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點校凡例

一、本書據鄭天挺先生日記手稿點校。原稿今存一九三八年六冊、一九三九年四冊、一九四〇年四冊、一九四一年二冊、一九四二年四冊、一九四三年二冊、一九四四年四冊、一九四五年四冊、一九四六年一冊,總計三十一冊。

一、日記起一九三八年一月一日,訖一九四六年七月十四日,中闕一九四一年五月至十二月、一九四二年七月五日、一九四三年三月二十二日至四月十日、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四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日。其起訖時間,幾與西南聯合大學相始終,故定名為《鄭天挺西南聯大日記》。

一、日記稿紙除一九三八年一月一日至二月八日、一九四六年一月一日至七月十四日之外,皆鄭先生據大紙手裁散頁,寫好后再裝訂成冊者,故中間偶有錯亂,已據時間順序調整。

一、日記所闕一九四一年五月至十二月部分,為鄭先生曾借與羅常培先生撰寫《蜀道難》參考,一直存羅先生處。“文革”期間,羅先生日記并鄭先生此部分日記,不幸同時被付之一炬,因此不存。而羅先生《蜀道難》亦按時日鋪寫,故將該文系于是年之下,作為必要之補充。

一、原稿自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四一年部分,凡遇月則署“中華民國某年某月一日”或“某年某月一日”,次即僅作“某日”;并于日下隔日(亦有隔二日者)注陰歷或星期,及天氣情況。自一九四二年起,每日皆署“中華民國某年某月某日”,日下并注陰歷與星期,及天氣情況。為便于翻檢,今于年下只系月,月下只系日;后所注陰歷、星期等,不作統一。

一、日記內附有若干學術文章之底稿。凡正式刊發者,今僅存目,文末之跋語則予以保留,并出注說明刊載情況。

一、日記內附有若干剪報,或粘黏,或散置。凡鄭先生未作批點或內容為重大事件而較易檢索者,一般僅存其目而略其文。

一、日記內附有若干來信,或粘黏,或散置,皆附錄于相關日期之末。凡未入日記冊內之其他重要來信,選擇數頁置卷首,作插頁,以供參考。

一、日記原為繁體字直寫,今改作簡體字橫排。凡不關涉語義辨析及特殊用法者,皆改用通行簡化字,一般不作類推簡化。至于日記內所用當時之語詞若加非、丘引、很毒、火食、雅片等暨音譯之國名、地名、人名等,均未作改動。他若按案、兩輛、然燃、假借、葉頁、瘥差、作做、傍晚旁晚、彷徨旁徨、版本板本、加侖加倫等當時并用者,亦同此例。

一、日記原無斷句標點,今施以新式標點。蓋每日所記之人來我往、開會授課、去赴歸還、吃飯睡寢等,所用語詞不一,文字長短各異,今之斷句標點,亦僅就便于閱讀而已。

一、原稿內小字夾注,或雙行,或單行,今統一作單行。

一、日記內人名字號,用字不一,多同音互作者。遵循“名從主人”原則,凡名、字、號本人有互作者,如立廠立庵、今甫金甫、枚蓀梅蓀等,俱從原稿;如無互作者,如慰堂(有作渭堂)、序經(有作序金)、覺明(有作覺民)等,則為改正,并出校說明。

一、日記天眉文字,或是對正文之補充、解釋,或是詳列當日之收支情況。凡屬前者,以〔 〕括注,插入正文相應位置;凡屬后者,亦以〔 〕括注,移入當日之末。

一、日記一九三八年十二月內,每日文末偶附當日開支,其不足一元者記作“筆.二八”、“車.三〇”,為便于閱讀,于小數點之前補一“〇”,作“筆〇.二八”、“車〇.三〇”。

一、天眉所列收支,其物品如雞蛋、饅首、梨、胰子等后綴之量詞“個”或“塊”,以及收支數額后之“元”字(一般僅第一項有,后大皆從略),或有或闕,為清眉目,俱為補足。

一、稿內闕文,或原有“□”,或空闕。凡原有者保留;無者據空闕字數補“□”,并出校說明。

一、原稿文字凡遇脫訛衍倒者,盡力改正,并出校說明。凡疑有訛誤處,亦為揭橥。

一、日記稱人多以字、號及別稱,無字者以名,亦多名、字混用者。他若名同而姓異、名異而誤同、此人之字適為他人之名、未詳姓名字號用字而以同音字代替等諸多情況,頗滋淆亂,因附《人名索引》并《人名字號別稱對照表》,以便讀者使用云。

點校者

丁酉白露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碑店市| 嵊州市| 栾城县| 唐山市| 绥化市| 东兰县| 乌鲁木齐市| 东明县| 巴彦淖尔市| 武定县| 合作市| 凌海市| 菏泽市| 大洼县| 冕宁县| 嘉义县| 日喀则市| 河西区| 沙雅县| 达尔| 巴青县| 简阳市| 新化县| 静宁县| 汉中市| 砚山县| 咸阳市| 普格县| 临桂县| 沙河市| 永善县| 合肥市| 读书| 波密县| 余干县| 延庆县| 横峰县| 宜宾市| 忻城县| 伊宁县| 长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