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風基本知識
第一節 腦與腦血管的基本知識
一、腦
腦位于顱腔內,經枕骨大孔和脊髓連續。腦發生于胚胎時期的神經管前部,由大腦、間腦、中腦、腦橋、小腦和延髓構成(圖1-1)。一般將延髓、腦橋和中腦合稱腦干。神經管的管腔,隨著腦的發育而變化,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諸腦室。大腦分為左、右兩個半球。大腦的表面凹凸不平,凸出的部分稱為“腦回”,凹下的部分稱為“腦溝”,大腦最表淺的一層稱為大腦皮質,皮質下面的部分稱為皮質下部。

圖1-1 大腦結構圖
腦是人體的重要器官,腦的重量雖然僅占體重的2%~3%,但腦的需氧量卻占人體總需氧量的20%左右,所以有人稱腦細胞是細胞中的“貴族”。因此腦的血液供應異常豐富。腦細胞每分每秒都在緊張地工作著,必須耗用大量的氧和糖來保持其正常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動,可是腦細胞有個致命的缺點,就是不會制造及貯存任何營養物質,一切營養來源全靠“外援”——血液供應。所以只有不停地向腦內輸送血液,才能維持腦的正常功能。腦細胞最需要的營養物質是氧與葡萄糖。腦細胞每分鐘消耗的氧約占全身的1/4,消耗的葡萄糖約占全身的1/5,這么大量的氧和葡萄糖均是依靠血液輸送到腦內,可以設想一旦發生出血或缺血,這條運輸線中斷了,受這條血管供應的腦細胞就會立刻缺氧、缺葡萄糖,血液好比是糧草飲水,一旦血流不暢、中斷或血管破裂,腦部的養分減少甚至消失,也就是出現“缺糧斷水”時神經細胞的功能將出現“故障”,甚至于在幾分鐘內死亡;這時“司令部”的指揮失靈,本來由其支配的身體器官也會隨之失去控制而出現相應的癥狀。
二、腦血管與腦供血的特點
從解剖學角度來看,進入腦的動脈可分為頸動脈與椎-基底動脈兩大系統。頸動脈系統支配大部分大腦,而椎-基底動脈系統則分布在小腦、腦干及大腦的后部。腦血管的分布就像茂盛的大樹一樣,分支不計其數,分了又分,越分越細。
頸動脈入顱后依次分出眼動脈、后交通動脈、脈絡膜前動脈、大腦前動脈及大腦中動脈。椎動脈由兩側的鎖骨下動脈發出,在第6到第1頸椎橫突孔內上升,經過枕骨大孔入顱后,在腦橋下緣聯合成為基底動脈。基底動脈前行到中腦處又分為兩條大腦后動脈。椎-基底動脈在顱內先后分出小腦后下動脈、小腦前下動脈、腦橋支、內聽動脈以及小腦上動脈等。兩側大腦前動脈之間由前交通動脈,兩側頸內動脈和大腦后動脈之間由后交通動脈連接起來,形成腦底動脈環(又稱Willis環)。當腦動脈環的某一處血供減少或閉塞時,可互相調節血液供應。另外,頸動脈尚可通過眼動脈的末梢分支與頸外動脈的面、顳淺及腦膜中動脈的末梢分支吻合。椎動脈和頸外動脈的末梢分支之間以及大腦表面的軟腦膜動脈間也有多處吻合。腦底動脈環與頸動脈和椎-基底動脈相溝通,使兩大動脈系統得到連通。它的作用非常重要,對調節、平衡上述兩大動脈系統之間、大腦半球之間的血液供應以及當此環某處血管狹窄或閉塞時從對側得到血供,確保大腦的血液供應極為重要。
頸動脈系統,又稱前循環,供應眼部和大腦半球前3/5部分(額葉、顳葉、頂葉及基底節等),當發生中風時典型表現為偏癱、感覺減退和視覺障礙,有時出現單癱或失語。椎-基底動脈系統,又稱后循環,供應大腦半球后2/5部分(枕葉和顳葉的基底面、枕葉的內側面及丘腦等)以及小腦、腦干,當發生中風時,最常見的癥狀為復視、構音障礙、吞咽困難以及眩暈。
三、腦動脈的解剖特點
腦的血管比人體其他部位的血管更容易破裂出血及梗死,這是為什么呢?主要是它本身的解剖特點導致的。
(1)腦動脈的管壁結構和人體其他部位的血管不同。它的動脈壁內膜層厚,有非常發達的彈力膜,中層和外層壁較薄,沒有彈力膜。所以,腦動脈幾乎沒有搏動,這樣可避免因血管搏動而影響腦功能。
(2)腦動脈不像其他部位的血管那樣有靜脈伴行。腦靜脈和頸靜脈之間有靜脈竇形成,它是顱內所特有的結構,這就導致了中風癥狀表現比較復雜多樣。
(3)腦動脈細、長、彎曲度大,缺乏彈性搏動,因此它不易推動和排除隨血液而來的栓子,故易發生腦栓塞。腦血管內膜厚、無搏動,又易引起膽固醇、三酰甘油等脂類物質沉積,使血管硬化,管腔狹窄,導致腦血栓形成。此外,因腦動脈壁較薄,當血壓突然升高時,又容易破裂出血。如支配基底節、內囊部位的大腦中動脈的分支——豆紋動脈破裂,造成的腦出血約占55%,所以有人將其稱為出血動脈。
