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厲以寧經濟史文集(第4卷):工業化和制度調整
- 厲以寧
- 5042字
- 2019-01-03 17:28:32
第三節 傳統生產方式對工業化的消極影響的長期存在
一、生產要素流動和重組的困難
無論是突破傳統生產方式以后進行工業化的西歐國家,還是邊進行工業化、邊突破傳統生產方式的西歐國家,由于傳統生產方式的長期存在已經給國內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造成了巨大影響,而這些影響決不是短期內就能消除的,這些影響無疑會對工業化的推進起著阻礙作用。工業化過程中生產要素的流動和重組所遇到的困難,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
要知道,生產要素缺乏足夠的流動性,在西歐國家工業化之初是常見的。即使一些國家在版圖上已經統一了,但地方勢力依然強大,城市和鄉村之間缺少生產要素流動和重組的渠道。當時,城市經濟的輻射力是有限的,往往只局限到城市這些“點”上,至多在城市和城市之間的“線”上,至于包括鄉村在內的“面”,則是城市經濟力量達不到的。換句話說,工業化的進行需要有統一的生產要素市場(如勞動力市場、土地市場、資本市場、技術市場等),但工業化初期卻沒有這樣的條件。英國的資本主義制度到19世紀初期已經建立一百多年了,情況尚且如此,西歐其他國家生產要素流動和重組的困難,可想而知。
再說,生產要素的重組有賴于企業的策劃和組織,企業家是關注企業管理制度變化,以及籌集資本,以便擴大企業規模的人;同時,企業家還是對企業組織結構的變化給予極大關心的人;
因此,缺少合格的企業家,生產要素的重組是十分困難的。在工業化初期,不僅西歐大陸國家缺少合格的企業家,連英國也這樣,正如前面提到的,在工業化開始時,在英國,較多的是稱職的小業主、有一定技術水平的熟練工匠和善于聯系城鄉的小商人,但都還不是合格的企業家。合格的企業家是逐漸涌現出來的。
尤其是在邊進行工業化、邊突破傳統生產方式的西歐大陸國家,由于農民仍被束縛在莊園土地上,不僅技術工人不足,甚至一般的工業勞動力也不足。這同樣是傳統生產方式所帶來的結果。
除此以外,在工業化開始時,盡管農村勞動力比較廉價,“然而在這樣的環境中,勞動力供給并不必然是富有彈性的”,原因在于:當時的“消費品的選擇面不寬,人們習慣于多樣化開支,對閑暇而不是高收入的更大偏好使得勞動者對高工資的刺激反應不敏感”
。因此,勞動力的供給不足是常見的。
二、財富觀念
在中世紀的西歐,有關財富的觀念不利于經濟發展。按照中世紀的倫理標準,“道德家們從來不認為自我發財是一個值得贊美的目標,或發財成功是一個天賜的報酬。相反,他們譴責貪婪,認為它是積累財富和保留財富的過分欲望”。這顯然是當時在意識形態和社會生活中占統治地位的基督教會的倫理觀。至于一般輿論,則不像教會那樣極端,而是帶有折中的傾向。“一般輿論更為關注的不是擁有的原則,而是擁有的物品的用途。對他們而言,財富是中性的,無好壞之分。因為它們是使生活變好或變壞的手段,因此,需要判斷的是它們的使用方式。”
在中世紀的西歐,商人這種職業始終是被社會瞧不起的,其地位甚至比低等的工匠(如鞋匠、漂洗工、鞣革工、染工等)還要低下。當時,“沒有一個職業比商人職業更受到人們的質疑。……道德家們害怕的是投機,而為了避免這個風險,神職人員被要求遠離任何形式的貿易;教會信條中也表現出同樣的謹慎”。
至于廣大小農,在西歐大陸的工業化開始前和工業化初期,則“仇視英國在18世紀發展的那樣的資本主義農業”。在他們看來,土地是最重要的財富。他們不愿意放棄自己那一小塊土地,哪怕是租佃來的土地;他們還十分珍惜在農村一直享有的自治權,所以“他們基本上是反對資本主義的”
。他們同樣反對一些激進主義者提出的平均地權的主張。在西歐大陸,“1800年以來的小農的歷史表明,歐洲的小農進行了頑強的護衛行動,去反對19世紀的城市及其伸向鄉村的全部觸角——官僚和資本家、土地改革者和社會主義者”
,因為他們害怕自己的土地被拿走,害怕這些土地被拿走分配給城市貧民。
上述財富觀念在西歐各國工業化過程中長期存在,它對工業化的進行帶來不利影響。當人們有錢后,很少想到要用于工業投資。小農只安心經營自己的土地,有錢后除了買地就是建房。富人認為投資于工業太費事,即使當個工廠老板,社會地位也不會提高多少,何必這樣做呢?
