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雪球和氣墊

約14億年前,真菌的進化終于告一段落。當時的地球上還沒有大塊陸地,露出海面的陸地大約只占整個地球面積的5%,新生的大陸還躺在海面之下。平均算來,當時的海洋深度低于今天。歷史見證了第一塊超大陸——凱諾蘭大陸——的崛起和消亡。

大約在10億年前,巨大的陸地破水而出。度過了2億年的萌發期之后,這些陸地終于初步構成了地球母親的形貌。當然,那時的地球和今天完全兩樣。有一塊名叫羅迪尼亞的超大陸隨后也誕生了,然而地球進入冬眠期后,這片陸地也瓦解了。因為又1億年之后,地球上發生了一件很不尋常的事情,這件事大大影響了生命的發展。

冰封的世界——溫室效應加速了冰河期的到來

地球變冷了。

其實,冰河期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冰河期就像令人討厭的岳母一樣,時不時偷襲一下地球,頤指氣使半天之后又揚長而去。據我們目前的了解,最早的冰河期大概發生在23億年之前。嚴格說來,一個大冰期是由數個連續的冰河期——間冰期循環構成的。如果天氣預報又聲稱“這一季太冷”時,你千萬別生氣。我們正生活在兩個冰河期之間,雖然所有人都篤信“全球氣候變暖”,雖然布什總統也一心一意想把冬季大衣扔進歷史堆里。事實上,距今最近的冰河期大約發生在10000年到11000年以前,從地球的歷史來看,幾乎只是眨眼間的事,而下一輪冰河期也已迫在眉睫。至于確切時間,我們目前還不知道,根據預測,大概在5000年到15000年之后。奇怪的是,目前的溫室效應實際上加快了冰河期到來的步伐。

我們還應了解的一件事情是,墨西哥灣暖流——多虧了這股暖流,歐洲人才能享受如此溫暖的氣候——并非在“流動”,而是受到了一個龐然大“泵”的吸引。溫暖的水比冷水輕,因此暖流會在上方。流到北方后,水流的溫度會發生較大幅度的下降。溫暖的墨西哥灣海流漸漸冷卻,流到格陵蘭之前時,最終由于自己的重量而演變成了沉降流,墜落到3公里深的格陵蘭盆地底部。然后這股深水海流再由此流回到南部。另一個造成水流下墜的原因是它的含鹽度:含鹽較大的水比淡水更重。

地球的氣候變暖時,北極的冰川會開始融化,而冰川由淡水構成。融化的冰川將稀釋北方海水的含鹽量,這樣一來,海水會變輕,無法下墜,也無法形成對流,此時,墨西哥灣暖流將不再長流不止。

拋開即將來臨的冰河期不談,經歷了約6個冰河期之后,地球已經心有余悸。元古代末期的冰河期對所有生物都是一記毀滅性打擊。今天,我們發現一些巨大的冰川碎石塊,并將碎石稱為冰磧。澳大利亞的冰磧最厚可達6公里。上世紀中期,人們在世界各地發現多塊冰磧巖①。據考證,這些碎石塊應來自同一時期——8億年到6億年前,這些發現證實了我們的猜測:當時的地球被重冰覆蓋。我們還考察過其他區域的冰磧,結果令人跌破眼鏡。顯然,當時被冰封的并不僅僅是某些區域,而是整個地球——地球變成了一個閃閃發光、龐大無比的宇宙雪球。

剛開始時,人們或許會覺得難以置信。即便有各種科學佐證,雪球假說聽起來也的確有些瘋狂。我們無法想象,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如此大規模的全球冰河期。

科學計算證明,一旦南極和北極的冰塊進入了緯度30°的區域,地球就會被完全冰封。因為南北極的冰塊能夠反射陽光,將大部分熱能送回宇宙中,也就是說,被反射的陽光愈多,地球的溫度就會愈低。從某一程度開始,全球冷卻的趨勢將無法阻擋。因此,純白色的地球并非聳人聽聞。然而如果這種假說正確——地球該怎樣才能重整旗鼓呢?