四、腦動脈硬化
動脈粥樣硬化可發生在心、腦、腎、四肢和腸系膜等任何動脈部位,引起相應部位的各種病變。某些部位的動脈發生粥樣硬化,就像在體內埋藏了一枚“定時炸彈”,一旦破裂或被阻塞,則可立即置人于死地。如動脈粥樣硬化發生在供應心臟血液的血管——冠狀動脈,則可誘發心絞痛、心肌梗死等癥;發生在腦動脈,則容易誘發腦栓塞或腦出血(或稱中風);發生在腸系膜動脈,則可產生一系列腹部癥狀,嚴重者則會發生“腹中風”;發生在四肢,則可引發四肢動脈破裂出血等癥。
腦動脈硬化時,腦血管壁纖維組織增生,血管彈性下降或消失,腦血管管腔變窄,血流速度變慢,腦供血不足,進而造成腦細胞營養不良,代謝障礙,或狹窄管腔引發腦梗死,或硬化血管破裂造成腦出血。所以,腦動脈硬化是中風的前提,預防及治療腦動脈硬化是減少中風的重要措施。
動脈硬化是一種全身性疾病。但全身各處動脈的硬化程度不同,各個部位動脈硬化的危害對健康的影響也不相同。全身包括三處最危險的動脈硬化區:一是心臟動脈硬化;二是腦組織的動脈硬化;三是頸動脈硬化。心臟動脈硬化可引發心肌梗死;腦動脈硬化可引發腦出血。那么,頸動脈硬化會引發什么后果呢?
頸動脈比較粗大,血液直接供應腦組織和五官等重要器官。當頸動脈硬化時,就像兩只手掐住了頸部,造成腦組織缺血、缺氧,患者感到頭暈、目眩,思維能力顯著降低。時間長了會造成腦萎縮。如果頸動脈硬化斑塊脫落,會阻塞動脈血管,造成失明、偏癱,甚至危及生命。由此可見,頸動脈硬化會嚴重降低人的生存質量,的確是最危險的動脈硬化之一。
五、血栓
在人體,血液循環系統內任何部位的血液發生凝固,稱為血栓。血栓的形成包括三個基本因素:一是血管壁損傷;二是血流減慢;三是血液成分發生了變化,如產生高凝狀態等。對血栓形成影響最大的因素是血管壁損傷,而動脈硬化又是造成血管壁損傷的最主要因素。動脈硬化斑塊導致血管壁結構的改變,并吸引血小板黏附在血管壁。血管狹窄和血黏度增高又可造成血流變慢,進一步促使血小板積聚。
附著在心臟或者動脈壁上的血栓以及動脈硬化斑塊,本身結構上非常不穩定,在某些情況下會從管壁上脫落,成為伺機作案的“流竄犯”——栓子。栓子沿著大動脈、中動脈、小動脈的方向順著血液流動,當前方血管口徑細到栓子無法通過時,栓子就被卡住了,于是造成動脈栓塞。栓塞處的動脈隨即發生痙攣,使血管口徑更小,栓塞更緊密。在栓子后方,因為血流停滯,隨即出現血液凝固,并與前方栓子連接構成血栓,猶如彗星的尾巴,逐漸延長,有時竟長達1米。若栓子“流竄”到腦血管的分叉處就可發生腦梗死或腦栓塞;“流竄”到心臟則可發生心肌梗死。
(一)血管血栓形成需具備3個因素
(1)血管壁的改變,就是動脈硬化而造成血管管腔狹窄,血管彈性降低,血管內膜受到損傷等。
(2)血液成分的改變,如纖維蛋白、血細胞比容、血脂、血糖等升高均會使紅細胞聚集性、變形性和血小板的聚集性、黏附性發生顯著的改變。
(3)血液流動速度減慢。
(二)血管血栓形成分3個階段(過程)
(1)血栓前狀態(也稱高黏血癥):在這一階段產生頭暈、頭痛、疲乏無力、記憶力降低、工作效率低、失眠等癥狀。高凝血癥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險因素。
(2)附壁血栓:因為動脈硬化、血液黏度增高及血液流動速度緩慢,使得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如紅細胞、纖維蛋白、膽固醇等)沉積在血管內膜上,引起血管管腔狹窄,血流量減少,供血不足。如冠狀動脈有附壁血栓,造成血管狹窄則可引發冠心病,隨之產生各種癥狀,如心前區疼痛、心律不齊等;如腦血管有附壁血栓(即狹窄),血流減少,發生明顯的供血不足,除了有頭暈、頭痛癥狀外,同時會發生一側肢體麻木、肌張力降低,而且逐漸加重,如在這時采取溶栓治療,就可以防止腦血栓形成。當血管完全堵塞,血流完全中斷,就會造成偏癱,昏迷等嚴重后果。
(3)血管血栓形成(即血管腔完全堵塞):血管完全堵塞是因為在附壁血栓階段沒有得到積極、有效的防治,造成血管完全堵塞,血流中斷,出現如昏迷、偏癱等臨床癥狀。
預防血栓形成,首先需解決血栓形成的3個因素及血栓形成中的血栓前狀態和附壁血栓階段,這樣就避免了血栓形成和血管完全堵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