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厲以寧經濟史文集(第4卷):工業化和制度調整
- 厲以寧
- 6325字
- 2019-01-03 17:28:34
第三章 工業化和技術創新
第一節 工業化過程中不斷技術創新的動力
一、工業化中的技術創新是一個不間斷的過程
從西歐各國工業化的歷史來看,工業化中的技術創新是一個不間斷的過程。技術創新有大、中、小之分,但技術創新是不會停止的。重大的技術創新一般要隔一段時間才會出現一次,但中小技術創新卻不會間斷。
在英國工業化初期,技術創新者主要是手工業者、小業主和技術工人。“早期木制紡織機器是由使用人自行制造的,或由織機制造匠、鐘表匠、木匠、工具制造匠,以及兼有機器特長的各種各樣工匠直接為他們訂制的。”這表明最初的工業技術創新由小工匠們來實現。“那個時代的‘工程師’主要是唧筒制造匠。”
然而,這些最早制造機器的工匠們不會永遠停止在制造機器之上,“學會制造機器之后,這些制造匠往往就兼營紡紗,所以這兩方面是互相跨業的”
。工匠—技術創新者—小工業企業主,三者在工業化初期就這樣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了。
技術創新同制成品的標準化有關。這可能是工業化開始時西歐各國普遍存在的一種情況。要知道,除了當時熟練勞動力不足,從而需要加快技術改造和技術變革而外,“技術的原始特性和工業布局分散化的特征,帶來的另一個后果是制成品缺乏標準化。生產場所超出了企業家所能照看的范圍,非熟練勞動力只在原始的機械協助下工作,商人從來不能確定他的商品是否能滿足某個市場的需求”。這樣,西歐各國當時的工業企業面臨著兩種市場風險:一是制成品不一定有市場,很可能銷不出去;另一是,由于制成品缺乏標準化,“就算有市場,它也會拒絕商人所惟一能提供的那種商品”
,因為他們提供的制成品不標準。這個問題只能依靠技術進步來解決。在當時的條件下,“一個企業不能保證其產品標準化的主要原因不是緩慢的信息傳遞,而是原始的技術工序”
。為了減少市場風險,形勢迫使工業企業加快技術創新,早日實現制成品的標準化。
技術創新也同技術推廣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任何一項技術創新實現之后,隨之而來的便是技術推廣過程。技術創新不間斷,意味著技術推廣也不間斷。技術推廣的結果,實際上把技術創新的范圍擴大了。而且,技術推廣既可能是單純的技術傳遞,也可能是技術的再創新,或在原有技術創新基礎上的提升。這同樣是一個不間斷的過程。
技術創新一旦成為經濟生活中的事實,必然引起社會經濟的一系列變化。這是一種連鎖反應,它也是不間斷的。事實表明,“任何人要有把握地來預測這種連鎖影響,幾乎都是不可能的。今天回顧起來,歷史充滿著對某個一定創新的效果的荒謬可笑的預測”。一個很有說服力的例子就是:當工業化中期出現了汽車這種新產品并在社會上推廣以后,誰能在那個時候就預測到這一事件的深遠影響?誰又能預料到汽車進入普通家庭后給社會、經濟、文化帶來的一系列重大變化?“在汽車剛出現時,對此,當時任何人的知識都是不足的。這種知識,甚至今天也可能是不足的。”
不管怎樣,技術創新仍不斷地涌現,創新的技術仍不斷地推廣,社會經濟的適應性變化或連鎖反應也就從未間斷過。
二、為緩解資源和動力問題而引起的技術創新
在工業化過程中為什么會不斷出現技術創新?除了前面已經提到的為了緩解熟練勞動力的不足和為了實現制成品標準化而外,還應當指出,不斷出現技術創新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為了緩解工業化過程中經常面臨的資源緊張和動力不足問題。
