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是一個地處亞洲西部的文明古國。她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古代伊朗的版圖遠比現代的伊朗大得多。波斯帝國古代是世界性大帝國,與亞非歐各主要民族有密切的關系,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伊朗的自然環境的特點是西北高東南低,西部和北部被高山包圍。北部是厄爾布爾士山,走向由西向東。西部為扎格羅斯山,走向是由北向南。伊朗中部是沙漠和鹽沼地。全國最適于耕作的地區是厄爾布爾士山北坡以下地區,其次是在一些城市周圍,如伊斯法罕、耶茲德與克爾曼等城市四周。
伊朗人屬雅利安族(Aryans)。據歷史學家考證,雅利安人是棲居于中亞的游牧民族。大約在公元前兩千紀初期,雅利安人開始遷徙。一支向西,進入歐洲。一支向東南,向東南的雅利安人又分兩股。一部分向南,到達印度河流域,即印度人的先人。一支西進,進入高原地區(現稱為伊朗高原),這就是伊朗人的先人。
這支人到達伊朗邊緣地帶的住地,這一地區稱為“伊朗維治”(Iranvich),意為“雅利安人后裔棲息之地”,大體相當于今花剌子模地區。隨后,他們又逐漸南移,進至伊朗東部、中部和南部,直至地中海東岸大片領土。在與原各族居民長年融合與斗爭的過程中,產生了大量有關這支雅利安人遷徙的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為后世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厚而堅實的基礎。《列王紀》中早期神話故事就是伊朗人南進西遷過程中經歷的寫照。
據史料記載,進入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又一次分化成為兩支。一支稱米3底人,據有伊朗哈馬丹為中心的西部地區。[1]他們于公元前701年(一說為公元前708年)建立米底王朝。一支為棲息于波斯灣地區的波斯人。
米底王朝的都城是哈格瑪塔內(Haghmatane)即現哈馬丹市。據亞述人的資料,米底人曾向亞述人納貢。米底王朝的社會正值從游牧生活向農耕生活過渡階段。社會上已有分工。社會人群有武士、祭司、農夫和手工業者。亞述人記載他們曾從米底人中劫掠過手工業者。米底司宗教事務與道德教化的人稱穆護(穆護有原為組成米底族的六支人的一支)。這點與南方的波斯人相同。米底人與波斯人的文化傳統和語言差異很小。米底王朝于公元前550年,被南方波斯族首領居魯士率眾推翻。居魯士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
這是伊朗西部的政權建設情況。東部雅利安人政權情況至今并不明朗。在神話傳說中,東部曾經有過兩大王朝。瑣羅亞斯德教古經《阿維斯塔》中提到這兩個王朝的國王的名字和他們的簡略事跡。這兩大王朝是:
1.俾什達迪王朝(俾什達迪意為“首先立法者”)
2.凱揚王朝(凱揚意為“王者”)。
但這畢竟是神話中的內容,這兩個王朝的詳細情況,至今并無確證說明。
從米底王朝算起,到阿拉伯人入侵并統治伊朗,在伊朗歷史上,實際存在過四個王朝,它們是:
1.米底王朝(公元前701年—公元前550年)
2.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50年—公元前331年),希臘馬其頓亞歷山大率軍東征,于公元前331年推翻阿契美尼德王朝。從這時到公元前250年,伊朗處于希臘人的賽琉古王朝直接統治之下。
3.帕提亞王朝(公元前250年—公元224年),我國歷史上稱此王朝為安息王朝。
4.薩珊王朝(公元224年—公元651年)。公元651年,阿拉伯大軍推翻伊朗薩珊王朝,伊朗開始伊斯蘭化進程。
阿契美尼德王朝的開國君主是著名的居魯士大帝(卒于公元前529年)。這一時期的伊朗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奴隸制大帝國。其版圖東起信德河,西至地中海和埃及,北到中亞和高加索,南臨波斯灣和阿曼灣。居魯士定都蘇撒(遺址在今西南方胡澤斯坦省)。到第三位國王大流士(公元前522年—公元前486年當政)時,在設拉子附近建新城玻斯波利斯,定都于此。
