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慧精明小白龍
電視劇《西游記》唐僧的坐騎,馬身純白,鬣毛長長,鞍韉金光閃閃,成為唐僧取經路上一道不可或缺的亮麗風景。
白馬本為唐太宗所賜,是凡馬,后來卻成了白龍馬。
白龍馬有四種形態:原形是噴云吐霧的云中玉龍;變幻為英俊瀟灑的白馬;在菩薩跟前是英俊小伙;在妖怪跟前變美女。按照拜師順序,小白龍應是豬八戒和沙僧的師兄,但他總稱他們“師兄”。小白龍謙虛低調,頗懂“敬人一步天地寬”的人情世故。
小白龍會抓機會,擅長辭令。觀音到東土考察取經人路上,小白龍因犯忤逆罪,被父王告到玉帝駕前,懸吊空中準備處斬。玉龍誠懇悲切求得菩薩憐憫,轉求玉帝饒其性命。小龍叩頭謝菩薩活命之恩。菩薩把玉龍送到深澗中,等取經人來后變作腳力。玉龍從此在鷹愁澗潛蹤,餓了就上岸撲些鳥鵲、獐鹿充饑。
當然是前緣注定:唐僧和孫悟空經過鷹愁澗,饑餓的玉龍撲上岸吞了唐僧的白馬。孫悟空聽到師父抱怨沒了馬“萬水千山,怎生走得”,看著唐僧淚如雨落,暴躁地說師父“膿包形”。孫悟空與玉龍斗一陣子,無果而回。唐僧懷疑孫悟空“曾說有降龍伏虎的手段,今日如何便不能降他?”猴兒氣得暴跳如雷,到澗邊大罵小白龍“潑泥鰍”。這就像罵孫悟空是弼馬溫,特別傷害小龍自尊心。小白龍戰他不過,躲到澗底。孫悟空用如意金箍棒將鷹愁陡澗攪得像黃河漲波,一個勁喊叫“還我馬來!”難道猴兒不知道龍吞掉馬不可能還回來?實在昏了頭。白龍問孫悟空“你是那里來的潑魔?”里邊其實有潛臺詞:你該不是和取經有關?孫悟空只顧報失馬之仇,壓根不提西天取經的事。即使鷹愁澗當坊土地和山神明確告訴孫悟空:“觀音菩薩因為尋訪取經人,救了一條玉龍,送他在此,教他等候那取經人。”說得清楚:這條龍和“取經人”有關。孫悟空卻仍沒意識到師父又要收新徒弟了,卻到澗邊亂罵,不提“取經”二字,這才叫傻斗傻罵傻叫喚。結果還得觀音菩薩親臨鷹愁澗,派揭諦叫出玉龍,告訴他取經人到了,并向玉龍介紹孫悟空:
“這不是取經人的大徒弟?”小龍見了道:“菩薩,這是我的對頭。我昨日腹中饑餒,果然吃了他們的馬匹。他倚著有些力量,將我斗得力怯而回;又罵得我閉門不敢出來。他更不曾提著一個‘取經’的字樣。”行者道:“你又不曾問我姓甚名誰,我怎么就說?”小龍道:“我不曾問你是哪里來的潑魔?你嚷道‘管甚么那里不那里,只還我馬來!’何曾說出半個‘唐’字!”菩薩道:“那猴頭,專倚自強,那肯稱贊別人?”