英國工業化一開始就遇到木材供應嚴重短缺問題。木材是工業化以前的主要燃料,工業化剛開始時也如此。“那時,人們知道用來冶煉礦石的唯一燃料就是木炭。正因為這樣,所以高爐設在英國南部的林木地區中;所以某些離森林太遠的礦床都被完全放棄。要供給一個煉鐵廠的燃料,必須有大量的木柴。每一冶煉廠的四周都對樹木進行過真正的大砍伐。”雖然英國人很早就已知道用煤作為燃料,但由于技術方面的原因,當時僅限于采掘淺層的煤,以至于淺層的煤幾乎都被挖完了。深層的煤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無法采掘,于是只能繼續大量砍伐樹木作為燃料,供煉鐵所需,也供家庭做飯、取暖所需。英國許多地方的森林被砍伐殆盡。為了造船,英國不得不到北歐去購買木材。燃料短缺,嚴重威脅到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據記載,有一個朗斯頓的工匠曾對別人說,“一般老百姓都不能舉火,他自己在別人的火上把一只羊腿燒熟就付了三個便士”
。交通運輸的困難加劇了燃料供應的不足。由于燃料無法及時運到那些缺少燃料的地區,以致英國南部的農業工人抱怨不已,因為他們只好依靠“那種面包干酪的單調飲食”
為生。
于是必須設法緩解燃料和動力問題。以采煤來說,人們試圖采掘深層的煤,但必須先解決礦井排水的困難。風力和畜力都不足以把礦井中的積水排出來。這樣,蒸汽機作為一項重大的技術創新出現了,并很快被推廣了。靠蒸汽機排水,礦井可以打得更深,深層的煤(還有銅、鉛、鋅礦)被采掘出來了。這是英國工業化史上一次重大的技術創新,它是由資源供給緊張和動力不足逼出來的。因此可以說,“使用煤的創新性不亞于鐵的大量生產。要不是煤燃料的廣泛應用,重工業的擴展或許根本無從談起”
。
在工業化開始后,為了節約資源的使用,人們不斷尋求技術上的突破。節約資源對技術進步的促進作用是十分明顯的。證據之一就是煉鐵時木炭消耗率的下降。據記載,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在英國,“使用傳統技術生產每噸生鐵需要消耗2.5~3噸木炭。混合燃料的使用(部分是焦炭,部分是木炭)使這一燃料—產出比下降到2∶1。稍后引進的攪拌煉鐵法又使這一燃料—產出比進一步下降到1.5∶1”。技術繼續改進后,燃料—產出比又下降了,“到19世紀中葉甚至達到了0.75∶1的高水平”
。
而為了便于大量煤炭和各種礦石的外運,以及為了解決用機器生產出來的眾多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的運銷問題,鐵路建設進入了高峰階段。這同樣是被逼出來的。以后,在西歐工業化過程中,內燃機的使用、電力的使用、發電廠的建設,都出于類似的目的。
在農業技術創新方面也可以舉一個例子,這就是甜菜在法國的種植和推廣,以及甜菜糖生產的發展。種植甜菜和煉糖的技術可能早在18世紀就已經被人們所認識。但直到19世紀初才因得到法國政府的支持而推廣。原因在于:英國對法國實行海上封鎖,使法國得不到從西印度群島輸入的蔗糖,法國食糖短缺,影響到法國居民的生活。法國當時是拿破侖統治,政府便鼓勵農民種植甜菜,并建立甜菜糖廠,以緩解食糖供應的緊張問題。據記載,當時“英國曾經嘲笑這種食糖代用品,它的漫畫家作了這樣的圖畫:拿破侖的嬰兒繼承人不幸在口里銜著一塊甜菜根,護士們說:‘嚼吧,親愛的,嚼吧,你的父親說,這就是糖。’”
諷刺歸諷刺,事實歸事實,在食糖供應形勢的逼迫下,法國的甜菜種植和甜菜糖制造業終于發展起來了。
三、為擴大市場和占領新市場而引起的技術創新
在西歐各國工業化過程中可以看到,引起和推動技術創新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在這種情況下,工業企業為了擴大市場份額和占領新市場而不斷進行技術創新。關鍵在于產品的質量和價格。在工業化剛開始時,一般公眾之所以對機器生產沒有好感,有各種原因,“除了同失業和童工有牽連之外,當時還同產品的質量低劣有關系”,即機器生產出來的產品在質量上往往敵不過工匠們靠手工制作出來的產品。加之,工廠剛建立時,產品的成本還是比較高的,因此有些產品不一定具有價格優勢。這樣,工廠必須改進技術,改進設備,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成本,否則就會失去顧客,丟掉市場。
