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心態是你發給未來的一張訂單
- 生活的藝術
- 葉舟
- 1761字
- 2018-12-29 14:48:12
安慰劑效應:自我安慰是一帖鎮痛藥
有這樣一個心理測試。
專家拿出三盤磁帶,告訴聽者一盤磁帶保證你擁有更好的性生活,一盤可以幫助你迅速增加自尊,第三盤幫助你有效減肥。
共有237名18~60歲的男女參加了此項實驗。首先是前測,通過標準的心理測試和量表測定他們最初的自尊和記憶力,然后被試被隨機分到兩種情景中,其中的一半被試得到記憶磁帶,其他的被試得到自尊磁帶,要求他們定期聽這些磁帶。5周以后,他們回到實驗室進行后測,接受記憶和自尊測驗。研究者并不知道哪名被試接受了哪種處理。
這些磁帶提高了自尊,增強了記憶力嗎?這項被控制的實驗結果表明,在任何一個客觀的測量中,被試無論在自尊還是在記憶上都不存在明顯的增加。然而,一個非常強的效應確實出現了:那就是預期會獲得幫助的“安慰劑效應”。
預期到會有“安慰劑效應”,研究者增加了一個獨立的變量,每一組中的一半被試者得到誤標記為自尊的記憶磁帶,其他被試者得到放在記憶盒子中的自尊磁帶。
被試者相信如果接受了標記為自尊的磁帶,他們的自尊就會增加,或者如果接受了標記為記憶的磁帶,他們的記憶力就會增強——這種現象甚至在他們聽的根本不是領到的磁帶時也會發生。
“安慰劑效應”又名“偽藥效應”“假藥效應”“代設劑效應”(英文為“Placebo Effect”,源自拉丁文“placebo”,該詞意思為“我將安慰”),指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但卻“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而使病患癥狀得到舒緩的現象。
美國牙醫約翰·杜斯在其幾十年行醫生涯中,常常遇到這種情況:一些牙痛患者來到他的診所后,會釋然地對他說:“一來這里我的感覺就好多了。”這些患者的良好感覺可能出自如下原因:他們覺得馬上會有人來處理他們的牙病了,從而使情緒放松了下來;他們像參加了宗教儀式一樣,當他們接觸到醫生的手時,病痛便得以緩解了……實際上,患者所出現的這種現象與“安慰劑效應”大同小異。
這種似是而非的現象在醫學和心理學研究中都并不鮮見。因此,不少醫生在對病人進行治療時,都將這種“安慰劑效應”考慮進去。比如,醫生利用安慰劑來激發病人的安慰劑效應——當患者對某種藥的療效堅信不疑時,就可以增強該藥物的治療效果,提高醫療質量。
關于安慰劑效應的科學性,有實驗為證。實驗者將被試者分為4組——A組、B組、C組和D組,其中A組服用一種溫和的鎮痛藥;B組服用色澤形狀相似的假藥;C組接受針灸治療;D組接受的是假裝的針灸治療。試驗結果顯示:4組人員的痛感均得以減輕,4種不同方法的鎮痛效果并沒有明顯差異。這說明,鎮痛藥和針灸的效果并不見得一定比安慰劑或安慰行為更為奏效。
實際上,人類已經有相當悠久的使用安慰劑的歷史,早在抗生素發明以前,醫生們便常常給病人服用一些沒有任何療效的粉末,而病人在不知情中卻從這些粉末中看到了希望。結果,一些病人果然奇跡般地康復了,有的甚至還平安地渡過了諸如鼠疫和猩紅熱等“鬼門關”。
觀察周圍的世界,“安慰劑效應”可以說是屢見不鮮——一隊戰士在阿爾卑斯山的風雪中迷路了,憑借一張地圖,他們扎營熬過了風雪,確定了自己的方位,兩天后順利回到營地。當他們講述著這張非凡的地圖時,人們卻發現,這是一張比利牛斯山的地圖;有的小孩子非常膽怯,他的父母便告訴他上天已經偷偷地賜給了他勇氣和力量,結果這名膽怯的兒童積極地參與了學校的很多活動,還取得了優秀的成績;一些從小長在城市的人到了鄉村后,他們感覺鄉村的泉水十分甘甜,然而他們所喝到的泉水不過是同伴所帶來的普通礦泉水——種種現象表明,積極的自我暗示雖然不會改變外在的客觀世界,但對人們的情緒和態度塑造卻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安慰劑效應在促進病人的病情好轉,恢復人的自信心,提高人的記憶和學習效果等方面有積極的作用,但如果使用不當,也會產生負面的作用。
有一位醫生對他的同事說:“讓病人用精神治療法治病,有時也會起副作用。”
同事不解地問:“這是怎么回事呢?”
“上次我接待了一個神經衰弱者,”醫生說,“我勸他到氣溫高的地方去休養一段時間,他說經濟能力不允許。我便讓他在屋頂上畫一個太陽,然后整天想象著自己在炎熱的太陽底下干活。”
“后來怎么了呢?”同事急迫地問。
“唉!后來,他中暑了!”
心態就像你發給未來的一張訂單,你的心態如何,你便會獲得如何的回報。因此,凡事不妨往好處想一想,善待自我,這樣才能以積極、健康的心態發掘和享受生活中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