學界一直在激烈爭論的一個問題是:所謂的瓦蘭吉爾冰期②真的冰封了整個地球嗎?是否有少數地區幸免于難呢?贊成完全冰封說的科學家認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完全有能力逆轉局面,將完全冬眠的地球喚醒。

證據顯示,當時有一些大型火山突破了冰雪盔甲,向大氣層釋放了大量二氧化碳。一般情況下,二氧化碳會和鈣發生反應——這些鈣產于風化的巖石中,然后被河流帶人海洋——生成石灰,可是既然陸地已被冰雪覆蓋,鈣當然也不例外。于是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愈積愈多。幾百萬年后,大氣的二氧化碳含量終于達到了今天的350倍,于是地球的溫度開始上升,赤道附近的冰塊終于開始消融,一輪新的生命循環開始了。最上方的冰面開始蒸發,由二氧化碳和水蒸氣構成的外衣令地球溫度驟增。冰雪退出陸地后,大量含鈣的石塊露了出來,與大氣中過量的二氧化碳發生反應,形成巨大的石灰沉淀物,今天人們正是借助這些石灰塊才能猜測當時的情況。

而反對雪球假說的人則指出,完全的冰封會扼殺一切生命。況且,那些為地球解凍的大量二氧化碳根本不可能在短時間內進入大氣。這一過程需要3000萬年到4000萬年的時間。而等到那一天,多細胞生物早已灰飛煙滅。

人們各執一詞、爭論不休。擁護雪球說的人反駁道:我們還應考慮到那些首先解凍的區域產生的水蒸氣,考慮這些水蒸氣和二氧化碳的共同作用。這些人認為,在當時產生的溫室條件下,溫度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已達到了50℃,這樣的溫度完全能夠解凍地球。而有些人則懷疑水蒸氣和二氧化碳對全球暖化的作用,認為甲烷才是造成碳元素增多的主要原因。

事實上,在瓦蘭吉爾冰期,海洋沉淀物中的確儲存了大量甲烷水合物。目前,這些甲烷水合物正在融化,在它們的作用下,地球將很快變成一個大烤箱。這一說法雖然得到了反對派的認可,但依然有人堅持認為,赤道附近應該存在一個狹長的無冰區,在這一地區中,有機生物還能繼續進行光合作用。這是被大多數人所接受的一種理論。當然還有另外一種可能的情況:冰河期中,生命又回到了自己的搖籃中——海底的液態熱泉。無論如何,它們在那里度過了一段不錯的時光。

古生物學家伯恩德-迪特里希·埃德曼——我們在下文還要談到他——從這種假設中得出了很誘人的結論。誠然,冰河期之后的生命獲得了極大發展,光合作用展現了自己的巨大作用。真菌之所以能夠活下來,完全是因為它們的粒腺體能夠承受氧氣。因此,第一批多細胞生物完全依賴太陽的營養才生存下來——當然,那是在無冰區。

目前已經沒有人懷疑地球曾經大雪封山——不管是100%還是90%。現在的問題是“為什么”。以下為你列出了一些理論:

當時的陽光沒有今天強烈,其輻照程度比現在低6%。的確沒錯,然而冰河期之前的太陽差不多也這樣,因此一個行星絕不會在一夜之間被凍成雪球。

或者來自太空的星際塵霧橫亙在太陽和地球之間,吞噬了光與熱。

或者火山大舉爆發,令世界陷入一片昏暗。

或者罪魁禍首是各個大陸,因為我們都知道,陸地不肯乖乖待著不動,總是動來動去。當所有的陸地都聚集在赤道時,海流無法攝取足夠的熱量,當羅迪尼亞超大陸崩塌時,局勢才終于發生了改變。

類似的理論還有很多。有人認為是因為地軸發生了傾斜。實在無法自圓其說時,人們總會怪罪那些來自太空的超級大流氓——宇宙導彈,它的確為地球上的生命帶來了不少問題和苦難。這些都自有其道理,或許正是在所有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地球才會被完全冰封。然而毋庸置疑的一點是,進化女神創造的孩子們非常驚險地躲過了這場災難。如果沒有真菌和光合作用,我們今天或許依然還住在黑煙囪里——這還只是最好的假設。

6億年前,瓦蘭吉爾冰期終于結束——隨即而來的是一個新的時代,關于這個時代,我們直到現在依然所知甚少。

歡迎來到伊甸園——埃迪卡拉紀

在這個時代,我們又見到了老朋友——進化女神的蝦兵蟹將。陽光普照在海洋上,淺水區的海底也見到了天日,生命蠢蠢欲動。看起來顯然有不少生物都從冰河期中成功逃生了。古菌、細菌和真菌們揉揉眼睛,將寒冷逐出了自己的細胞膜,然后開始考慮下一步的計劃。