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在帝國的版圖之內,完整的國家行政機構已經建立。在中央政權統治下,全國設30個郡,中央派出郡首。各郡與首都蘇撒(在今伊朗西南部)以及郡與郡之間都有大道相通,方便平日商業往來和戰時運兵。從愛琴海沿岸到波斯灣有御道。從巴比倫到印度邊境有貫穿東西的大道。各郡獨立處理稅收、募兵、司法及行政事務。數郡設一個軍區,全國有五大軍區。大道沿線設驛站兵站,每站相距4法爾散格。[2]驛站備有良馬。官方文書站站相傳。這實際上就是早期的郵政。
波斯帝國有步兵和騎兵。后又建立海軍,還有希臘雇傭軍。其兵力的核心是戰斗力最強的常勝軍(Javidan)。
阿契美尼德王朝時,伊朗人已經能夠冶金,制造武器。有石雕業、木工、紡織業和制陶手工業等,建筑業也很發達。從現存的玻斯波利斯建筑群的遺跡可以看到當年建筑規模宏大,樓宇巍峨,充分顯示出這一古代強國的威力和氣魄。
大流士國王時,曾開鑿從尼羅河到蘇伊士的運河。他的船隊從尼羅河經紅海可直達伊朗。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在其所著的《歷史》中記述:“這個海角的終點是阿拉伯灣(即今天的紅海——譯者)。而大流士曾從尼羅河挖了一條運河能到那里”。[3]
居魯士和大流士在開疆拓土的過程中,對被征服民族采取懷柔政策。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尊重被征服民族的傳統信仰,在物質上并不過分苛待他們,甚至親自到其他民族神廟祭拜。這樣的政策減少了進軍的阻力,同時也表示自己的實力和威嚴。
最能說明古代伊朗實力的事件應該說是前后進行了47年的著名的波希戰爭。這一掠奪性的戰爭最終以波斯失敗而告終。據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記載,波斯軍隊第二次征希臘的兵力是五百萬人以上,共動員了各類船只1200艘。這樣大規模的海陸軍事行動沒有強大的經濟實力作后盾是不可想象的。組織調動和指揮這樣一支綜合軍力遠征,其軍事指揮能力也是不可低估的。
公元前331年,崛起于西方的希臘國王亞歷山大率軍推翻了伊朗阿契美尼德王朝。此后希臘人在伊朗直接統治80余年之久。在希臘人統治時期伊朗社會全面希臘化。
阿什康尼家族結束了希臘人的統治,建立了阿什康尼王朝(安息王朝)。安息王朝是伊朗人奮起反抗希臘人統治而建立的政權。安息王朝起初定都尼薩(遺跡在今土庫曼斯坦的阿什哈巴德附近)。后又遷至達瑪岡(在德黑蘭以東)。以后安息王朝勢力向西部延伸,又把都城移至泰西封(在今巴格達東南)。安息王朝在國王之下設議事會(Mehestan)。行政大事由議事會參與意見。議事會權力相當大,有時甚至能罷黜國王。
在希臘人統治期間,希伊兩大民族文化經歷了一個沖突和融合的過程,伊朗社會生活希臘化。安息初期,其社會生活和文化形態雖仍帶有明顯的希臘色彩,但是社會總的發展方向已經是恢復民族傳統和擺脫希臘人的影響。統治者提倡恢復民族語言,即巴列維語(稱北巴列維語,屬中古波斯語,相對薩珊王朝時的南巴列維語而言)。此外統治者還下令重新整理被亞歷山大銷毀的瑣羅亞斯德教古經《阿維斯塔》。這是一個民族試圖尋根溯源的明顯例證。
安息王朝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在東方它抗拒游牧民族的侵擾,在西方阻止了羅馬帝國的東進,鞏固了伊朗的疆域。著名的“絲綢之路”在安息王朝后期已經逐漸形成。安息王朝在維護這條貫穿東西方的大道上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們在中國和印度與羅馬的貿易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中介作用,也從中收到豐厚的回報。