證券市場出現后,情況并未好轉,因為早期的證券市場是不規范的,證券詐騙案使人們感到買證券的風險太大,人們不敢涉足。一般人的想法是:證券不如實物,而實物中最可靠的是土地和房產,這種多年形成的財富觀念不是短時間內就會改變的。
財富觀念往往同等級觀念結合在一起。等級觀念也是從西歐中世紀時期傳承下來的。擁有大片土地的是最受社會尊敬的,擁有房產的人同樣被社會重視。再次一級的,就是有技能的人,包括工匠、技師。例如在英國,整個19世紀,這種財富與等級相結合的觀念始終未變。以技能來說,由于“在一個勞動力普遍過剩的經濟中,技能特別短缺”,所以某些有技能的工匠、技師便高人一等了。“當時相當一部分在建筑、家具、玻璃或印刷以及其他行業中的熟練手工藝人,都在從事著為富人提供奢侈品的工作,而不是為大眾提供批量生產的工業品,對于富人來說,看重的是他們的技能而不在意支付給他們的費用。”
以泥瓦匠和他手下的勞工為例,“勞工在酒吧是不許與泥瓦匠進入同一個房間的,如果只有一間屋子,勞工們只能到外面去喝酒”
。這些都是傳統社會保留下來的等級觀念的例證。
三、競爭意識的薄弱
在傳統生產方式下,農村以自給性生產為主,農民缺少市場意識和競爭意識。“農村既作為防范‘寄生的外人’的盾牌,又作為小農生活的調節者”,如果有外來者試圖打破這種平衡和相對寧靜的生活,都會遭到農民的反抗,以至于會形成“農村聯合成一條共同的戰線去對抗所有的外人”
。這種情況延續了許多年。
在城市中,由于長時期內行會起著支配作用,手工作坊和商鋪都是某一個行會的成員,作坊主和店主的競爭意識是受抑制的,競爭活動也是受限制的。后來,雖然行會組織失去了原來的地位和作用,甚至行會組織也逐漸消失,但小業主們的競爭意識依然是薄弱的。
這里應當提到工業企業經營的風險性。當手工業者經營小作坊時,“幾乎所有的制造成本都是可變的——主要是原材料和勞動力——現在它們卻越來越多地沉淀為固定設備”。固定設備投資額越大,對投資者和經營者來說,流動性或靈活性就越小,也就意味著風險性越大。在經營小作坊時,如果遇到了市場蕭條,“可以以很少的代價停止生產,而只有在條件變得有利時才恢復生產。現在,它卻成為它的投資的囚徒,這是一種傳統商人—企業家認為非常難以接受甚至不可能接受的局面”
。
缺少競爭意識對工業化初期西歐國家的消極影響不容低估。這種消極影響主要反映于以下兩方面:
一方面,對小業主們來說,他們對風險的害怕和求穩自保的心理狀態,使他們往往產生小富即安的想法,在工業企業的經營和發展上趨于保守、守成,不愿再冒風險;他們不能適應新的形勢,因為競爭的加劇使他們感到力不能及,只得適可而止。要知道,一個工業化時期的企業家,應當既會籌集資本,又會市場營銷,還要善于管理職工隊伍,而小業主們由于缺乏競爭意識、風險意識,所以不少小業主跨越不了從小業主上升到工業企業家的門檻。
另一方面,這又同前面所說的財富意識聯系在一起。小業主們有了一些錢財,他們寧肯購買土地和房產,這樣既穩妥,又可增加自己的聲望,而不愿投資于企業的擴大經營。
上述消極影響要經過較長時間才漸漸消失。
再說,工人在工業化初期同樣是缺少競爭意識的。他們本能地相信這樣一種說教:“只有那么多工作,一個人因為更快工作所獲得的東西就是從他的同伴口里搶奪面包。”他們害怕計件工資,害怕業績考核,更害怕技術進步。
這種思想同樣存在了很長時間,直到19世紀后期,隨著工業化的推進才有所改變。
四、行政效率
在工業化初期的西歐,尤其是在那些邊進行工業化、邊突破傳統生產方式的國家,行政機構的效率一直是低下的。這不僅由于傳統的行政審批和管理方式在不少方面仍然沿襲著過去慣用的那一套,而且也由于立法進程緩慢,許多能夠促進工業投資和建設的法律法規與規章制度沒有出臺,有關處理企業勞資糾紛的法律法規也沒有出臺,這些都阻礙了工業化的進展。從這個意義上說,市場化的改革比政府出錢幫助建立工業企業更加重要。以工業化初期的英國和西歐大陸國家相比,“不是資本本身使英國的迅速進步成為可能。錢本身沒有做任何事情;事實上,在這方面,歐洲大陸的企業家比他們的英國同行的處境更好,因為他們常常可以從國家得到直接補貼或者是壟斷性特權”。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使英國在工業化初期發展得更好呢?是依靠市場,抓住市場機遇,也就是說,“使英國經濟與眾不同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它對于經濟機會極端敏感并做出響應”
