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皇后一步步走向毀滅的內幕
她,確實出類拔萃,不論是在長相還是智謀上,她都稱得上非常出色的皇后。她,在處境危險的境遇下表現了一個女人最閃光的一面;她,在坐享其成的時候又不惜一切為自己的親生孩子打算,因而導致了宮廷的一系列變故。她聰明絕頂,但又認賊為友。是是非非難有評價的標準,或許人性的險惡正是環境的復雜所促成?
張良娣原是南陽西鄂人,后來舉家遷到昭應,天寶年間被選入李亨的太子宮冊封為良娣。她出身官宦世家,是竇氏第四子張去逸的女兒,祖母竇氏是唐玄宗的母親昭成皇太后的妹妹。武則天執政時,昭成皇太后被殺。玄宗李隆基幼年喪母之后孤苦可憐,武則天于是下詔讓竇氏入宮撫養李隆基。李隆基即皇帝位以后,為報答竇氏養育之恩,封她為鄧國夫人。
當初李亨為忠王時,娶兗州都督韋元的女兒為妻,后來當了太子便以韋氏為太子妃,不久張良娣也入選東宮,被冊封為良娣。后因韋堅之事,李亨為了免受牽連與韋妃絕婚。
韋妃沒有了以后,張良娣得到李亨的專寵。張良娣體態豐碩,而且善于言談,能夠體會理解李亨的心理。玄宗逃往西蜀的時候張良娣也隨李亨在一起,當時吏民遮道乞求李亨留下來收復長安,李亨不聽,多虧張良娣從旁勸諫,李亨才定計北去靈武,因為李亨曾在那里任朔方節度使,經營了許多年。

馬嵬坡今址
當時護衛的士兵很少,每天夜里睡覺前張良娣必定睡在李亨寢室的外面守夜。李亨對此十分感激。在靈武的時候,張良娣生了一個兒子李佋,深得李亨鐘愛,立即被封為興王。生下孩子才三天,張良娣便起來為將士們縫衣服。
后李亨在靈武城南樓即皇帝位,是為肅宗,遙尊李隆基為太上皇。

《望賢迎駕圖》,描述了唐肅宗李亨出巡回宮的場景
肅宗即皇帝位后,立即詔令各部唐軍進剿叛軍,很快就收復了長安。肅宗返回長安改年號為乾元。十二月他又派人到成都接回太上皇玄宗,安置在城南的興慶宮居住,接著冊封張良娣為淑妃,封李輔國為成國公。同年四月,肅宗又詔告天下立張良娣為皇后。
張良娣此時恃寵生驕,想趁自己被肅宗寵愛的時候為幼子李佋謀得儲帝的位置,但前面還有廣平王李豫和建寧王李倓,于是她便一心想置二王于死地。
李輔國原來是飛龍廄中的閹宦,因為生性狡猾,曲意奉承張良娣,張良娣便將李輔國引為幫手,圖謀構陷李豫和李倓。張良娣、李輔國二人便一唱一和詆毀李倓,肅宗即下手諭將李倓賜死。
張良娣還常與李輔國干預政事。肅宗不高興但又不忍心責備她,因為當初在李亨最無助的時候是張良娣給了他感情上的支持。
太上皇回到長安以后,不是追悼梅妃就是思念楊妃,時常無故悲傷,正好張良娣的長子李佋病死,張良娣在肅宗面前罵玄宗殃及了她自己的孩子,后來她與李輔國造了許多流言蜚語詆毀太上皇,肅宗也疑惑不定。最后張良娣與李輔國便詐傳詔敕,將玄宗軟禁在西宮的甘露殿。甘露殿中多年無人居住,每天只有幾個老太監來伺候,吃的是殘羹冷炙。不久玄宗一病不起,史書上說肅宗礙于張良娣不敢去探望。
上元元年(674年),78歲的玄宗病逝于西宮的甘露殿。正在病中的唐肅宗聽到父親病逝,心情郁悒之下病勢也更加嚴重,第二天頒布詔令讓太子李豫監國。
這時宮中又發生內亂,張良娣與李輔國原本是唇齒相依,但后來李輔國專權,張良娣也受到挾制,因此兩人產生了許多嫌隙。等到肅宗病得快不行了,李輔國見機轉到了太子這邊為自己將來打算,并且暗中幫李豫對付張良娣。
張良娣恨李輔國,便想除掉他,于是她召見李豫說李輔國久典禁兵、擅自逼迫皇上,勾結程元振陰謀作亂,應該先下手誅殺了他們。李豫聲淚俱下述說皇上病重,不好去向他請示,如果忽然殺了李輔國,必然會使皇上震驚。
見勾結李豫不成,張良娣馬上召肅宗次子越王李系入內宮商議,同時許諾除掉李輔國后順便廢了李豫讓李系做皇帝。李系本來就非常痛恨李輔國,便一口應承下來,當即命令宦官段恒俊從太監中挑選了兩百多名強健者,發給兵器,準備動手。不想太監之中有人將此事報告了李輔國。李輔國、程元振帶著黨徒到凌宵門探聽消息,正遇太子要進宮探望父皇。李輔國謊稱宮中有變,阻止太子入宮,并命令黨徒將太子劫持進飛龍殿監視起來,假傳太子的命令,鼓動禁兵入宮將李系、段恒俊等人抓住,投入獄中。張皇后聞變,慌忙逃入肅宗寢宮躲避。李輔國帶兵追入寢宮逼張皇后出宮,張皇后不從,哀求肅宗救命。肅宗受此驚嚇,一時說不出話來,李輔國乘機將張皇后拖出宮去。肅宗因受驚嚇而病情陡然轉重,又無人過問,當天就死于長生殿。
李輔國見肅宗死去,就用繩子勒死了張良娣。越王李系、段恒俊等也被誅殺。張良娣還有一個只有三歲的兒子李侗,李輔國要斬草除根,待親自去捕殺時才發現這個孩子早被嚇死了。
過了四天后,李豫即位,歷史上稱為代宗。李輔國手握兵權,軍國大事全由他說了算。朝野上下只知道有李輔國,不知道有代宗。
唐肅宗李亨不是好色的皇帝,他一生中幾乎只寵幸了張良娣一個女人。張良娣的名字已經不可考,良娣只是一個封號。不過張良娣也確實出類拔萃,不論在長相、智謀上,還是性格上,她都稱得上非常出色的皇后,關鍵是填補了李亨天生懦弱的缺點。但是正像一枚硬幣有兩面一樣,在處境危險的境遇下張良娣表現了一個女人最閃光的那一面,而在坐享其成的時候她又不惜一切為自己的親生孩子打算,導致了宮廷的一系列變故。是是非非難有評價的標準,或許人性的險惡正是環境的復雜所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