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憤怒止于智者,幸福源于平和
- 生活的藝術
- 葉舟
- 1250字
- 2018-12-29 14:48:12
踢貓效應:為什么你總會傷害愛你的人
王總開著新買的寶馬在路上超速駕駛,被交警抓住,求情遞煙沒效果,反被交警教育了一頓,開了罰單。
王總心里不高興,到辦公室后,氣不知道往哪兒撒,于是把銷售經理叫進來,訓斥他銷售搞得不好。銷售經理莫名地挨訓之后,氣惱地出來對著秘書嚷道:“這么笨,機票怎么還沒定好!”秘書無緣無故被經理數落,自然很委屈,就罵了票務公司的接待員。
接待員窩了一肚子火,不敢對客戶撒,于是下班回家后,對著媳婦摔門。媳婦頓時火冒三丈,正巧兒子過來要零花錢。媳婦對著兒子大吼:“沒錢,不給。”兒子被媽媽吼了之后,無比暴躁,便狠狠地踢了家里的貓一腳。貓慘叫一聲,從窗戶跳了下去。
“踢貓效應”是指對弱于自己或者等級低于自己的對象發泄不滿情緒而產生的連鎖反應。“踢貓效應”,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心情,一般會沿著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系鏈條依次傳遞。由金字塔尖一直擴散到最底層,無處發泄的最弱小的那一個元素,則成為最終的受害者。其實,這是一種心理疾病的傳染。
生活中,每個人都是踢貓效應長長鏈條上的一個環節,遇到地位低自己一等的人,都有將憤怒轉移出去的傾向。當一個人沉溺于負面或不快樂的事情時,就會同時接收到負面和不快樂的事。當他把怒氣轉移給別人時,就是把焦點放在不如意的事情上,久而久之,就會形成惡性循環。
老師在課堂上向學生們提問:“要怎么解釋‘與人分擔痛苦,會使痛苦減半’呢?”
約翰回答說:“如果我爸爸揍我,我就揍我的弟弟!”
當強大的一方對人們造成傷害后,人們常會不自覺選擇弱小的一方為出氣對象——其實在這個過程中,痛苦并沒有減半,反而迅速地在人際間流動、感染。
發生踢貓效應時,人們一般都會選擇身邊親密的人為發泄對象,因為這些人不太傾向于把惡劣情緒“轉贈”于你,然而,這并不能說明,他們對你的發火無動于衷,其實,雖然他們采取了默默承受的態度,但是他們對你及你們之間的關系卻產生了非常失望的情緒——這種不良的人際互動自然會導致人際的疏離感、冷漠感,從而對你的社交心理造成潛在的傷害。
踢貓效應還啟示人們,有時人們認為他人與自己所期望的行為相差甚遠時,其實并不是因為對方的行為真如你想象的那么讓人難以接受,而是因為人們自身已經蓄積了惡劣的情緒,這種情緒無處發泄,導致人們不自覺地將其他人視為泄憤對象。人們常會有這樣的情緒體驗,如果對某一天的職場生活非常滿意,回到家后,也會覺得愛人非常體貼;而如果某一天遭遇了辭職危機,見到戀人后,也會覺得戀人對自己十分不滿意,對方所做的飯菜簡直讓人難以下咽,甚至悲觀地認為戀人早已對自己失去了興趣。
你總會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但是客觀事實是你無法控制的一種存在,如果你學會了從容控制自己的情緒,即使在那些生命中的無常面前,你也是強大的一方。否則,你便會在惡劣情緒的蠱惑下,無形中傷害了你生命中最愛你的人。
踢貓效應提示我們:當偶然發生不好的事情,自己情緒變壞了,一定要學會控制,不要將這些不良情緒再發泄到其他人身上,推波助瀾,使壞情緒擴散,并傳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