向來能說會道、強詞奪理的孫悟空,居然辯論不過小白龍!其實錯在小白龍,本是他吃了唐僧的白馬嘛。但照玉龍這番敘述,有錯的不是他,倒成了不肯宣布是取經人徒弟的孫悟空了。因為玉龍的話合邏輯,觀音菩薩立即支持,能言善辯的孫悟空啞口無言。這大概是口若懸河的孫悟空口舌之爭吃大虧的少有經歷了。

從此玉龍變成白馬,跨千山,渡萬水,任勞任怨馱著師父。讀者似乎忽視了唐僧的徒弟中還有個小白龍。而小白龍一直不顯山不露水,只在必要時露崢嶸。小白龍在唐僧被黃袍怪變成老虎的危機關頭,先機智地去搭救師父,受傷后又想出請回猴王的辦法,并勸豬八戒實行。
第三十回“邪魔侵正法,意馬憶心猿”白龍馬與孫悟空并列在回目。孫悟空因為三打白骨精被唐僧轟走。天上二十八宿之一的奎木狼思凡下界,幻化為黃袍怪,攝走寶象國公主,唐僧師徒向寶象國王報告公主下落,聲明最會捉妖的豬八戒和沙僧都打不過黃袍怪。黃袍怪將唐僧變作老虎。消息傳到正在吃草料的白龍馬耳朵里,白龍馬想“我今若不救唐僧,這功果休矣!”他駕云到寶象國金殿,看到妖魔正邊飲酒邊吃人。小白龍變作儀容嬌媚的宮娥:“駙馬呵,你莫傷我性命,我來替你把盞。”他用龍的特技“逼水法”,將酒斟得高出酒盞,越斟越高,“就如十三層寶塔一般,尖尖滿滿,更不漫出些須”,引起妖魔的興趣,再唱曲討好妖魔。妖魔問:會舞嗎?玉龍聰明地說素手舞得不好看,哄騙妖魔將自己的佩劍給他。玉龍邊舞邊觀察,“丟了花字,望妖精劈一刀來”,差一點兒就偷襲成功!但妖魔手段太高明,小白龍受了傷。回到馬廄,恰好豬八戒回來,聽說師父的遭遇,豬八戒立即要小白龍回大海,他回高老莊做女婿。小白龍成了中流砥柱:
小龍聞說,一口咬住他直裰子,那里肯放。止不住眼中滴淚道:“師兄啊!你千萬休生懶惰!”八戒道:“不懶惰便怎么?沙兄弟已經被他拿住,我是戰不過他,不趁此散火,還等甚么?”小龍沉吟半晌,又滴淚道:“師兄啊,莫說散火的話。若要救得師父,你只去請個人來。”……“他決不打你。他是個有仁有義的猴王。你見了他,且莫說師父有難,只說‘師父想你哩。’把他哄將來,到此處,見這樣個情節,他必然不忿,斷乎要與那妖精比并,管情拿得那妖精,救得我師父。”
白龍馬感動了豬八戒,果然到花果山請回美猴王。白龍馬從此又是默默無聞地馱著唐僧,一路風餐露宿,到了朱紫國,孫悟空行醫時,又將白龍馬“提溜”出來參加他的制藥活動。孫悟空虛張聲勢地弄幾千斤中藥來,實際上最起作用的,是他讓豬八戒去接的馬尿:
行者又將盞子,遞與他道:“你再去把我們的馬尿等半盞來。”八戒道:“要他怎的?”行者道:“要丸藥。”沙僧又笑道:“哥哥,這事不是耍子。馬尿腥臊,如何入得藥品?我只見醋糊為丸,陳米糊為丸,煉蜜為丸,或是清水為丸,那曾見馬尿為丸?那東西腥腥臊臊……”行者道:“你不知就里。我那馬,不是凡馬,他本是東海龍身。若得他肯去便溺,憑你何疾,服之即愈。但急不可得耳。”……那馬跳將起來,口吐人言,厲聲高叫道:“師兄,你豈不知?我本是西海飛龍,因為犯了天條,觀音菩薩救了我,將我鋸了角,退了鱗,變作馬,馱師父往西天取經,將功折罪。我若過水撒尿,水中游魚,食了成龍;過山撒尿,山中草頭得味,變作靈芝,仙僮采去長壽;我怎肯在此塵俗處輕拋卻也?”
白龍馬“咬得那滿口牙龁支支的響亮,僅努出幾點兒”,惹得豬八戒說“這個亡人!就是金汁子,再撒些兒也罷”。這段寫龍尿和藥的故事,既寫孫悟空,也寫豬八戒,更寫小白龍馬,是《西游記》中頗為風趣的文字。

西天取經成功后,如來佛下令:小白龍晉升八部天飛,“將馬推入池中。須臾間,那馬打個展身,即退了毛皮,換了頭角,渾身上長起金鱗,腮頷下生出銀須,一身瑞氣,四爪祥云,飛出化龍池,盤繞在山門里擎天華表柱上”。從有罪的玉龍,到體面的天龍,小白龍完成命運大逆轉。小白龍有沒有想過,在鷹愁澗做“潑泥鰍”,在華表上做裝飾龍,到底哪個更自由自在更快樂?
亦馬亦龍亦俊美少年,白龍馬是個生動形象。白龍馬變宮娥救師父,白龍馬勸豬八戒,白龍馬參與“制藥”,這一切都緊貼“馬”和“龍”做文章,充滿情趣和諧趣。因為白龍馬這個俊美形象的出現,《西游記》取經故事中又多了幾分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