值得特別提出的是,在安息王朝時,中國和伊朗建立了正式國家關系。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時,派使節赴安息,受到隆重歡迎。《史記·大宛傳》對這一歷史事件有如下記載:“漢使至安息,安息王令二萬騎迎于東界。東界去王都數千里。行比至,過數十城。人民相屬甚多。漢使還,而后發使隨漢使來,觀漢廣大。以大鳥卵及黎軒眩人獻于漢”。從此兩國友好交往世代相傳,連綿不斷。
詩人菲爾多西在《列王紀》中,對安息王朝著墨不多,對這個介于東西方之間具有400余年歷史的伊朗大王朝,僅限于提到幾個國王的名字,他說:
由于這個家族的事業并不興旺,
所以對他們歷史的敘述也不周詳。
我在帝王的典籍中沒看到他們的事跡,
只得把他們的名字記錄在這里。
這說明在菲爾多西時代,安息王朝的歷史資料存留不多。對這一王朝的了解是以后研究者逐步取得的成果。
伊朗古代第四大王朝的奠基人是阿爾達希爾·巴伯康。他從伊朗南方法爾斯地區崛起,率兵以武力推翻安息王朝,建立薩珊王朝(薩珊是阿契美尼德王朝末代國王達拉的一個兒子的名字)。薩珊王朝定都泰西封。
薩珊王朝時的伊朗是雄踞于西亞的世界性強國,與羅馬帝國并肩而立。它有相當完善的政治體制和行政系統,比較完善的稅收制度(如現金等級制6和實物交納賦稅的方法等)以及官員考核和監察制度。建有強大的正規軍,并有一整套建軍的方法和措施。薩珊王朝的行政體系和經驗以及其行之有效的稅收制度為后來的阿拉伯哈里發帝國所承襲。
薩珊王朝的統治者是強烈的民族主義者。這時的伊朗社會已經從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并終而發展成為封建制的大帝國。這一時期的伊朗國力強盛,文化發達,與東西方各國廣泛開展邦交活動,并通過著名的絲綢之路與東西方各主要國家開展頻繁的外交活動和商業往來。這一時期是伊朗歷史發展的第二個高峰。我們通過一個例子可以看到當時伊朗的文化發展情況:當時,伊朗人在南方胡澤斯坦省修建了一座科學城,名為坎迪沙浦爾。在此城開辦了一所醫科大學并設附屬醫院(公元3世紀中)。這所大學除本國教員和學生之外,還聘請希臘和印度學者授課,吸收外國留學生入學。這所學校還組織人力大量翻譯希臘印度學術著作。坎迪沙浦爾是當時名符其實的世界科學文化的一個中心。其作為學術中心的地位只是到了阿拉伯伊斯蘭帝國阿拔斯王朝建立之后的9世紀,才逐漸被阿拉伯哈里發帝國首都巴格達所取代。
在薩珊王朝國王阿努席拉旺當政時(公元531年—公元579年),其科學文化活動達到了高潮。這位國王十分重視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并邀請各國學者到他的宮廷召開學術討論會,他親自參加討論會,聽取學者們的討論和見解。
公元529年,東羅馬以不信基督教為由,驅逐7名學者。伊朗宮廷接待了他們,請他們著書授課。后又在羅馬作出保證不對他們加以迫害情況下,把他們送回羅馬。從這些事例中可以看出薩珊王朝的統治者對科學文化的重視和他們對學者的愛護。
薩珊時期還開始了正式修史的工作。因此薩珊王朝時期的文化典籍遠比安息王朝時期的豐富。到薩珊王朝末期,官修的帝國史《帝王紀》已經成書。
阿契美尼德王朝時的主要宗教信仰是瑣羅亞斯德教。國王們是信仰瑣羅亞斯德教的。塔赫特·賈姆席德的銘文寫道:
“偉大的霍爾莫茲德,最高的天神賦予大流士以王國,授予他王位。
大流士依照霍爾莫茲德的旨意為王。
大流士國王說:霍爾莫茲德賜予我的波斯帝國是一個美好的國家。這里有優良的馬和優秀的男人。我,大流士國王,按照霍爾莫茲德的旨意,不懼怕任何人。”
霍爾莫茲德給我以佑助。霍爾莫茲德和王族先人的靈體保佑我的國家不受敵人侵害。不遭干旱,不受謊言欺騙。不論是敵人、干旱還是謊言都不能危害這個國家。
我祈禱,向霍爾莫茲德,向王族先人的靈體祈求賜予我這種恩惠。霍爾莫茲德和先人的靈體賜予了我這種恩惠”[4]
注釋
[1]米底人可能是從里海沿岸進入伊朗的。
[2]每法爾散格長6.24公里。
[3]參見《歷史》(上),希羅多德,第280頁第39節。
[4]參見《伊朗文學史》第二版,薩迪克·列查扎德·沙法格著,第66頁,伊朗巴列維大學叢書,1973年。霍爾莫茲德是瑣羅亞斯德教最高天神阿胡拉·馬茲達的巴列維語和波斯語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