇宙論層面上的問題,更凸顯了一名純正儒者的思維方式與價值取向,即當以尊天、敬天以順天為儒者之本。
第三章著重討論的是張載的鬼神觀念。祭祀禮儀是禮制中最重要的禮儀,作為祭祀對象的鬼神在宋明理學家的觀念中究竟是怎樣的存在是有所爭論的,是一種屈伸往來的哲學概念還是有意志有靈明的精靈,難有定論。當然,張載的鬼神觀念是一種全新的、在最大程度上擺脫了世俗迷信信仰的鬼神觀念,這是可以達成共識的。那么張載的鬼神究竟有沒有意志,哲學與宗教究竟如何協調呢?其實,張載為傳統世俗的鬼神觀念做了義理化的處理。也就是說,鬼神具有了哲學意義,然并非是一種對傳統超驗意義鬼神的完全替代,而是一種宗教與哲學共存的雙重性意蘊的鬼神觀念。張載立足于傳統原始的鬼神,并在此基礎上賦予了義理化的內涵,從而發明了義理與祭祀相統一的鬼神觀念。由于他的創造有力抨擊了傳統社會的世俗鬼神迷信信仰,所以他在無神論史上也留下了濃重的一筆。當然,也因為這個原因,他獨特的鬼神觀念也時常被誤解為一種純哲學的概念。本章的意義就旨在澄清這個誤解。
第四章以《西銘》為中心,討論張載是如何勸導世人對越上天的?!段縻憽芬晃脑诶韺W史上至關重要,但是學者對它的研究多從宇宙論、本體論、人性論、孝道論等角度出發。由宇宙論或本體論入手解《西銘》,未免淪于以西解中之誤,而從人倫孝道詮釋《西銘》早自晚明始,雖頗有歷史淵源,然實非張載本意。故《西銘》之本旨實在需重新研究。其實,《西銘》之目的乃是教人畏天、敬天以事天,由此去除頑劣,然后明人倫大義,順應天理,以全盡人之本性,做一個儒家理想的能夠時時刻刻事奉上天的正人君子。前三章分別從哲學角度、易學與宇宙論角度以及宗教理想角度考察了張載思想中上天的多層意蘊,以及天在張載思想中的宗教性內涵與至上性存在。本章從《西銘》“孝道”思想切入,找到張載本意,原是要告誡世人事天如事親的道理。因此,《西銘》中大量事奉父母的古代例證,正是一種象征手法,并非單純地教人事奉自己父母,而是為了表明事奉上天就要像那些仁人孝子事奉父母那樣,時時刻刻恭敬謙卑、恪守禮制。
第五章仍然從《西銘》出發,討論張載的宗法與祭祀禮儀。儒者認為禮本出于天,事奉上天的方法就是奉行禮制。張載特別重視禮學,由此成為關學的首要標志。二程門人謝良佐曾批評張門弟子“溺于刑名度數之間”(《上蔡語錄》)也從側面反映出關學濃厚的禮學特質。本章主要從《西銘》與傳統觀念中的兩處矛盾出發,即天是民之曾祖父還是民之父母,君王是民之父還是民之兄弟,討論《西銘》中的宗法禮。《西銘》有宗法思想是無可厚非的,但是《西銘》與傳統觀念有明顯的矛盾卻仍被歷代儒者接受的事實很少被現代學者注意。探討張載禮學中的宗法思想不該繞開這個問題。其實張載“民胞物與”中天是萬民的父母,且君王是天的長子又是萬民的兄弟之義涵,這與復興三代宗法制度具有緊密聯系。實際上,《禮記》中除了傳統意義上的宗法制外,還有禪讓制。禪讓的結果是,沒有血緣關系的人繼承了天子位后自然成了天的長子和民的兄弟。張載用氣作為紐帶代替了血緣,從學理上解決了《西銘》與現實矛盾的問題,體現了張載恢復古禮的愿望,以及對上古禮制有損益的繼承與對上天的崇奉。
第六章討論的是張載四句箴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首句之究竟內涵?!盀樘斓亓⑿摹币痪?,向來被解釋為儒教倫理中的崇高追求。至于為什么立的是天地之心,天地是否有心,天心是什么,誰能為天地立心,如何為天地立心,為天地立心的目的是什么,等等問題,則從來沒有被現代學者追問過。當然,這些問題在古代是不證自明的,然而對現代人是需要說明的。“為天地立心”一句的核心在“立心”,這所立的就是“天地之心”,即“天心”。張載要為天地立心,乃是主張由圣人轉述天意以代天理物。而儒者要做的,就是追求立心以成為圣人。上天之心與民心緊密勾連,通過對民心的認識,圣人或具有遠大志向的儒者就能從中體悟上天的意志,將上天的意志明晰出來并有功于世人就是為天地立心。所以,立心乃是從對神圣的天的體悟出發,從而造福百姓,進而繼承絕學,最終為世世代代創造和諧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