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創投事業的人性之美
梅花創投創始合伙人
創業如做人,知行合一者是高人。
投資即投人,知行合一者是首選。
我創業五年,后來轉做天使投資,數年間看項目無數,投資理念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得到修正和強化,在我看來,這也是對知行合一的一種踐行。
早期投資有很多打法,有的押賽道,有的搏風口,有的拼資源,有的賭政策,有的看團隊。我屬于這其中的第五種。賽道常挪移,風口會轉向,資源不靠譜,政策難揣摩,只有團隊(確切地說,是創始人)才擁有創業的主動權;只有懷揣強大的認知力和心力,方有可能在九死一生的創業險灘上遇山開路,遇水搭橋;只有充滿創新精神和執行力的創業團隊,才能為這個時代貢獻最大規模的經濟增量,為民眾展現工作與生活的各種可能性,提供充滿想象力的商品與服務新形態。
有趣的是,近些年,看重團隊的投資人越來越多,“投資即投人”幾乎成了一句爛大街的俗語,讓人聽到耳朵起老繭。
即便是投人,也有多種衡量辦法。有的用心理學,有的憑第一印象,有的看面相,有的重性別,有的設年齡門檻。我的投人方法論的源頭比較龐雜,既有國內的先哲論述,也有國外的科學理論(它們都有不少可取之處),而我投的項目在發展道路上所取得的優秀成績,都反向驗證了我的這些方法論的先驗性和實用價值。
很多創業者常從法與理的灰色地帶中,或利用人性的七宗罪尋覓創業機會,其中也不乏做大做強了的,但我對此不以為然。王陽明熟讀孔孟經典,從《孟子》“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一句中悟出“致良知”的道理。在我看來,這是精準把握住了創業的命脈與方向。創始人自己的臆想未必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所謂“痛點”與“爆點”,只有“去私欲,明天理”,做有益于用戶與社會的項目,才能夠得到資本與政策的支持和寬容,走得更遠。
工業時代的人們天然喜好精確與規劃,很多成長性企業創始人延續了工業時代的量化思維,計算市場容量和投入產出比。在信息時代,這些項目常常由于缺乏想象力和成長空間,不死不活地耗著,或者無疾而終。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性是信息時代的常態,這種常態要求創業者對未來而非經驗抱有敬畏,弱化擅長計劃的能力,強化認知學習的強度,摒棄依賴規劃的慣性,培育應對變化的信心。
創投事業是一個磨煉心性和實戰技能的修羅場,每一項投資決策對于創始人來說未必都是福音,對于投資者來說也常常變成不堪回首的記憶。明知道前面是九死一生,投資人仍愿意懷揣善意給創業者注入信任,創業者也愿意排除萬難不輕言放棄,這正是創投事業的人性之美。
中國的財經類書籍,教人如何在二級市場炒股的多,教人如何在一級市場生存的少,“中國創投地圖”系列屬于后者。在我看來,“中國創投地圖”系列的書名里還可以加入“生存”二字,例如《中國創投生存地圖2》。我衷心希望市面上多一些像“中國創投地圖”系列這樣的書,為創業者提供創業之初的方向選擇與創業過程中的實戰之道。
吳世春 梅花創投創始合伙人,新勢能基金創始合伙人,國內知名天使投資人,入行以來已投資近200個項目,明星項目有大掌門、趣店、小牛電動、唱吧、蜜芽寶貝、有書、花點時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