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的經典造型
孫悟空是中國戲劇、影視舞臺上最受歡迎、最具經典感的藝術形象。他一出現,總給觀眾帶來愉悅。難道吳承恩未卜先知,早知道孫悟空會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未雨綢繆給孫悟空提前準備下賞心悅目的經典造型。
孫悟空的經典造型有兩個:一個是花果山美猴王;一個是西天取經孫行者。兩個造型在各種劇種迭加出現、流光溢彩。
孫悟空是猴,但不是一般的猴,是“美猴”。美猴王的服裝基本是四海龍王贊助,這套裝扮相當神氣:頭戴鳳翅紫金冠,身穿鎖子黃金甲,腰系藍田玉帶,腳蹬藕絲步云履。在若干戲劇里的美猴王常多出元帥佩戴的“雉雞翎”,這是“戰神+領導者”造型。以這個造型出現時,孫悟空身邊必定有群猴前呼后擁、嘰嘰喳喳、大呼小叫,煞是熱鬧。孫悟空不安于做弼馬溫第一次反天宮回歸花果山,兩個獨角鬼王給他送了件赭黃袍。“猴王大喜,將赭黃袍穿起,眾等忻然排班朝拜”,從此美猴王多出件新大衣,戲劇舞臺通常給美猴王披上件有氣派的龍袍色披風。孫悟空做齊天大圣時如此裝扮,取經路上被唐僧貶回花果山再做美猴王,仍是這裝扮。戲劇影視舞臺裝扮最傳神的,是六齡童和六小齡童。
孫悟空跟如來佛打賭,筋斗云沒跳出如來佛手心,被如來佛反掌壓在五行山下。唐僧取經,在兩界山見到孫悟空,一副狼狽相,被打回猴兒自然態,混得連衣服都沒了:
尖嘴縮腮,金睛火眼。頭上堆苔蘚,耳中生薜蘿。鬢邊少發多青草,頷下無須有綠莎。眉間土,鼻凹泥,十分狼狽;指頭粗,手掌厚,塵垢余多。還喜得眼睛轉動,喉舌聲和。語言雖利便,軀體莫能那。正是五百年前孫大圣,今朝難滿脫天羅。
唐僧揭開如來佛鎮壓孫悟空的五行山上六字封皮,“只聞得一聲響亮,真個是地裂山崩。眾人盡皆悚懼。只見那猴早到了三藏的馬前,赤淋淋跪下,道聲‘師父,我出來也!’”請注意“赤淋淋”三字,此時孫悟空是個“光腚猴”。唐僧要給徒弟取名字,神猴說:我早有名字叫孫悟空。唐僧聽了很歡喜,說正合我們的宗派,“你這個模樣,就像那小頭陀一般,我再與你起個混名,稱為行者,好么?”孫悟空從師父那里得到個新名字“行者”。他背著行李,“赤條條,拐步而行”。孫悟空剛從石匣出來,身上沒條線縷,赤條條,完全是猴的“自然形態”;走路一拐一拐,是羅圈腿。“赤條條,拐步而行”,多形象!既寫猴兒像人一樣行走,又刻畫被大山壓了五百年,還不太會行走。形象有趣!接著,孫悟空自己創造起行者新披掛來:
忽然見一只猛虎,咆哮剪尾而來。三藏在馬上驚心。行者在路旁歡喜道:“師父莫怕他,他是送衣服與我的。”放下行李,耳朵里拔出一個針兒,迎著風,幌一幌,原來是個碗來粗細一條鐵棒。他拿在手中,笑道:“這寶貝,五百余年不曾用著他,今日拿出來換件衣服兒穿穿。”……那只虎蹲著身,伏在塵埃,動也不敢動。卻被他照頭一棒,就打的腦漿迸萬點桃紅,牙齒噴幾點玉塊。唬得那陳玄奘滾鞍落馬,咬指道聲:“天那!天那!劉太保前日打的斑斕虎,還與他斗了半日,孫悟空不用爭持,把這虎一棒打得稀爛,正是‘強中更有強中手’!”
孫悟空將如意金箍棒變成牛耳尖刀,剝下虎皮,“割個四四方方一塊虎皮”,裁成兩幅,收起一幅,把一幅圍在腰間,扯下條葛藤緊緊束起,遮住下體。這個舉動說明孫悟空形體是猴,內心卻是有禮儀意識的“人”。孫悟空標志性服裝虎皮裙從此誕生。虧吳承恩怎么想象得出?自然界的猴兒,都是老虎腹中餐,孫悟空這個猴卻用虎皮做“時裝”!
