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口史(海南地方史研究叢書)
- 趙全鵬
- 874字
- 2019-09-20 16:21:17
第二節 原始人類在海口的活動
現代考古尚未在海南島上發現從古猿到人轉化的痕跡,至少目前可以斷定,海南史前時期的先民都是海南島與大陸分離之后從島外遷徙過來的。在臨近海南島的華南大陸上,廣東肇慶市封開縣河兒鎮峒中巖發現的“封開人”生活在距今約14.8萬年前,曲江“馬壩人”生活在距今約12萬年前。在與海南島隔海相望的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群島上,約在150萬年前也已有人類活動。
這些華南大陸或馬來半島上的先民,可能在流動尋覓食物過程中發現并登上了海南島。
大約二萬年前,當華夏民族的先民已活躍在廣袤的東亞大陸上時,華夏大陸南端、瓊州海峽之外的海南島——仍像一塊綠色的瑪瑙鑲嵌在藍色的綢緞上,靜靜的伏臥在炙熱的陽光下,沐浴著溫暖的略帶濕潤的海風,海浪不知疲倦的一次一次拍打著海南島四周的海岸,重復著單調而喧嘩的聲響;茂密的森林覆蓋著全島,海風吹過椰林,樹葉颯颯作響;溪流從高山密林中奔流而下,大靈貓、小靈貓、海南果子貍、水鹿、赤鹿、水牛、長臂猿、麂、華南豪豬、劍齒象、中國犀、鬣狗等動物在熱帶雨林中穿梭覓食,夾雜著一聲聲啼鳴;各種魚類在清澈的河流、海洋中自由自在的徜徉,鳥兒在天空和樹梢上高低婉轉的鳴叫。二萬年前的海口既生機盎然,又安謐肅穆。
海口境內目前發現的史前時期文化遺址有仙溝嶺遺址。仙溝嶺遺址位于瓊山區甲子鎮仙民村仙溝嶺上,是一處占地范圍南北長約300米,東西寬約100米,總面積約30000平方米的墓葬群。從已發掘出的墓葬看,墓葬的形制呈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葬方向為東西向。墓坑較淺,一般長2.5米、寬1.2米。隨葬品放置在死者頭部與腳部處。隨葬品的種類主要有印紋陶罐、陶釜、陶碗等。陶器紋飾有同心圓紋、云紋、雷紋、菱形網紋、米字形紋和方格紋等。這是海南目前發現的最早的一處古代墓葬,屬于青銅時代。《海南日報》1988年1月1日報道,一批新石器時代遺物在瓊山縣新民鄉發現。這批遺物分布在新民鄉新溝嶺村附近的100米斜坡范圍內。其中有石錛、石刀、石斧、石鏟、石鋤、石鑿等,經鑒定屬新石器時代的器物。在瓊山發現新石器時代遺物還屬于首次。考古工作者認為,四五千年以前的原始社會時期,這一帶就有了人類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