此時,藍綠藻的黏液已覆蓋了海底,海面上則長出了毛茸茸、密麻麻的紅藻。一些海生藍綠藻在海岸找到了安家之地,建起了真正的巨型城市——疊層石,今天我們有幸還能一飽眼福,這種粗大柱狀而有著波浪狀分層的石灰巖逐日向上生長。這些都是藍綠藻的殖民地,也被稱為微生物層。它們還能加工陽光和浮游物,分離出碳酸鹽。這些碳酸鹽形成了沉積物,每一層石灰都在加高這些建筑。疊層石城市的規模日益壯大,城市的主人穩穩坐在最上方,不斷進行光合作用,辛勤地生產石灰巖。

史前的城市建筑業早在35億年前就已出現。疊層石屬于地球生物構建的首批工程,而石灰之城及其建筑者更是大大提高了大氣中的氧氣含量。龐貝已沉入水底,總有一天威尼斯也會被水淹沒,但是今天的人們依然能發現繁華的疊層石城市,譬如澳大利亞西部的鯊魚灣。這些家伙的確懂得建筑!目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將鯊魚灣列入世界自然遺產。藍綠藻如果得知這一喜訊,肯定也會歡欣鼓舞。

瓦蘭吉爾冰期之后,進化女神開始快馬加鞭地工作。未來霸主的祖先已經各就各位:動物、植物和菌類。菌類早已宣布自己不再依賴真菌,然而另外兩族此時還有些猶疑不定,不知道自己究竟該成為動物還是植物,或是其他什么玩意兒。

其實,人們在最近幾年才劃歸出了埃迪卡拉紀這一地質學時代。在此之前,人們對前寒武紀最后9000萬年發生的事情幾乎一無所知。沒有人知道是什么導致接下來的寒武紀突然生機勃勃、物種競放。

根據正式的紀年史,寒武紀開始于距今5億4200萬年之前,隨著進化女神一聲令下,無數種高等有機生物仿佛憑空一躍而出,它們有腳有眼,長著鉗子、甲殼、鰓、鰭、內臟,而且胃口極好,對友善的鄰居們虎視眈眈。究竟是什么事件引發有機生物如此令人咋舌的出場,如此突如其來的發展?這就好像一些穿著獸皮的原始人,剛才還嘟嘟囔囔地揮著大棒在樹叢中亂跑一氣,下一秒突然變成刮了胡子的現代人,坐在飛機中向外招手致意,嘴里還說著一些“我思故我在”、“E=mc2”的聰明話。必然有某件事導致了這一轉變,那是一個沉入歷史的王國,它在單細胞和復雜的動物世界間架起橋梁,在短短幾百萬年的時間中,這些動物已畫出了上百個藍圖。

很遺憾的是,化石并非十分可靠。堅硬的物質能夠在沉積物中完美地保存下來,而柔軟的物質轉眼間就被打家劫舍的細菌們吃得干干凈凈。在寒武紀之前,多細胞動物無一不是軟乎乎的家伙,當然也有一些例外情況。這些柔弱的家伙經常被掩埋起來——對于科學界而言,這無疑值得慶幸,這樣我們才能了解它們軟弱的一面。

事情是這樣的:瓦蘭吉爾冰期結束時,傾盆大雨將大量聚集的二氧化碳沖出了大氣,并將各個大陸變成了一片泥濘。大型雪崩不時發生,雪塊從陸地轟轟烈烈地流入大陸架的海洋中。誰要是運氣不好,恰好碰上一次這樣的雪崩,就會被急流帶走,而且還會被密封保存,使其免受細菌和寄生物的困擾。一些甲殼綱的化石證明,這些生物在窒息之前曾嘗試過從這些突如其來的雪塊中逃生。慘遭掩埋的生物有些正在蛻皮,有些正在做愛,還有些正在吃飯,或在享受午后的小憩。古生物學家們都很希望找到這種高死亡率的事故地點。在閃電般的密封過程中,柔軟的肌體被保存了下來,這樣專家才能直接研究某種本已消失的物種。

