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別走向靈性的混亂
- 愛自己是一輩子的修行
- 素黑
- 1290字
- 2019-01-03 15:50:11
所有事態都有其對立面,不要抽離語境去理解和實踐任何道理。
近年,許多人追求靈性智慧、閱讀心靈書籍或學習靈性生活。不過,這些所謂走向“靈性”的人,并不一定能借著多接觸啟發心性的智慧而順理成章地提升心智,有時思想反而變得越來越混亂,甚至走向極端或迷失。
我們讀到某些啟發心靈的道理時,最初認同了觀點A,以為找到了人生答案,可是遇到貌似相反的B說法時,卻像被欺騙了一樣。天哪,原來相反也是對的,那什么才是真理呢?什么才是最終的答案呢?我們掉進了心存疑惑、似是而非的陷阱里。
尤其是當你心緒混亂時,讀過再多的心靈啟迪和智慧書籍,聽過再多的智慧大師的開示,還是會搖擺失向,或者墮進混淆的思想陷阱,用似是而非的所謂“覺悟”來解釋事情,或故意或無知地混淆是非黑白。
譬如你認同這個道理: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言行和情緒負責任。
但假如你只是利用了這個道理來扭曲是非,讓自己好過的話,你便是虛偽。如你是制造傷害的元兇,利用這大道理來替自己推卸責任的話,你不過是個利用道德和道理來占便宜的偽君子。
假如你并不是刻意自私或自保,你便是個只參悟了一半的大笨蛋,看不到全面的事態,分不清楚雖然處理目前的情緒是對方的責任,但同時也是勾起他的情緒的你要負的責任。
我們不能抽離特定的語境(context)和事態來定案,為立偉論而立論。我們容易用偉論當借口,推卸應負的責任,這就是虛偽。
我在《愛在136.1》的第五章《你混亂了》仔細分析了這個問題。對于所謂能開啟心性的論述或道理,我們不能要求單一的定義或解釋,因為這些道理的目的是訓練開放的閱讀,反對單一的詮釋,助你打開更多視野和心胸的度向。因此在不同的情況下,它是可以有不同的詮釋和道德標準的,并非自相矛盾,反而是互相補足,增加開發智慧的深度。
開啟心性的道理跟一般的是非式邏輯句義不一樣,前者會因其特定的語境和旨意而改變意義,后者卻有固定的定義。看這兩個貌似矛盾的道理:
道理1:生命到最后沒有誰欠誰。
道理2:當你浪費別人的感情和時間時,你能如何償還欠他的債?
就語義上,這兩個立論是自相矛盾的。不過,我們要注意一點:兩個道理都是正確的,因為它們分別指向特定的語境。
道理1,是開啟心胸的說法,對象是太執著于計較的人。當你老是覺得別人欠了你,或者你欠了別人,你的一生也活在自困的內疚或不甘中,無法解脫。
道理2,是提點式的說法,從具體的情況敲醒你別再逃避責任,別再因為自私或貪念剝削別人為你付出的感情和時間。這句話的重點在責任,不在欠債。
我們現在應該看穿一個道理能有多重層面,別篤信非A則B這種絕對性的信念方向。深層次的道理都不可能只給你一個絕對的詮釋,就如說:“做人要誠實。”假如你無法按不同的場景或語境做出適當的調節,譬如被一直騙你的情人問還有多少錢可以借給他時,你本著做人要誠實的原則坦白告訴他你還藏有哪些財產的話,你便是沒救的大蠢材,只懂得守戒,不懂變通,無法從道理中提升智慧。別委屈地自憐,問為何你做人那么誠實、那么好,上天還要這樣虧待你,它自有公平的時候。
所有事態都有其對立面,不要抽離語境去理解和實踐任何道理,不然只會令你脫離事態,越想越混亂,善惡不分,搖擺不定,最后什么都不敢認同和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