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解讀
-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 1123字
- 2019-11-18 14:31:26
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建立健全,保護傳承水平進一步提高
“十二五”時期,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體系進一步完善,生產性保護、搶救性保護和整體性保護工作全面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水平不斷提高。
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機制保障更加有力。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頒布實施,20多個省(區、市)頒布出臺了本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或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供了法制保障。此外,2010年和2012年,文化部分別印發了《關于加強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的指導意見》和《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指導意見》,從制度層面對非遺保護工作進行規范。各級財政穩定支持的機制正在形成。“十二五”時期,中央財政設立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累計投入42億元,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開展的相關活動進行補助。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在本級財政預算中安排專項資金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二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和傳承人隊伍建設不斷加強。截至2015年底,我國共有38個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入選項目最多的國家,國務院批準公布了四批共137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011年文化部印發《關于加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管理工作的通知》,逐步建立非遺項目的跟蹤評估、動態管理機制。截至2015年底,已對885家不具備基本條件和能力的項目保護單位進行了調整和重新認定。此外,文化部命名了四批共1986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各省(區、市)批準公布了12294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2015年,文化部以傳統工藝為切入點,啟動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試點工作,委托23所高校試點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培訓,培訓學員近1700人,試點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果。
三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正在形成。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傳承、衍變的規律,逐漸探索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性保護、生產性保護、整體性保護等多種方式,得到了學界、保護工作者和傳承人的廣泛認可。2013年起,文化部陸續對318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開展了搶救性記錄工作,全面記錄、整理和保存其掌握的知識和精湛技藝。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真實性前提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生產性保護。截至2015年底,全國已設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100家,與生產性保護相關的傳習所、展示館(室)8720處。為了涵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土壤和空間,在16個省(區、市)設立18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并組織開展實驗區建設情況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