。
就行政效率而言,工業化初期英國的行政效率也是很低的。正如熊彼特所說,在19世紀的英國,“沒有發生掃除十八世紀臃腫的官僚機構的革命,這種官僚機構是毫無效率的,浪費的,是一大堆亂七八糟的掛名差事,是同不受歡迎的重商主義政策、甚至同政治上的腐敗貪污連在一起的”。連英國尚且如此,西歐大陸國家當時就更差了。一般地說,當時西歐各國的官員中大多數人不熟悉如何管理工業企業,他們或者因循守舊,或者憑借手中權力謀取私利,甚至還同傳統勢力勾結在一起阻撓私人企業的發展。因此,行政效率的提高以行政體制的改革為前提。但改革異常困難。可以這么說,“當時沒有一個認真負責的行政官員會認為……在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和公共行政管理狀況下,任何管制和監督方面的富有雄心的冒險活動能夠取得除失敗以外的其他結果”
。這個問題要拖延很久才逐漸得到解決。
提高行政效率所涉及的問題之一,就是應對政府官員進行培訓,使他們懂得市場規則和工業化過程中對于所遇到的問題的處理辦法。在工業化初期,西歐大陸國家要比英國更重視這一問題。西歐大陸國家認識到,“只有政府,才能支付得起官員們昂貴的考察旅費,甚至遠達美國進行考察的旅費”。政府支付官員培訓和考察的費用,對以后行政效率的提高是起了一定作用的。
在工業化開始后,英國政府本來不打算過多地干預社會生活,但政府有作為或不作為同樣會引起社會一部分人的不滿。例如,19世紀后期英國政府規定英格蘭每一個出生的兒童不但必須登記而且必須接種牛痘。這本來是一件有利于人口管理和公共衛生的規定,但也被認為是對自由橫加干涉。又如,英國當時制定了這樣一項法律,即在船舶到埠24小時以內,凡上船要求水手讓他在那里投宿的人,都要受處罰;還有,經營海事用品(如錨、帆、纜繩或舊纜繩等)的人,不得從顯然未滿16歲的人手里購買海事用品,否則要受處罰。這些規定都有利于維護社會治安,但卻引起把海員看做“仿佛只是兒童一樣”的議論。
企業同樣存在提高行政效率、管理效率的迫切性。工業化剛開始時,來自西歐各國農村的工人是不適應近代工業的管理方式的,即使是來自手工作坊的工人,他們剛踏進工廠時也不適應。他們會認為自己傳統的權利被取消了,他們認為再也不能用傳統習俗來保護自己了。這樣,既影響工業企業的管理效率,又影響工人的工作效率。
五、傳統生產方式對工業化的消極影響是緩慢地消失的
以上所提到的這些不利于工業化的消極影響,有一個緩慢地消失的過程。即使在突破傳統生產方式之后進行工業化的西歐國家,由于財富觀念的轉變、競爭意識的加強和行政效率的提高都滯后于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所以不可能在建立資本主義制度之后使傳統生產方式對工業化的消極影響就立即消除。至于在那些邊進行工業化、邊突破傳統生產方式的西歐國家,傳統生產方式對工業化的消極影響的消失就更加滯后了。
然而,工業化本身卻在不停地為自己的進展而創造條件、開辟道路。工業化的進程是不可阻擋的。傳統生產方式的消極影響終于逐漸消失,西歐幾個主要國家在經濟發展方面的差距也逐漸縮小了。英國在經濟發展方面原來遙遙領先于法國和德國,到了19世紀70年代前期,英、法、德三國之間的這種差距已經縮小。這表明工業化進程有自身的規律性,傳統生產方式或大或小的消極影響,遲早都會消失。
關于英、法、德三國經濟發展方面差距的縮小,可看下表:
1850—1873年英、法、德三國的經濟狀況

注:a.由于1871年阿爾薩斯和洛林被割讓給德國,德國1873年數字因此而增大,法國1873年數字因此而減少。
b.對德國,是指產量數;對英國和法國,是指消費數。
c.根據普魯士占德國總產量的比率為82%(1860年的比率)而推算出。
d.根據1854年后的數字而推算出。
e.只是1850年和1870年(根據1869年的數字而得)的估計數。
f.大不列顛的數字,而不是聯合王國的數字。
g.1872年的消費量。
資料來源:哈巴庫克和波斯坦主編《劍橋歐洲經濟史》第6卷,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年,第399—40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