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海口的地理和自然環境

海口市所處的海南島,面積約3.4萬平方公里,全島地形地勢呈橢圓形,中間高、四周低,呈階梯狀逐漸向四周降低,由內向外大致可以分為三級階梯:中南部是5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帶,其外是起伏不平的丘陵地區,最外面是沿海和海島北部的臺地平原。大致以五指山、鸚哥嶺為核心,向外逐級下降,由山地、丘陵、臺地、平原構成環形層狀地貌,梯級結構明顯。山地主要分布在島中部偏南地區,海南島的山地海拔多為500~800米,海拔超過1000米的山峰有81座。位于海南島中部偏東瓊中縣、五指山市境內的五指山海拔高1867.1米,是海南島的最高峰,整個山體均由花崗巖構成,長期的自然侵蝕使得山體起伏呈鋸齒狀,形成五座山峰依次排列,如同五指,故此得名。海拔超過1500米的山峰還有鸚哥嶺(1811.6米)、鵝松嶺(1588米)、猴獼嶺(1655米)、雅加大嶺(1519.1米)和吊羅山(1519米)等。海南島的山地大體上分為三條山脈:五指山山脈、鸚哥嶺山脈和雅加大嶺山脈。山地和丘陵是海南島地貌的核心,占全島面積的38.7%,山地中散布著丘陵性的盆地。丘陵主要分布在島內陸和西北、西南部等地區。在山地丘陵周圍廣泛分布著寬窄不一的臺地和階地,占全島總面積的49.5%。環島多為濱海平原,占全島總面積的11.2%。海岸主要為火山玄武巖臺地的海蝕堆積海岸、由溺谷演變而成的小港灣或堆積地貌海岸、沙堤圍繞的海積階地海岸,海岸生態以熱帶紅樹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為特點。海南島上河流眾多,多發源于中部山區,有154條大小河流,其中集水面積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獨流入海河流38條、一級支流50條、二級支流10條,共98條,流域面積大于3000平方公里的,北有南渡江,西有昌化江,東有萬泉河,素稱海南三大河流。海南島上最長的河流——南渡江——從海口市穿過并流入瓊州海峽。南渡江是塑造海口市陸地的重要因素,江水每年攜帶大量的泥沙,這些泥沙沉積在三角洲地帶,形成陸地。南渡江出海處的新埠島屬于三角洲平原。南渡江水源豐富,流量大,便于通航。

海口市瀕臨的瓊州海峽是在地質年代形成的。海南島原與華夏大陸相連,大約從地質時代的第四紀(250萬年前)到更新世(250萬~1.5萬年前)中期,由于火山活動,地殼斷裂和塌陷,形成15~30公里寬的瓊州海峽,海南島才與大陸分離,變成一個孤懸海外的島嶼。據稱此后海平面多次升降,使海南島與大陸多次分離和相連,直到第四紀冰期結束,海平面大幅度上升,才形成今天的瓊州海峽。瓊州海峽橫亙在海南島與雷州半島之間,東西長度約80公里,南北平均寬度29.5公里,最寬處直線距離為33.5公里,最窄處直線距離僅18公里左右,平均海水深度100~140米。海口市是從雷州半島登陸海南島的必經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海口市地勢平緩,南高北低,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屬于濱海臺階型地區,海拔標高一般在10米以下,西部和南部較高,海拔40~60米。石山鎮境內的馬鞍嶺(海拔222.2米)為最高點,另外舊州鎮境內的舊州嶺(199.9米)、永興鎮境內的雷虎嶺(168.3米)等38個山丘較高,其他絕大部分為海拔100米以下的臺地和平原。地貌分為幾個區域:一是北部濱海平原區。包括海積階地,主要由新生代更新世早期湛江組和更新世中期北海地層所組成。海積平原,由海流作用把大量物質在沿岸地帶堆積而成。河積海積平原,在河口地段和海灣附近,由河流和海流的相互作用使大量泥沙沉積下來。二是東北部河流沖洪積堆積區。河流沖擊而成,地勢平坦,水網密布,主要在南渡江出口處的三角洲地帶。三是南部、西南部山前剝蝕堆積平原區。在陽光、雨水和臺風等作用下,風化侵蝕巖石而形成的平原地。四是東部、南部、西部火山巖臺地區。新第三紀至第四紀火山噴發而成,噴出巖性屬基性玄武巖,玄武巖流分布面積廣,形成高度不同的臺地。

