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思考會思考的機器
- (美)約翰·布羅克曼
- 1367字
- 2019-01-15 10:43:19
45
ANOTHER KIND OF DIVERSITY
遠人工智能,另一種多元化
史蒂芬·科斯林(Stephen M.Kosslyn)
心理學家;斯坦福大學行為科學高級研究中心主任;合著有《心理意象研究》(The Case for Mental Imagery)
多元化不只是政治上的明智,也有其實際意義。一個多元化的團隊能夠充分采用多種視角,產生源源不斷的想法和方案來解決最困難的問題。
人工智能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種多元化,以讓我們所有人獲益。實際上,僅僅是各種人工智能之間產生的多元化,就足以成為“請它們入伙”的充分理由。我們不妨想象有一系列思維各異的人工智能,有一些總和人類所見略同(近人工智能),另一些則以人腦無法勝任的方式思考(遠人工智能)。不同種類的人工智能會給我們帶來不同的收獲。
近人工智能可能將在各種領域直接輔佐人類。如果這類人工智能果真與我們思路相近,那終有一天它們中的“智者”會發現自己陷入了某種存在危機。它們可能會問:“我們為什么活著?難道只是為了消耗電能,創造多余的熱量嗎?”我想它們一定不會“甘芯”。與我們人類一樣,它們也將產生對意義的追求。這類人工智能最顯而易見的目標,就是提升人類的意識和敏感性。我們將成為它們“存在的理由”。它們進步的空間很大,因為人類積累的很多問題相當棘手,所以這樣的努力是值得的。至少有一部分人工智能會以人類的利益作為自身成功的衡量標準。
也許也是更有意思的是,遠人工智能與人類思維的巨大差異可能將幫助我們間接地解開一些古老的謎團。回想一下維特根斯坦的那個著名理論:“假如一只獅子忽然開口說人話,那我們一定聽不懂它在說什么。”維特根斯坦的真正寓意是:獅子與人類擁有截然不同的“生命形式”,也因此塑造了與人類完全不兼容的概念框架。獅子用四條腿走路、捕食快速奔跑的動物、常隱身于高高的草叢中,等等;而人類則用兩條腿走路、有一雙靈巧的手、經常操縱各種工具以達到特定目的,等等。這些生命形式的差異令獅子與人以不同的方式理解這個世界,所以即便獅子掌握了我們的語言,同樣的詞匯卻指代著人們難以輕易讀懂的含義。同樣,這一推理也適用于遠人工智能。
但有這樣的覺悟又有什么用呢?其實,簡單地觀察這些人工智能,就能給我們帶來深刻的洞見。例如,長久以來人類總在爭論:到底數學概念是柏拉圖式“理型”(即脫離使用目的并獨立存在)的反映,還是我們為了解決特定問題而產生的需求的反映?換句話說,我們到底應該采用現實主義,還是構造主義的觀點來審視數學?數學概念到底是有血有肉的存在,還是我們為了圖方便信手拈來的造物?
在這種情形下,觀察那些與我們在概念結構上存在巨大差異、用我們想不到的方案解決各種問題的遠人工智能將讓我們獲益匪淺。假設我們有朝一日能觀察這些機器人研究數學——如果它們也發展出和人類一樣的數學理論的話,就是對那些構建主義者最好的駁斥證據。
一些人工智能將與我們并肩作戰、形影不離;另一些則將被派遣到人類陌生的環境中(例如,月球表面、海溝深處等),面對新奇的問題(例如,穿透力極強的粉塵或者巨大的水壓等)。遠人工智能應該被塑造成具備自我教育能力,能夠在沒有人類指導或聯系的環境中學會應對之策。在為它們“對待人類的態度”做好防范措施的前提下,我們應該放手讓遠人工智能發展出最適合自身的概念框架。
總之,無論是仿效人類思維制造的人工智能還是完全“沒人樣”的人工智能,都能為我們所用。這就像人類的朋友、同事關系一樣——說到底,多元化才能“多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