總的趨勢是:市場在擴大,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刺激了生產,而顧客對產品的選擇則引發了生產同一種產品的廠家之間的競爭。使用機器生產的工廠之間的競爭,比這些工廠同手工工匠之間的競爭更引起工廠主們的關注。這是因為,在市場擴大的過程中,手工作坊所占有的市場份額畢竟是有限的,更大的競爭在于誰能在擴大了的市場中占有更多的份額。生產成本確實在降低,誰家的產品質量更好才是關鍵之所在。工廠主們在實踐中懂得,只有改進技術,添置新設備,才能生產出更好的產品,贏得顧客,擊敗競爭對手。生活用品如此,機器設備和原材料同樣如此。廠家之間的競爭不停,技術創新也不會停止。
在市場競爭中,技術創新同管理創新、組織創新是密切結合在一起的。這個過程可以簡要地歸結如下:為了適應市場競爭的要求,工業企業采用了新技術、新工藝,生產過程的組織相應地進行了調整,企業管理方式也隨之有所變化,于是產品進一步增加,產品質量的提高也得到了保證。因此,“首要的組織創新是對協調和控制大量生產的需要作出的反應”。這種變化并不是首先發生于勞動密集型行業,而是發生于資本密集型行業,這既因為資本密集型行業的企業一般投資多、規模大,還因為在這些行業中,“企業已不僅變成了多元的,而且變成了多功能的。它們已經走向成品銷售和原料、半成品購買和經常性的生產”
。組織創新和管理創新往往是由技術創新引起的,但一旦實現了組織創新和管理創新,成本會再降低,市場會再加大,同時也會為進一步的技術創新作好準備。
工業化過程中汽車制造業的興起是一個例證。汽車制造業的企業之間的競爭是激烈的。在20世紀西歐各國的市場上,陳列著多種類型和款式的汽車,有西歐國家自己生產的,有從美國進口的,也有美國公司在西歐設廠制造的,后來還有從美國和西歐以外的其他國家和地區進口的。每一種受到一定客戶歡迎的汽車,必定在技術上、價格上或營銷方式上有自己的特色。這正說明在汽車制造企業之間的激烈競爭中,各家企業都在不斷地進行技術創新、組織創新、管理創新,甚至營銷方式上的創新,否則就難以生存下去。不僅汽車制造業是這種情況,其他行業的情況也與此相似。
技術創新對工業企業來說,實際上是一個如何保持和增強自身的競爭力的問題。也就是說,即使一個工業企業目前已經在市場上占有一定的份額,但為了不至于被國內外后起的工業企業趕上和超過,它仍需要在技術創新方面繼續努力。一種產品,盡管目前很暢銷,難道不會有質量更好的、新的同類產品問世?難道不會有代用品出現?新的原材料代替舊的原材料,新的工藝代替舊的工藝,新的設備代替舊的設備,這些在工業化過程中都不是罕見的。這就迫使任何一個工業企業都不能滿足于現狀,而必須在技術上不斷有所突破,繼續保持前列地位。
四、技術創新對小企業的雙重影響
工業化過程中,隨著市場的擴大,市場競爭也越來越激烈。那么,不斷的技術創新對小企業有什么影響?在技術創新過程中,小企業是不是必然會被淘汰或者關閉破產?從西歐各國經濟史上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技術創新對廣大小企業的影響是雙重的,既有不利于小企業的影響,又有有利于小企業的影響。
技術創新對小企業的不利影響是明顯的,因為技術進步了,新產品涌現了,小企業紛紛受到打擊,它們適應不了新的市場競爭條件,有些不可避免地被淘汰出局。其實,又何止小企業才受到這種不利影響?競爭力下降的大企業不也同樣受到本行業技術先進企業的沖擊嗎?被淘汰的大企業難道還少嗎?