接著,孫悟空到五行山下借宿處,向主人訴說“我有五百多年沒洗澡了,你可去燒些湯來,與我師徒們洗浴洗浴”。五百年沒洗澡,趣!洗完澡孫悟空進一步親手制造“時裝”,借來針線,看到唐僧洗浴換下件白布短小直裰,披在身上。把虎皮脫下,聯接一處,打個馬面樣折子,圍在腰間,勒了藤條。走到師父跟前問:老孫今日這等打扮如何?唐僧夸獎他更像行者了,表示將白布直綴送給他。孫悟空立即唱喏“承賜!承賜!”可憐的猴王!當年四海龍王送那么華麗的服飾,也沒從猴王嘴里換回個“承賜”,唐僧一件舊布直裰卻換回兩個“承賜”,是“落難的鳳凰不如雞”還是猴王修養高了?研究者曾從各種角度解讀孫悟空的意義,其實孫悟空有個重要意義沒被認真解讀:孫悟空是好學生,不管對菩提祖師還是對唐僧,都真心熱愛、全力維護、認真聽訓。
虎皮裙時裝意味著孫悟空從“美猴王”到“孫行者”轉型。與轉型密切相關的是兩個關鍵:一曰滅六賊,一曰戴金箍。

第十四回寫孫悟空從五行山解放出來,回目“心猿歸正,六賊無蹤”。“心猿歸正”是孫悟空終于走上正路;“六賊無蹤”表面上是孫悟空打死六個賊人,實際上有佛教內涵。
孫悟空從陳家出來,與師父剛走上取經路,路旁閃出六個人攔路搶劫。強盜為什么是六個?不是四個五個、七個八個?因為必須六個才符合佛教對“六賊”的論述。特別妙的是六賊自己供出名字:“一個喚做眼看喜,一個喚做耳聽怒,一個喚做鼻嗅愛,一個喚作舌嘗思,一個喚作意見欲,一個喚作身本憂。”《百家姓》有沒有姓“眼”“耳”“鼻”“舌”“身”“意”的?大概沒有或不全,它們偏偏組合到一起!什么意思?“李卓吾批評《西游記》回末總批”說是“‘心猿歸正,六賊無蹤’八個字已分明說出,人亦容易明白。但篇中尚多隱語,人當著眼。不然,何異于癡人說夢,卻不辜負了作者苦心?”“滅六賊”乃從佛教教義演義出來。佛教把眼、耳、鼻、舌、身、意稱“六賊”,六賊在身,就“六根”不凈,“六塵”隨身。孫悟空打死六賊,等于斷了六根,棄了六塵,消滅人間一切物欲誘惑,清清凈凈,無牽無掛,專心向佛。
奇怪的是,唐僧明明聽到六個賊的名字,肯定知道佛教中“六賊”是什么,卻愣是沒明白孫悟空打死六賊意味著什么,絮絮叨叨,把孫悟空氣跑。難道師父倒比徒弟后知后覺?
孫悟空被唐僧氣跑后,觀音菩薩化身老母,送來綿布直裰、嵌金花帽。孫行者的經典服裝產生了:頭戴小花僧帽,上身綿布直裰,下身圍虎皮裙。此后小花僧帽也不在孫悟空腦袋上,取而代之的,是金箍。
佛家不是不打誑語嗎?可是不管觀音還是唐僧,為將“小花帽”戴到孫悟空頭上,都故意撒謊。孫悟空丟下唐僧后,唐僧凄涼獨自前行。觀音變成一老母,謊稱做三天和尚短命身亡的兒子留下錦衣花帽,情愿送給長老徒弟,又教給唐僧“緊箍兒咒”,“他若不服你使喚,你就默念此咒,他再不敢行兇,也再不敢去了”。然后觀音化金光而去。唐僧得到轄制徒弟的法寶,并不主動拿出來,而是讓孫悟空打開包袱拿食物時“偶然”發現。好奇的猴兒立即對錦衣花帽發生興趣,唐僧編套鬼話:綿布直裰和嵌金花帽“是我小時穿戴的。這帽子若戴了,不用教經,就會念經;這衣服若穿了,不用演禮,就會行禮”。孫悟空道:“好師父,把與我穿戴了罷。”孫悟空穿戴好,唐僧念起緊箍咒,嵌金花帽變成金箍扎進猴兒腦袋生根,猴兒痛得豎蜻蜓,翻筋斗,耳紅面赤,眼脹身麻。知道這是觀音菩薩奈何自己,只得向唐僧保證:我愿保你,再無退悔之意。觀音和唐僧也把孫猴子哄了也。
孫悟空頭上的緊箍相當有哲理性。極端天才的人物,往往有極端自由的傾向,往往不受世俗管束,不服從“領導”。觀音菩薩給手無寸鐵的唐僧送來掌管孫悟空的權杖,唐僧念緊箍咒,孫悟空頭痛欲裂,只好乖乖聽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