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孤氏為何死后才被追封為皇后
“墻外只道宮中好,誰知宮中何人老。庭內枯草猶可發,庭上鸚哥白頭早。”民間一首小詩,道盡深宮之中多少苦楚,然而這份苦楚,卻并非是每一位傳唱之人都能理解的。這本是前朝不知哪位宮娥所作的東西,嘆的是那些深鎖在后宮中的女子們的心事,但放在本篇的情景上,卻又有了另一番意味。
獨孤氏出身名門,其父是左威衛錄事參軍。獨孤氏不僅容貌秀麗,膚若凝脂,而且性情十分寬仁,與人為善的她在宮中被贊揚有加。
李隆基派人去選士家女子進入東宮伺奉太子,獨孤氏因其才貌雙全入選,并且十分受太子李豫的寵愛。
寶應元年(762年)四月,唐肅宗受驚嚇而死,太子李豫于柩前即皇位,史稱唐代宗。獨孤氏養子育女,嫻雅賢淑,所以代宗覺得她是最可信賴之人,每遇朝廷有不順心之事,總想與獨孤氏商量。但獨孤氏總是再三避讓,絲毫不肯干預朝政。就連皇上欲賜官爵給她的子侄們,都被她婉言拒絕。正因如此,她的這些行為反倒讓李豫對她更加愛憐。

獨孤氏墓志
盡管代宗如此寵愛獨孤氏,但卻并沒有冊立她為皇后,僅僅在大歷三年(768年)二月,封獨孤氏為貴妃。代宗為什么要虛皇后之位呢?
天寶年間,北方戰亂,代宗的皇后沈氏失蹤,代宗十分悲痛。沈氏是吳興人,出身江南太湖流域名門大族,祖輩世代為官,父親沈易直曾任秘書監。沈氏于玄宗開元末年,以良家女子入選東宮,被當時的太子李亨賜予廣平王府,成為時為廣平王的代宗的王妃。安史之亂中,玄宗倉皇離京城南逃,除自己的妃嬪、皇子、皇孫及公主之外,其余的人皆被丟棄于長安。沈氏被安祿山亂兵拘捕,送往東都洛陽城掖庭。后來李豫任天下兵馬元帥,收復洛陽,在皇宮之內重遇沈氏,悲喜交集,十分傷感,與她傾吐離別之苦,然后將其暫時安置于洛陽宮中。不久,史思明再陷洛陽,代宗第二次收復洛陽時,沈氏卻已不知去向,生死不明。
此后李豫一直懷著對沈氏的愧疚,并且一直在等待著沈氏能夠被尋找回來。
難得的是,獨孤氏不僅沒有計較這些,反而十分理解李豫的一片苦心,甚至被他對沈氏的癡情所感動。
獨孤氏入宮不久,生下一個兒子,取名李迥,后來被封為韓王,幾年后又生了華陽公主。華陽公主漂亮嫵媚,聰明可愛。大歷九年(774年),華陽公主突患重病,代宗心急如焚,但多方治療均不奏效。束手無策的代宗只得將華陽公主舍入道觀,取名“瓊華真人”,希望出家為道能夠讓華陽得到上天的垂憐。然而,華陽公主的病情仍舊一天天地加重,直至垂危。
華陽公主病故之后,獨孤貴妃始終不能從失去女兒的悲傷中解脫,憶女成疾的她在第二年的五月就去世了。
再次遭受打擊的代宗精神恍惚,久久抱著愛妃獨孤氏的遺體不肯放手,不讓安葬。朝中的元老重臣沒有辦法,一個個跪地哀求,好不容易才勸代宗同意將獨孤氏收殮。裝殮之后,代宗還是沒日沒夜地守在獨孤氏的靈柩前,食宿不離,長達數月,以至形銷骨立。無論朝中大臣如何相勸,代宗就是不讓把愛妃獨孤氏下葬。如此長達九年之后,獨孤氏的遺體變壞,實在不能不下葬了,代宗這才在群臣的百般勸說下下旨為她建陵安葬。
代宗雖然勉強同意為愛妃獨孤氏治陵下葬,但為了能時時感受到愛妃生前的音容笑貌,他竟然要把愛妃寢陵選在宮中就能看見的長安城東,以便能天天望見愛妃。但代宗畢竟是一國之君,整日這樣神魂顛倒、精神恍惚地對著愛妃獨孤氏的寢陵發呆,怎么能有心情治理國家呢?由于群臣輪番進諫,苦苦相求,代宗才十分不情愿地將獨孤氏葬入莊陵。出殯時,他不顧皇帝九五之尊的身份,竟然違反祖制,白馬素衣,緊隨在靈車之后,滿朝文武則步行相送。此情此景,真的感天動地。后代宗為追思愛妃,特追封獨孤氏為貞懿皇后。貞懿皇后入葬以后,代宗又將華陽公主遷入莊陵,使她能在另一個世界里,繼續陪伴自己朝思暮想的母親。

唐代陶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