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文王殺商鞅是公報私仇嗎
作為一個改革者、政治家,商鞅對秦國的強大可謂功不可沒。他先后兩次對秦國進行了大的變法改革,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等多個方面,達到了“期年之后,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強大,諸侯畏懼”的效果,為秦后來統一中國奠定了政治、經濟、軍事基礎。可是剛剛繼承王位的秦惠文王卻斬殺了商鞅,并將其尸體車裂(即五馬分尸)。據說商鞅在變法時曾經得罪過當時還是太子的秦惠文王,所以秦惠文王殺商鞅是為了公報私仇,這個說法可信嗎?

商鞅像
秦惠文王(前356~前311),嬴姓,名駟,秦孝公之子。秦惠文王即位不久,公子虔誣告商鞅謀反。商鞅得知這個消息之后,星夜逃往他國,逃到關下想在客舍里暫避一下,但負責人不認識商鞅,而且商鞅變法中有明文規定“舍人無驗者坐之”(無故收留不明身份的人,出了事收留者同樣要受到懲罰),所以沒敢收留他。不敢暴露自己身份的商鞅這才意識到他的法令的弊處,只好來到魏國。不想魏國人因為他曾經欺騙公子昂攻破魏軍而對他相當怨恨,拒絕他進入魏國,并把他驅逐回了秦國。商鞅再次回到他秦國的封邑,和他的徒屬征發封邑內的士兵北上進攻鄭國,此時秦王也發兵攻打商鞅,最終在鄭國的黽池把他殺死。殺死后,又對商鞅施以“五馬分尸”的酷刑,并將商君滿門九族盡滅之。
商鞅先后于孝公六年(前356年)和孝公十二年(前350年)在秦國主持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變法改革。由于變法較為全面、徹底,秦國的生產力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相應得到提高,綜合國力更是空前大增,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實力都躍居戰國七雄的前列,為秦后來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一代功臣本應該得到君王的嘉獎,可是商鞅的下場卻是如此的慘烈,這是為什么呢?原來,商鞅在變法過程中曾得罪過秦惠文王,所以秦惠文王上臺之初就要除掉商鞅,以解心頭之恨。
因為商鞅變法之初遇到的阻力很大,秦國上下都對商鞅變法有所不滿。為了立一立威,商鞅想找一個地位特殊的人“開開刀”,以達到“敲山震虎”、“殺雞給猴看”的作用。恰好,當時還是太子的秦惠文王撞到了槍口上,商鞅毫不客氣,先懲罰太子。當時的懲罰辦法是在違法者臉上刺字。當然,商鞅還是給了秦惠文王一些優惠政策。他說太子將來要當秦王,臉上刺字有礙觀瞻,正所謂“教不嚴、師之惰”,太子犯法,都是太子的師傅沒有教好太子,于是就“黥其傅師”——于是太子的師傅公孫賈、公子虔就不幸成了替罪羊,臉上被刺上了黑色的字跡。這一做法果然奏效,使法令的威嚴得到極大的增強,秦國人于是都很自覺地遵守法令了。“于是法大用”,秦國大治,變法得以順順利利進行了。
可是這對太子的刺激太大了,試想,在秦國之內,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王儲”,竟然被一個小小的商鞅所欺凌,這真是豈有此理。秦惠文王礙于父王秦孝公的面子沒有動商鞅,但他早已經把這筆賬清清楚楚地記在心里了,他暗中發誓,總有一天要報復商鞅,要讓商鞅加倍償還!
后來,秦孝公晏駕,秦惠文王終于登上了王位,他報復商鞅的機會也就順理成章地到來了。公子虔作為秦惠文王的老師,是商鞅拿秦惠文王開刀立威的直接受害者,他更是躍躍欲試,要置商鞅于死地而后快,所以就舉報商鞅謀反,為秦惠文王的報復找到了一個極為合理的理由。
商鞅悲慘地死后,他所苦心經營的諸多變法事宜并沒有廢棄,而是正常地運行著,所以說,秦惠文王殺商鞅完全是公報私仇。
可是也有另一種觀點:秦惠文王是要殺商鞅的,但不是因為商鞅曾經得罪過他,而是由于商鞅功高蓋主,威脅到了秦惠文王的統治。商鞅在變法中聲名遠播,導致天下百姓只知道有商鞅,而不知道有秦惠文王(“今秦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為主,大王更為臣也”)。面對商鞅的囂張跋扈,秦惠文王可以容忍;面對商鞅的不可一世,秦惠文王可以容忍;但是“商君反為主,大王更為臣”,這是秦惠文王無論如何也不能容忍的。因為他知道,如果這樣下去,他將被架空,隨之失去的不光是在百姓中的威信,還會失去江山社稷。所以,只能將商鞅這個功臣殺死。
對于秦惠文王誅殺商鞅還有一種觀點,因為商鞅變法中有抑制宗室貴戚利益的條款,使得被觸及到利益的秦國宗室貴戚都對商鞅抱有怨恨之心。但因為有秦孝公的支持,宗室貴戚們都敢怒不敢言,所以商鞅一直平安無事。而此時的商鞅卻飄飄然了起來,他變得自大貪婪,每每以功臣自居。光是儀仗就非常講究,史書中說:“后車十數,從車載甲,多力而駢脅者為驂乘,持矛而操闟戟者旁車而趨”,只要缺少了一樣,他就不出門。于是宗室貴戚們就屢屢在秦惠文王面前說商鞅的壞話,公子虔等人也時不時地敲敲邊鼓。秦惠文王見商鞅果然居功自傲、目中無人,而且商鞅變法已經獲得成功,商鞅本人也失去了利用價值,再加之秦惠文王本身并不喜歡商鞅,于是就“順應民意”,把商鞅給五馬分尸了。
這幾種觀點雖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商鞅的死他自己是有很大責任的。當他被變法的勝利沖昏頭腦、沾沾自喜之時,有一個人曾對商鞅進行過勸解。這個人名叫趙良,他對商鞅做了相當深入的剖析,指出他“危若朝露”(就像早上的露水一樣危險),“亡可翹足而待”(一翹起腳就可以看到自己的滅亡了),并且給他提出了很中肯的建議,讓他韜光養晦、好自為之,可是商鞅不以為然,并堅持一意孤行,最終落得個凄慘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