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薪酬發展報告(2017)
- 譚中和主編
- 1808字
- 2019-11-01 16:57:31
二 政府工資調控體制現存問題及原因分析
政府調控企業工資分配的體制是指,政府部門在國家法律規定的職責和權限范圍內,對各類企業工資分配實施調控的組織體系和制度形態。政府工資調控體制可以從職能體系、法律體系、制度和手段體系、組織體系四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政府調控與市場調節相互關系中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問題分析
(1)政府工資調控的具體職能還存在“不到位”問題
與企業工資調控相配套的法律法規體系很不完備。國內至今既沒有一部較為系統的工資法典,也沒有較為系統的勞動關系或勞資關系法典。政府部門對國有企業工資分配仍然是多頭管控,以致權力分割、體制不順、職責不清,不僅缺乏統一調控政策和調控方式,影響了調控的整體協調性,而且對部分企業(如金融企業)缺乏嚴格監管,有些企業甚至存在監管空白。政府部門對調控各類工資差距仍然缺少有效的調控制度和調節手段,工資調控手段與其他經濟調控手段缺少協作與配套,難以解決市場工資分配機制缺陷及失靈所產生的社會熱點問題。
(2)政府工資調控時常出現“越位”問題
一些地區在推進工資集體協商、促進企業工資增長和設置某些津貼項目方面時常出現政府“越位”干預的不當調控現象。
2.原因分析
一些政府部門在工資調控中出現“不到位”或“越位”問題,究其原因,有傳統觀念方面的慣性思維影響,有傳統做法方面的束縛,有對工作目標急功近利式的追求,以及迫于上級行政命令和任務壓力之下的無奈。
(二)政府工資調控法治體系中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問題分析
(1)工資分配和工資調控缺少法律的系統規范
我國至今沒有工資專項立法,現只有《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和《企業國有資產法》三部法律中涉及相關內容,與一些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的以《勞資關系法》《勞動基準法》《國有企業法》為主體的規范和調控企業工資分配的法律體系存在差距。
(2)工資調控行政法規呈多、散、亂狀態
企業工資分配調控的法規都是中央所屬部門和地方政府制定和發布的,還沒有以國務院名義制定和發布的。規章多,層次低,內容不一致,工作重復,成本較高,難以適應調控需要。
2.原因分析
一是各方面對政府工資調控的體制機制仍然缺少明確和統一的認識;二是希望通過放慢某些方面立法進程給漸進式改革留下一定空間;三是沒有重視對現有法規的及時修訂工作。
(三)工資調控制度體系和手段體系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問題分析
(1)工資調控的非常規制度較多
既有常規性的工資支付保障制度,又有防止拖欠農民工工資的專項法規和應急手段;既有集體協商法規,又有地方黨委政府推進集體協商的組織行為方式;既有工資增長指導線,卻又有地方要求企業將工資增長落實方案上報政府部門備案并督促企業執行等。
(2)缺少綜合性特別是經濟杠桿式的調節手段
至今政府對市場工資分配機制運行和市場工資率形成過程實施間接調節的手段幾乎空白。負責工資調控的部門不可能直接掌握和使用那些需要綜合運用的經濟杠桿。
2.原因分析
一是現有市場工資調節機制和企業工資分配微觀機制都不夠健全,微觀工資分配所產生的一些問題對政府壓力較大;二是市場工資調節機制本身并不受公平世界觀的支配,而且對一些群體的工資水平及整體工資關系的調節周期較長,難以較快解決問題;三是我國市場經濟體系還不完善,企業類型和經營方式都很復雜,工資調控難度大;四是各部門難以形成統一認識。
(四)工資調控組織體系問題及原因分析
1.問題分析
(1)人社部門縱向工作關系在某些局部不夠協調
現有體制還不能確保中央政府能夠及時制止地方政府在調控企業工資分配中的不當行政干預和相互攀比行為;現有體制使各地政府無法調控本地區中央國有企業的工資分配,也不可能通過調控措施,使中央國有企業與地方各類企業的工資水平、工資增長和工資差別實現相互協調。
(2)各部門對國有企業工資調控的關系不夠協調
在政府部門對國有企業分割監管下,國有企業工資分配信息互不暢通,難以在此基礎上制定統一的、合理的調控政策;相關部門難以形成共識;各部門之間協作調控難。
(3)不同部門在定向調控和相機調控中缺少協作配合
影響企業工資分配的經濟和社會因素眾多,各類經濟要素和宏觀調控工具分別由不同政府部門掌控,在難以形成共識的前提下,各部門在調控政策上難以進行協作配合。
2.原因分析
一是現有法律法規對中央和各地區在工資調控中能夠做什么并按照什么程序做沒有明確細致的規定;二是國有企業分割監管體制存在較大缺陷;三是宏觀經濟調控與工資調控缺少經常性的銜接與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