相比之下,一般的海洋生物化石比較難保存下來。海中的家伙們雖然總是在海底度過生命的最后一刻,卻很少享受到土葬的待遇。海洋板塊在移動的過程中潛入了大陸板塊之下,進入軟流層中,在那里帶著所有墳墓一同熔化,然后永遠消失。海床很少與大陸邊緣發生沖撞并褶曲成山,最終加入大陸的陣容——若是如此,化石數量一定非常可觀。阿爾卑斯山脈和落基山脈就是這樣誕生的,因此人們才能在陸地上發現很多早已消失的海洋生物的化石。

早期生物死亡高發地帶之一是南澳大利亞的弗林德斯山脈,這可能是人們最不可能猜到的一個地方。早在20世紀初期,德國地質學家就全面考察了當地的埃迪卡拉山區,然而他們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發現了什么。只有澳大利亞人雷金納德·斯普里格發掘出了真正的寶庫。在曾經構成了淺海區海底的沉積物中,他發現了一些不明生物留在石頭上的印記。

埃迪卡拉巖層的巖石可追溯到6億年前,也就是地球再次暖化的時候。本來斯普里格負責的是一項完全與此無關的考察任務:研究古老的鉛礦。他是礦業專家,主要在一些古生物學家足跡罕至的地區工作。不過斯普里格在化石方面頗有慧眼,他發現的東西看起來像一堆小煎餅、羽毛和葉片,沒有甲殼或其他堅硬的身體組織。這些化石無疑屬于多細胞生物——或套用專業術語“文德階生物③群”:海蜇、珊瑚、水母和腔腸生物,但是沒有任何一個和之后時期的動物有任何相像之處。那么它們究竟是什么生物?不明飛行物?

之后的幾年中,人們就這些化石的真實面目進行了激烈的爭論。目前,人們在全球各地又有不少新的發現,從加拿大的紐芬蘭、英國,一直到俄羅斯。這些有機物后來大多被冠上了名字。

狄更遜類擬水母長得像一個會游泳的、加熱后的大型立體唱片,基本上和今天任何一種生物都不存在可比之處。查尼歐類海筆石動物呈葉片狀,以一種類似郁金香根莖的足部支撐自己,固定在地面上。帽森類擬水母就像飄浮的熱氣球或旋轉木馬的頂部結構一樣,能在查尼歐類海筆石動物中從容穿梭。查尼歐類海筆石動物在水中輕盈地漂流,金博拉蟲在它們之間艱難地跋涉,長著一個長長的、可彎曲的象鼻,背部有柔軟的甲殼,看起來神似坦克。也有些人覺得金博拉蟲長得像被嚼碎的軟糖,頭上還頂著奇形怪狀的頭盔。

埃迪卡拉巖層的化石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化石都被埋在一些粗顆粒的沉積物中,細節上不免有些缺憾,然而卻能激發人們無窮的想象。比如說,Pteridinium和恰尼蟲究竟是什么玩意兒,竟能長到兩米長?根據其脈絡狀的殘留物,人們猜想那是一些蕨類植物,根部如同鐵餅一樣扎在地面上——Pterdinium在希臘語中的含義是“盤根錯節的蕨類”。無論如何,起碼它們還能令人聯想起什么。在這個疑云重重的時代,很多生物完全不為人所知。那些玩意兒到底是蠕蟲,還是煎魚排?還有一種在納米比亞褐色巖石上被發現的生物,人們根本搞不清楚那到底是動物還是植物,甚或兩者都不是。

德國地質學家阿道夫·塞拉赫是備受爭議的人物,其對埃迪卡拉地區的動物看法獨具一格。他是圖靈根的古生物學教授,曾在耶魯大學講學,1992年還獲得了瑞典皇家學會頒發的克萊福獎。

20世紀90年代末期,塞拉赫將動物的誕生時間向前推進了至少10億年。雖然他沒有否認前寒武紀中出現了軟軀體動物、海綿等早期生物,但他堅信,埃迪卡拉紀中的那些光怪陸離的生物是進化女神的一場幻夢——盡是一些巨大的單細胞生物,身體扁平,心地善良。幸虧它們的體形寬大,能夠從海洋中攝取養分。這些生物的身體可被分成多個蓄滿水的、逐個縫接的小單位,似乎沒有內外器官之分,更沒有嘴巴、腸道和肛門。

塞拉赫研究這些稀奇古怪的生物愈久,就愈覺得似曾相識,直到某一天,他終于恍然大悟:原來是氣墊!進化女神發明了氣墊。這些生物與常見的橡膠氣墊床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它們是活生生的生命。

