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中風及其類型
一、中風
20世紀70年代,世界衛生組織給出了中風的傳統定義是“24小時以上腦神經功能缺損,或在24小時內死亡”。這個24小時的定義是用來區別短暫性腦缺血(可在24小時內完全康復)。
中風若早期治療,可以減少中風后遺癥,現在很多人用其他概念來代替,如腦攻擊或急性缺血性腦綜合征,反映一旦出現中風需要立即采取行動的迫切性。
此外,根據其產生的原因和癥狀,現代醫學對于中風是這樣闡述的:中風是由于腦部供血受阻而迅速發展的腦功能損失,可因血栓或栓塞造成缺血或出血。
需要明確的是,中風屬于急癥,可導致永久性神經損害,若不及時診斷和治療可造成并發癥和死亡。在美國,中風是第三大死因,在美國及歐洲它是導致成人殘疾的首因。在世界各地,中風是第二大死因,并可能快速成為死亡的頭號殺手。
由于中風發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高及并發癥多的特點,因此醫學界把它同冠心病、癌癥并列,當作是威脅人類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
二、中醫學對中風的認識
急性腦血管病,中醫稱為中風。由于起病急驟,證見多端,變化迅速,與自然界“風性善行而數變”的特征相似,因此古代醫家取類比象而稱其為“中風”。
中醫對中風的認識較早,在《黃帝內經》中就出現“薄厥”“偏枯”的論述,《金匱要略》更是提出了中風的臨床分型。
在中醫看來,中風以內傷積損為主,即臟腑失調、陰陽偏勝。“真中風”是由脈絡空虛,風邪入中經絡導致;“類中風”是由陽化風動,氣血上逆,挾痰挾火,流竄經絡,蒙蔽清竅而致。此外,中風為本虛標實之證,在本為陰陽偏勝,氣機逆亂;在標為風火相煽,痰濁壅塞,瘀血內阻。常見的病因包括憂思惱怒,飲酒無度,或恣食肥甘,縱欲勞累,或起居不慎等。
三、中風的種類
中風可分為兩大類:缺血性與出血性。腦缺血是因為血液供應中斷,而腦出血是因為腦血管破裂或不正常的血管結構導致。80%的中風是由于腦缺血,20%是由于腦出血。
(一)缺血性中風
由于腦部供血不足,造成腦組織功能障礙及壞死。原因包括四個,即血栓(腦部形成阻塞血塊)、栓塞(栓塞從其他地方形成,如圖1-2所示)、系統性供血不足(一般性系統性供血不足,如休克)以及靜脈血栓。未知原因的中風稱為來源不明。

圖1-2 缺血性中風發生機制
(1)血栓性中風,即血栓(血塊)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附近形成。因為阻塞動脈是漸進的,血栓性中風發病癥狀比較慢。
(2)栓塞性中風是指來自動脈其他地方的栓塞、顆粒或碎片阻塞了血供。栓塞最常見,但它也可以是其他物質,例如脂肪(如骨折導致骨髓外溢)、空氣、癌細胞或細菌群(一般是由感染性心內膜炎)。因為栓塞源自其他地方,局部治療只能暫時解決問題。所以,必須查明栓塞來源。因為栓塞是突然發病,癥狀往往開始時最嚴重。此外,栓塞可能被吸收,隨血液流動至其他地方或完全消失,栓塞癥狀可能是暫時性的。
(3)系統性供血不足是身體部分血流量減少。常因為心臟泵功能衰竭,心臟驟停或心律失常,或因為心肌梗死、肺栓塞、心包積液,或出血造成血液從心臟輸出減少。低氧血癥(血中氧含量低)可能促成供血不足。由于全身供血減少,大腦的各部分均會受到影響。這些部位的血流不一定停止而是減少,引起腦損傷。這種現象也稱為“最后草甸”,用以形容在灌溉的最后草甸收到最少水量。
(4)靜脈血栓。腦靜脈竇血栓導致中風是由于靜脈壓力超過動脈壓力。失血性轉變(漏出血液流到受損腦組織)比其他類型的缺血性中風梗死可能性更大。
(二)出血性中風(圖1-3)

圖1-3 出血性中風發病機制
顱內出血是顱骨內任何地方的血液積累。一般將顱內出血分為內出血(腦內出血)與外出血(頭骨內,大腦外)。內出血是因為顱內腦實質性出血或腦室內出血。外出血又分為硬膜外血腫(硬腦膜與顱骨間出血),硬膜下血腫以及蛛網膜下腔出血(蛛網膜與軟脊膜之間)。大部分的出血性中風都有其特殊的癥狀(如頭痛,頭部外傷)。
腦出血是出血直接進入腦組織,形成一個逐漸擴大的血腫。腦出血通常發生在小動脈,常見病因包括高血壓、外傷、出血疾病、淀粉樣血管病、非法使用毒品(如安非他明或可卡因)及血管畸形。血腫不斷擴大直至周圍組織限制它的擴大,或出血進入腦室系統、腦脊液或軟腦膜而解壓。腦出血30天之后的病死率為44%,高于缺血性中風,甚至高于非常致命的蛛網膜下腔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