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緒言

世界是廣大的,然而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擁有整個世界,熟悉的、了解的、賴以為生的、步履所及的,只是有限的空間。我們將生活置放在有限的空間中,已然習慣且變得天經地義,但學術研究并沒有因為現象的平常,而忽略它的存在。當然并非所有的科學、所有的研究都將關注點投向對于空間的探討,唯有地理學的使命立足于此。在地理學的所有分支中,鄉村社會地理主要研究村民生活空間,并透過村民平常的生產、生活,探討其中的地理問題。

鄉村社會地理屬于鄉村地理的研究范疇,鄉村地理的思想基礎可以追溯至19世紀德國地理學家F.拉采爾(Friedrich Ratzel),他的著作《人類地理學》使地理學從對自然的描述轉向研究人類活動。繼F.拉采爾之后,直接對鄉村地理研究做出貢獻的是法國地理學家維達爾·白蘭士(Paul Vidal de la Blache)及其弟子白呂納(Jean Brunhes)、阿爾貝·德芒戎(Albert Demangeon)等。這些地理學家論述的問題都涉及鄉村地理的內容,為后世全面展開這項研究開啟了思想之門。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一度沉寂的鄉村地理研究再度興起,且憑借各類實證方法解決鄉村政策與鄉村規劃問題逐漸盛行。近年鄉村地理的關注點更多集中在文化背景、權利關系、社會沖突等鄉村社會以及經濟與環境問題。國外鄉村地理學的進展,迅速帶動了中國鄉村研究,并在歷史學、社會學、地理學、民俗學等不同領域的關注下,形成相關成果齊濤《魏晉隋唐鄉村社會研究》,山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石憶邵《中國農村集市的理論與實踐》,陜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趙世瑜《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與民間社會》,三聯書店,2002年。董曉萍等《不灌而治——山西四社五村水利文獻與民俗》,中華書局,2003年。侯旭東《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朝廷、州縣與村里》,商務印書館,2005年。行龍《走向田野與社會》,三聯書店,2007年。

我關注歷史時期山西鄉村社會地理始自1998年。那幾年參加法國遠東學院針對山西水利管理的研究項目,并赴山西、陜西等地進行調查與鄉間訪談。考察接觸到一般文獻不易涉及的鄉村問題,我開始思考村民認知村落以外世界的途徑與范圍,這一帶有鮮明地理學性質的問題。此后逐步介入山西鄉村研究,并就水權與空間問題先后發表《近代山陜地區地理環境與水權保障系統》(《近代史研究》,2006. 1)、《近代山陜地區基層水利管理體系探析》(《中國經濟史研究》,2006. 1)、《近代山陜地區水權與管理》(《文史》,2006. 3)三篇文章,在此基礎上展開針對近代山西鄉村社會地理的全面研究。

近三百年是本書研究的主要時段,這是中國社會變動最顯著的時期,大變動中鄉村既恪守傳統文化賦予的經濟生活方式與觀念、習俗,又在社會變動的影響下逐漸偏離原有的生活軌跡,這一切從觀念到行動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響村民認知世界的范圍與擁有的空間?

山西地處黃土高原,除汾河河谷平原,大多地方以丘陵山區為主,地形復雜,交通不便,無論山西全省的大環境,還是各個山谷、盆地的小環境均存在以農為主的村民認知世界的障礙。傳統經濟下的村民,出行距離往往決定著認知空間,自然環境之外,出行距離還受制于經濟生活方式、交通工具與道路情況,三者之中經濟生活方式居于主導地位。基于農業生產與土地之間的依存關系,近代山西鄉村雖然經歷了從帝制到民國的社會重大變化,但村民的生活節律幾乎沒有因此而出現本質的改變,誕生在山西土地上的晉商近及鄉閭、遠涉萬里,而建立在傳統農業基礎上的山西村民,以自耕農為主,能夠自保而外求不多,異地、遠途交易由商人承擔,日常所需來自集市,民與商有著完全不同的經濟生活方式與認知空間。趕集,是村民拓展認知空間的重要途徑,趨向于共同集市的村民不只來自一村一社,以集市所在地為中心,一日往返距離為半徑距離內所有村莊與村民,通過集市直接或間接成為熟人,進而納入共同社會關系之中。涉及村民社會交往活動的集市交易之外,還有婚姻、祭祀等,其中通過集市交易構成的社會交往范圍奠定了所有其他活動的基礎,其他活動建立的空間關系大多疊加在集市交易圈之上,其范圍大約十里八村,一般不會超出一日往返路程。