毋庸置疑,甲殼綱、魚類、禽鳥以及其他各種動物并非由氣墊進化而來,而且我們也從沒見過使用活塞呼吸的人類。這一點塞拉赫很明白。進化女神嘗試了一些孕育生命的新途徑。塞拉赫教授相信,除了菌類、植物和動物三大王國之外,史上還有一個文德階生物群時代,正如某些自恃“永垂不朽”的物種一樣,這個王國也沉入了歷史的深淵。

持這一看法的塞拉赫為自己招來了不少敵人,這些人認為塞拉赫的觀點宛如天方夜譚。20世紀60年代中期,人們還在埃迪卡拉巖層的化石中發現了一些骨骼狀的針形生物,類似現代的海綿動物。金博拉蟲顯然應該是蝸牛的祖輩,只是外殼較軟而已,而且完全具有被烹制成美食的天分。戲水的旋轉木馬則被視為水母動物的祖先,“煎魚排”很可能是最早的蠕蟲。

人們甚至還發現了最早的環節動物、節肢動物以及棘皮動物。人們還在巖石間發現了斯普里格蠕蟲的化石,看起來類似一條輪胎的印記,頭上還戴著一頂帽子,有人聲稱,斯普里格蠕蟲也不過是一種環節動物。

塞拉赫則叱之為“荒唐”,他認為文德階動物群是極為獨特的生物,“此時尚無多細胞生物,因為文德階生物群的外觀太奇特了,若稱它們為現代動物的祖先實在不妥,倒不如說多細胞生物是踩著這些生物的足跡成長起來的,就像后來的哺乳動物擺脫了恐龍的陰影才發展起來的一樣”。而紅皇后可能會說:“原地踏步者必將被淘汰。”這樣看來,文德階生物群肯定偷懶了一會兒,因此被逐出了賽場。或許是因為太心慈手軟了,它們是軟軀體動物嘛,也難怪。

到底誰說的有理?

我們還是來看一看早期的海洋。當時的海洋并非完全深不見底,在地球暖化的過程中,世界各地的海平面都在升高,淹沒了海拔較低的海岸區域,形成了一些氣候溫和、廣袤無垠的淺海區。這是一個真正的伊甸園,沒有戰爭,沒有喧囂,沒有人會對鄰居“動口”。

吃與被吃?什么意思?什么叫自相殘殺?不,氣墊生物們從來沒有這樣的念頭。它們親密無間、隨風吟唱,如果有手臂的話,它們甚至還會彼此擁抱。這些長得宛如游泳唱片般的生物們懶洋洋地沐浴在陽光里,活在田園牧歌中。它們心地善良、自由自在。活在海底的生物將自己固定在地面上,因為海底鋪著一層滑溜溜的微生物“毛毯”。這些微生物只有幾毫米,從沉積物中攝取養分,互不干擾。藍綠藻、海藻和菌類共生共滅、共享食物、相親相愛。你是否已被感動得熱淚盈眶了?

美國地質學家馬克·麥克梅納明在他的《埃迪卡拉樂園》中就描述了這樣的景象。他認為,當時最高等的生物均過著一種平靜和諧的生活,直到約5億4500萬年前,一些強悍的武裝分子終結了它們的生命。

這些乖巧的海洋生物沒有嘴巴和食道,它們究竟如何生存?麥克梅納明和塞拉赫都相信復雜的生命經歷了兩輪發展。麥克梅納明猜測流動的海水中有豐富的營養物質,此外,這些微生物團體已經放棄了自己的斗篷,只用外面的皮膚來消化食物。它們通過翻卷自己的外皮來向前運動。

如果塞拉赫和麥克梅納明的觀點成立,那么埃迪卡拉紀的確是另一種生物的時代。如果它們堅持存活下來,那么今天的世界或許充滿了聰慧的大型單細胞生物,而阿瑪尼的時裝就不再由T型臺上的模特兒們穿出,上場的反而是氣墊生物。其實氣墊生物也有一些好處——誰要是惹了我,我就放他的氣!可是話說回來,誰要是像這樣大刀闊斧地改寫進化史,肯定會給自己惹來麻煩。

隨身帶著氣墊的細胞——動物的祖先

反對氣墊說的人指責塞拉赫等人沒有睜大眼睛好好去看。縱然軟軀體動物無法在粗糙的石英巖中留下清晰的影像,但也不能憑此編造出一堆“智慧外星生物”說。這些生物明顯生有觸須、生殖腺、鰓、頭和腸子。這些先生們應該先把眼鏡擦干凈,不要胡說八道,那些不是動物是什么?

