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里八村:近代山西鄉村社會地理研究
- 韓茂莉
- 743字
- 2019-01-10 17:28:09
第一章 總論
十里八村,這是平日說起鄰里鄉親的一句俗語,用于形容鄰近的村落及其村民。人們在現實中認同了它的存在,卻很少品味其中的道理。當我將近代山西鄉村社會地理作為研究目標,并置身于鄉村社會各類記載之中時,發現需要憑借爬梳文獻、分析探討的問題,在大眾語匯中早已用“十里八村”概括得十分清楚。十里八村并非行政建制,屬于村民自然而然構建的生活空間與交往空間,這一范圍內不僅存在傳統農業社會中互有關聯的村際交往,也是村民直接認知的世界,因此十里八村既有村民熟悉的鄉土,也有熟悉的鄉親,由于這份熟悉,鄉間但凡有事,能夠影響且聚攏的人就在十里八村。十里八村貼切地概括了村民的地理與作為學問的地理兩類不同的認識,并將它們統一到相同的語匯之中。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是鄉村生活的核心。這一核心圍繞土地而存在,土地是不動產,在這片不動產上土里刨食的農民,追隨著四季的節律,往返于地頭、炕頭之間,并以此為中心架構了自己的認知空間。農耕生產與土地之間的依存關系決定村民對于世界的直接認知范圍,通常在一日往返距離之內。
一日往返距離之內,可東可西,可南可北,是一個可稱方圓的空間范圍。在此之內,村民直接認知的空間仍可分為兩個圈層,從地頭到炕頭屬于生產、生活的基本空間,基本空間之外則是通過集市、婚姻、祭祀、廟會乃至鄉里村社組織而認知的社會空間。每個村莊均有環繞四周分布的農田,因此基本空間以村為基礎,屬于一村人擁有的鄉土;社會空間則憑借村民參與的各類社會活動,將分散的村落凝聚在共同的趨向中,使村民直接認知的世界從本村本土伸向周鄰村落與集鎮。村民共同趨向的目的地以及由此囊括的村落就是十里八村,這是一個并無一定之規,而取決于所有村民經濟能力與社會需求的地理空間,且因各地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發展進程而有廣狹、大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