值得注意的是,技術創新對小企業也有有利的影響。不妨以西歐工業化過程中對電力的使用為例。電力有兩個特點:一是電力的可輸送性,二是電力使用的靈活性。電力的可輸送性是指:“可以在一定的空間內輸送能量而不會有大的損失”;電力使用的靈活性是指:“可以容易而高效地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熱、光或者運動”
。正因為電力具有以上兩個特點,所以“一方面,電力使機器和工具從地點的束縛中解脫了出來;另一方面,它使動力無處不在而且人人可以加以利用”
。電力的推廣應用,在19世紀后期不僅解決了許多企業的動力問題,還解決了企業發展中迫切需要解決的通信問題和照明問題,甚至大大推動了化學工業和冶金工業的發展。有了電,無論大小企業的成本都降低了,廠址容易選擇了,對外聯系方便多了,信息量也多了,從而企業的競爭力也就提高了。從此,大企業有了進一步擴展的可能,小企業也減少了被淘汰的危險,電力的使用救活了一批本來要破產倒閉的小企業,包括家庭作坊在內。這是因為,相對來說電力的價格是較低的,廉價的電力“為分散的家庭與零售業提供了新的生活與工作范圍,改變了生產模式”
。除此而外,使用電力之后,“使大小生產單位之間的新型勞動分工成為可能……耐用消費品制造業中的現代分包結構是以小型機器生產企業的技術有效性為基礎的”
。這表明,只要小企業能利用技術創新的成果,并能抓住技術創新后所開創的新形勢和新機會,不僅能夠同新的市場競爭環境相適應,還能獲得進一步的發展。
在西歐經濟史上不乏這樣的例子。法國歷來是一個有眾多小企業的國家,然而,“電力馬達和煤氣引擎的使用,從最壞的一方面看是延緩了死刑,從最好的一方面看是賦予了永久的活力”。可見,技術創新對法國的小企業是起了有利于其生存和發展的作用的。
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的德國,也可以看到類似的情況。技術進步了,小企業卻因得到了價格比過去便宜的機器設備,反而生命力更強了。例如,縫紉機的發明和推廣使用,使得德國的許多小成衣店、紡織業作坊存活下來;制靴機的發明和推廣使用,也使得德國的許多小制靴廠存活下來。
類似的例子還不少。比如說,有了洗衣機,小洗衣店的生意好了;有了電話、電報,小企業的信息成本降低了;有了汽車,小型的汽車修理廠到處設立,等等。
在技術創新過程中,抓住機會的小企業不僅能夠存活下來,而且還能發展壯大。在原有的小企業關閉破產的同時,不斷有新的小企業開業,還有一些小企業從小到大,成長起來。重要的不是技術本身,而是有沒有企業家,有沒有推出新技術和利用新技術的人才。在市場競爭的條件下,任何一個企業,不管企業大小,都要善于留住人才,引進人才,這樣工資待遇就應持續提高。而“要使得工資率持續上升,從長期來看,人均產量就應增加。而人均產量的增加,則要求人均生產率的提高,這就反過來要求從低層次的技術向高層次的技術轉移”。小企業在有條件時,也有必要從事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工作,這是它們成長為大企業的一條既穩妥可靠、又能出奇制勝的道路。至于企業能否做到這一點,則又“取決于企業家對變化中的經濟狀況的敏感性”
。成功的小企業在回顧自己的成長史時,一定能總結出領軍人物的杰出作用。
五、軍用技術向民用技術的轉移
在西歐國家,工業化開始以前和工業化過程中,一些領域的技術創新往往是先用在軍事方面,然后才從軍用技術轉向民用技術。各種武器的制造,實際上是聚集了當時各種新技術的后果而實現的。原因很簡單,民用的新技術在使用時必須考慮它們的商業價值,即是否收益大于成本,但軍用方面則主要考慮它是否有效,是否優于現有的技術,而不考慮它們的商業價值。當然,這種情況并不是絕對的。如果有了新的發現和發明,用在民用方面贏利有保證,那么也會從民用技術應用開始,以后再向軍用技術方面轉移。
從西歐各國工業化的歷史來看,技術創新先由軍用技術開始,以后再轉向民用技術的狀況是比較常見的。例如在英國,19世紀中期,木材是造船的基本材料。但英國海軍部門為了建造大型軍艦,為了尋找足夠大的木材,費了很大努力也難以如愿,海軍部門為此“傷透腦筋”。后來便采用鐵板作為材料,鐵殼軍艦便成為木質軍艦的替代物,因為這樣成本既低廉,又更為有效,此外,軍艦著火的危險也小得多。
于是就開始了鐵殼掛帆軍艦的階段。稍后,鐵殼掛帆商船也就相繼被采用。又如,在英國,壓縮鋼原先是為大炮制造而設計的,以后才在民用方面找到用途。
毫無疑問,新技術首先應用于軍事方面同當時的國際形勢直接有關。迫于緊張的國際形勢和經常存在的戰爭威脅,西歐國家的歷屆政府都希望增加軍事裝備,使武器先進化,因此在研發、訂購軍事裝備和武器方面不惜政府支出。
從企業的角度來說,企業認為技術創新首先用于軍事方面是合算的,因為研究開發費用由政府承擔,新產品由政府訂購,利潤率有保證。何況,任何新技術研究開發的成果,在產品投入市場時,利潤率是未知的。這樣,企業就將研究開發新技術的費用轉給了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