圍繞這一觀點的論證,本書進一步提出縣城及縣城以上的市場不屬于村民交易的目的地,這一觀點涉及在中國傳統農業社會背景下對于中地論、區位論的再認識。20世紀三四十年代德國學者W.克里斯塔勒(Walter Christaller)、A.廖什(August Losch)相繼提出中地論與區位論,成為地理學界、經濟學界分析經濟與社會空間關系的重要思考點,自美國學者G. W.施堅雅(G. William Skinner)將這一理論引入中國四川鄉鎮市場的研究,引起許多中國研究者的共鳴。必須肯定,德國學者提出的理論將貌似紊亂的經濟與人文社會,清楚地梳理在共同的綱目之中,這一理論的貢獻不亞于任何自然科學的偉大成果。德國是一個盛產哲學家、經濟學家、地理學家的國度,站在不同的視角,A.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揭示出地球存在的氣候帶與植物、土壤的對應關系,成為人們認識自然帶的基礎;W.克里斯塔勒與A.廖什的理論則揭示了人類經濟行為的空間秩序,顯然兩種秩序背后的支配力是不同的,自然帶形成的動力來自太陽、地球的互動作用,決定中心地的因素則在于經濟與社會的互動作用。在中地論的理論體系中,市場自低向高將鄉村與更大的城鎮連為一體,對于前往市場的交易者而言,區別僅在于由物品價值決定的市場門檻值,價值低的商品存在于較低級別的市場,這樣的市場數量多且距離近;價值高的商品僅限于大城市,市場數量少而距離遠。不同于已經進入工業社會的德國乃至歐美其他國家,傳統經濟下的山西村民趨向集市的目的,不是獲取只有縣城乃至更高級別市場才有的物品,他們的需求往往至鄉村集市而止,因此僅就村民的交易空間而言,不存在縣城及縣城以上的交易目的地。傳統經濟不僅將村民交易空間局限在十里八村的范圍內,且營造了不同于中地論基本模式的認知空間。

論證十里八村這一基本觀點的同時,本書就影響山西鄉村社會地理的權利關系與社會沖突現象,提出山西鄉村權利掌控者——鄉村精英的產生取決于預付資本。由于鄉村管理者不屬于朝廷命官,美國等國外學者曾提出“鄉紳支配論”或類似的觀點,這一觀點無疑對于認識歷史時期中國鄉村與國家這兩個不同性質的社會層面有著重要意義,但觀點也存在某些缺陷,其中關鍵之處在于他們的關注點僅限于鄉紳這一身份,卻沒有涉及為什么具有鄉紳屬性的人物擁有支配鄉間事物的話語權?農業生產的基本單元為一家一戶,固然錢財、功名會在鄉間帶來尊崇,但成為各家利益的代言人,必須擁有預付資本。本書提出的預付資本泛指對于鄉村乃至家族共同事業的前期投入,這些投入包括錢財、人工、息訟乃至一族之祖,正是這些預付資本贏得在鄉間的話語權。預付資本的擁有者并非一人,所有具有這一資格者輪流坐莊,以年際之間的輪換組成理事圈。鄉間事物決策者來自本鄉本土,既是鄉村社會一大特點,也構成鄉村地理的組成部分。

《十里八村——近代山西鄉村社會地理研究》用地理學的視角審視鄉村社會,研究中偏重地理學方法,但歷史學、社會學的研究方法也在其中得到應用。研究過程中,前期的野外調查與近年數次前往山西的考察活動,對于完成這項研究具有重要的幫助。

鄉村社會及其塑造的地理現象復雜且深厚,本書僅為初步探討,期待有更多的機會,研究更多的問題。

鄉村是一個與泥土相關的世界,泥土上不僅長出滋養生命的莊稼,且構建著屬于自己的生活,從歷史走向今天,遠離喧囂,卻生機無限。

主站蜘蛛池模板: 璧山县| 泽库县| 开平市| 永顺县| 盘山县| 大理市| 灯塔市| 深州市| 兴仁县| 佛冈县| 华池县| 桑植县| 郧西县| 南安市| 桐乡市| 通辽市| 太仆寺旗| 外汇| 崇信县| 株洲市| 旌德县| 海安县| 卢龙县| 兴安县| 鹤山市| 额尔古纳市| 尉犁县| 随州市| 阳原县| 玛曲县| 神农架林区| 库伦旗| 浦北县| 兰坪| 南安市| 惠东县| 台北市| 永定县| 广宁县| 射洪县| 丁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