非常有趣。塞拉赫或許最終只能接受這種說法:那些只是后期的生物的祖先而已。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埃迪卡拉時期的生物與寒武紀的生物擁有相同的生存環境,因此前者很有可能是環節動物、水母和珊瑚的祖先。

和埃迪卡拉生物群并肩發展的還有動物。

根據塞拉赫的考證,動物的誕生或許更早于前者。研究者們在中國南部發現了一些前寒武紀動物胚胎的陡山沱巖層,那是一些灰藍色的微型細胞球,有些正在分裂,有些即將成長為動物的雛形。既然已有這些動物,為什么還要同時造出另外那些奇形怪狀的生物呢?況且,巨型單細胞動物原本長得并不稀罕,譬如塞拉赫就曾寫道:生在深海的丸殼亞綱就是今天的一種巨型單細胞生物,它長著多個細胞核,細胞骨架能讓它支起半個身體。它的個頭與埃迪卡拉生物群相似,并且具有塞拉赫提到的原始動物的氣墊狀結構。

目前,愈來愈多的人認為這種所謂的氣墊生物為動物。這種說法成立與否引出了另外一個同樣棘手的問題:寒武紀是否發生過一次物種大爆發?

塞拉赫最近承認,某些奇特的有機物的確有可能是海綿的祖先。然而他和麥克梅納明依然只代表學界的少數派力量,堅信存在過另一支生命發展的脈絡。而且塞拉赫還解釋了為什么這些生物后來從地球上消失了,他所用的觀點卻恰恰是反對派的意見:這些軟軀體動物被吃得一干二凈。

對此麥克梅納明感到非常遺憾:“一種智慧生命形式被扼殺了,它與今天的生命截然不同。埃迪卡拉生物群是生命的第二次實驗,這種生命形式大幅提高了其他行星上有智能生物的可能性。”

他的看法或許并不正確。無論如何聰明,太過善良的人難免遭人毒手。無論如何,紅皇后可不是一個善主!

2004年5月,埃迪卡拉時期被正式晉封列名地質紀年史,即6億3000萬年前到5億4200萬年前之間的前寒武紀階段。同時,埃迪卡拉時期還標志著元古代的結束。元古代是寒武紀之前的第二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在25億年前結束的太古代。至于元古代這個概念是否還有意義,尚待討論。元古代的含義翻譯過來是“動物之前的時代”,而這一說法早就站不住腳了,動物的歷史早已開始。

還剩最后一個問題:如果塞拉赫描述的那些生物的確與后來的生物沒有血緣關系,那么我們又回到了最初的問題——一切如何在一夜之間發生?雖然進化女神從古到今一直神通廣大,但魔法好像并非她的強項。因此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普遍認為,進化女神引爆了一個生態大炸彈,即寒武紀的物種大爆發。很多人都贊同這一觀點,當然,其反對者的陣容也同樣壯大。

誰知道呢?

注釋

①冰磧巖(Tillite):流動冰川中沉積下來的碎石,今天我們能通過冰磧巖層研究從前的冰河期。

②瓦蘭吉爾冰期:(Varanger-Eiszeit)也被稱為“成冰紀”(Cryogenian),距今約8億5000萬到6億3000萬年。

③文德階生物(Vendobionten):一種很難明確歸入動物、菌類或植物范疇的生物化石。有科學家推測,地質史上的埃迪卡拉紀可能出現過進化生物的第四王國——文德階生物,有1/4以上的生物在這一階段進行演化,但現在這些生物早已滅絕。某些科學家相信,經過仔細研究后,這些生物可被歸入已知的菌類。

主站蜘蛛池模板: 舞钢市| 宁晋县| 恩平市| 丹阳市| 沾化县| 乐业县| 克拉玛依市| 平昌县| 周至县| 清水县| 宝鸡市| 大邑县| 宜州市| 广昌县| 信丰县| 武汉市| 平昌县| 关岭| 贡山| 麻城市| 安福县| 宁河县| 洱源县| 嘉禾县| 平江县| 固安县| 卢氏县| 阜新市| 宁远县| 田东县| 永仁县| 多伦县| 泽普县| 大荔县| 兴仁县| 佛教| 松原市| 凤山县| 马龙县| 朝阳区| 东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