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說戰國二百年
- 諸葛文編著
- 1852字
- 2019-03-15 13:56:12
齊宣王是冷面霸主還是仁慈君王
他是富有四海的一朝人王地主,有著數不清的綾羅綢緞、金銀珠寶;他是“戰國七雄”之中叱咤風云的君王,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然而他并非高高在上、毫無人情味的冷面君王。他就是齊宣王。在用犧牲祭祀時,齊宣王把體積碩大的黃牛換成了身形較小的白羊,是因為吝嗇還是別有目的呢?
齊宣王(?~前301),戰國時齊國國君,齊威王之子,繼齊威王之后為田氏齊國第五代國君,公元前319年至公元前301年在位。
他在位期間,人們每到了重要的節日,都要在祠廟里舉行一種祭祀儀式,以表示對神靈的虔誠,求得神靈的庇佑,這種祭祀儀式叫“祭鐘”,也叫“釁鐘”,就是將大牲畜(如牛羊馬等)殺死,用它們的血涂在銅鐘上進行祭祀。

戰國魚幣
一天,齊國要舉行祭祀儀式,負責的人就牽著一頭牛從皇宮大殿前走過。正好被齊宣王看見了,命人叫住那牽牛的人,便問道:“你打算把這頭牛牽到哪里去呢?”那人回答說:“我要牽去宰了用來祭鐘。”
齊宣王聽了后,看到那頭牛顫顫抖抖、哆哆嗦嗦的樣子,心生憐意,于是說:“這頭牛本來沒有罪過呀,在農田中勞碌了一生,老了后卻要白白地去死,我真不忍心看了。把它放了吧!”
那個牽牛的人說:“大王您太慈悲了,那祭鐘這一儀式是不是也要廢除了呢?”
“這怎么可以廢除呢?這是古法!”齊宣王嚴肅起來,接著說:“這樣子吧,就用一只羊代替這頭牛吧!祭鐘還是要進行的。”
就這樣,齊宣王“仁義”的名聲天下皆知。
孟子因此認為,齊宣王是個有仁慈心的君王——“是乃仁術也”。盡管羊與牛同樣是無辜的,它們面對死亡一樣會害怕得發抖。但牛被齊宣王見到了,而羊沒有;見到鮮活實在的生命而生憐憫心,希望它能夠繼續活下去,故不忍使之被殺,這就是心地仁德的表現了。至于用羊去代替牛,是因為羊的鮮活當時并不在王的眼中,不在眼中,也就看不到羊在被宰時痛苦、驚懼的樣子了。另外,由于老黃牛終日在田間勞作,為農民貢獻了一生的力量,最后如果被無情地宰殺,然后再用鮮血涂抹在銅鐘上,這個下場也太令人心酸、同情了。作為一個君王,掌握著一個國家所有臣民的生殺予奪大權的齊宣王,對于一頭勤勤懇懇、本本分分的老黃牛能有如此之體恤、如此之關心,那么他對于自己國家的百姓不就會更加仁慈、更加關切了嗎?這樣的奴隸社會國王難道不是一個有道明君嗎?
但是對于齊宣王的仁慈,也有人持不同的看法。雖然孟子對以牛易羊的故事下了“是乃仁術也”的評語,但是實在無法知道當時孟子真正的意思——是發自肺腑由衷地對齊宣王的仁慈稱頌,還是皮里陽秋地對他進行了諷刺呢?其實,齊宣王以羊易牛既非仁慈,也非仁心,乃是“仁術”——就是假意仁慈,做給自己的人民和臣子看的。這其實是為了獲取人心的仁心,是一種欺騙和愚弄人的把戲,他的這個舉動無非是為自己的“仁義”大大地做了一場廣告。
孟子就一針見血地揭露了齊宣王的假仁假義。他說,大王可憐生命毫無罪過卻被宰殺,那么大牛和小羊又有什么區別呢?你也不必怪你的老百姓誤會你吝惜一頭牛,是因為牛比較值錢。事實上牛比較大,羊比較小,你用小的羊去換大的牛,價錢上有顯著的差別,他們又怎么知道你是另有原因呢?話又說回來,假如你是為了看見牛發抖而不忍殺它,于是另外換了羊,可是,羊同樣是一個生命呀,這又怎么說呢?老百姓又怎能理解呢?齊宣王看見心思被孟子看穿了,就解嘲說:“是啊,這一點連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一種什么心理了,哈哈哈哈……”但是亞圣孟子是擁有高超語言藝術的人物,他意識到了這樣說話會令齊宣王很沒面子、很下不來臺,于是就接著說這不要緊,大王這樣做,主要是因為你見牛而未見羊啊。牛和羊相比之下,牛在現實的眼前,羊在虛無的遠處,而救一個實在的、鮮活的生命,一定比選擇救一個尚無法判定其所在甚至有無的生命更有現實意義。
總而言之,齊宣王的“仁義”是假的,是裝給別人看的。他為了使自己的國家富強,自己的臣民服從自己的統治,而特意做了這場“仁義秀”。而在這場“仁義秀”中,他既沒有改變一個牲畜(羊)面臨血淋淋的死亡的下場,也從初衷上不是為了廣施仁政。齊宣王式的仁德是靠不住的,甚至可以被認為本質上是虛偽的。因為這種表面上的仁德事實上卻掩蓋住了不敢或不愿變革乃至廢除祭祀古制的大不仁。解除了眾多老黃牛死亡命運的同時,又加深了一些小白羊慘死于祭祀之刀下的幾率,這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自欺欺人做法根本就不是仁義!所以說,齊宣王并非是一個仁慈的君主。
往事已矣,齊宣王到底是真的仁慈還是在邀買人心,或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但是無論是“真仁”還是“裝仁”,對于蕓蕓眾生、窮苦百姓都是有好處的。有好處,這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