海口市境內的地質巖性分布有志留系、白堊系、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中新世和第四紀火山巖等不同地質年代的遺存。其中,新生代火山活動頻繁,火山噴發始于中新世,第四紀更新世晚期達到了鼎盛時期,直到全新世火山活動才進入尾聲,共有19次噴發,構成5個噴發旋回,17個噴發韻律。火山噴出的玄武巖流分布面積廣,形成海口西南部、南部的火山巖地貌,面積達108平方公里,火山地質遺跡主體為40座火山構成的火山群,其中馬鞍嶺火山口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死火山口之一。火山類型齊全、多樣,幾乎涵蓋了玄武質火山噴發的各類火山,既有巖漿噴發而成的碎屑錐、熔巖錐、混合錐,又有巖漿與地下水相互作用形成的瑪珥火山。熔巖隧道有30多條,最長2000余米,其內部形態與景觀豐富、奇妙。

海口市沿海地帶屬于海積階地、海積平原和河積海積平原。海積階地主要是由新生代更新世早、中期構造運動間歇抬升的結果,城西、坡高坡、頭鋪、水頭等地屬于此類。海積平原是由海流作用把大量物質在沿岸地帶堆積而成,玉沙、博養、龍頭、榮山一帶屬于此類。河積海積平原是在河、海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地貌,河流和海流的沖積物沉淀而成,分布在河口地帶和海灣。據考證,瓊州海峽出現之后,海口市原海岸線在今東起五公祠,經龍岐村、大英山、秀英村,西至后海角一帶。河沙的沉積和海沙的擁塞才逐漸形成攀丹、九村、流水坡、白龍、白沙等今天海口市的陸地。

在地質時期,海口經歷了多期(次)構造運動,形成有4個方向的11條斷裂構造,其中近東西向斷裂有:(1)王五—文教深大斷裂;(2)儒關村—云龍斷裂;(3)富昌—群善村斷裂;(4)新村—林烏斷裂;(5)長流斷裂。近東西向斷裂控制了瓊北斷陷盆地的形成和發展,導致海口歷史上多次發生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現象,尤其是富昌—群善村斷裂帶是導致1605年瓊州大地震的主要控震斷裂。明萬歷三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亥時(1605年7月13日午夜)瓊州發生大地震,據地方志記載:“五月二十八日亥時地大震,自東北起,聲響如雷,公署民房崩倒殆盡,城中壓死者數千,(地)裂水沙涌出,南湖水深三尺,田地陷沒者不可勝記。調塘等都田沉成海計千頃,二十九日午時復大震,以后不時震響不止。”(清)潘廷侯:《康熙瓊山縣志》,第344頁。地震遺址位于演海鎮曲口圩北約2.5公里處,遺址里采集到許多明代陶瓷器及磚瓦。當地72個村莊(有的家譜記載是100個村莊)1000多平方公里的陸地變成海洋,這是中國歷史上唯一陸陷成海的地震廢圩,退潮時隱約可見村莊廢圩,有不少石板棺材、舂米石臼等。北東向斷裂有府城—卜亞嶺斷裂,該斷裂控制了兩側地下水的分布,并成為海口市地下水東富西貧的分界線。南北向斷裂包括南渡江斷裂、鋪前—長坡斷裂和蓬萊—煙塘三條斷裂。其中南渡江斷裂控制了地下水的排泄,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頻發的主要因素。

海口市地處低緯度熱帶北緣,屬于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春季溫暖少雨多旱,夏季高溫多雨,秋季多臺風暴雨,冬季冷氣流侵襲時有陣寒。全年日照時間長,輻射能量大,年平均日照時數2000小時以上,太陽輻射量可達到11萬卡到12萬卡;年平均氣溫23.8℃,年平均降水量1664毫米;年平均蒸發量1834毫米,平均相對濕度85%。常年以東北風和東風為主,年平均風速3.4米/秒。

海口市是臺風頻繁經過的地區之一。臺風一般發生在每年4~10月,八九月最多,強臺風一般集中在9月。每年平均臺風5.5個(次),年平均8級大風12天,年平均12級以上臺風2~4個(次)。臺風會伴隨著暴雨和暴潮,暴雨一般持續3~4天。臺風致使海潮頂托,發生海水倒灌。海口市情調查組編《中國國情叢書——海口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2,第10頁。

在史前時期,海口市境內覆蓋著茂密的熱帶季雨林。植被以灌木為主,天然植被主要為南方熱帶地區常見的野生灌木、草叢植物種群。主要植被包括分布于東北部沿海一帶的濱海紅樹林群落,主要有紅樹、海蓬、紅海欖等;分布于東南部的灌木群落,主要有榕樹、海棠、荔枝等;分布于東部和西南部的草原群落,主要有草根草、竹根草、桔子草,伴生蜈蚣草、鴨角草等;分布于西部羊山地區的雜木林群落,主要有重陽木、苦楝、山苦楝等,以及分布于北部沿海的熱帶濱海沙生群落、熱帶濱海草灘群落。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奇台县| 伊金霍洛旗| 泰安市| 犍为县| 枣庄市| 嘉定区| 五常市| 页游| 阳江市| 涞源县| 武鸣县| 株洲县| 视频| 赣州市| 金寨县| 逊克县| 建水县| 微山县| 连云港市| 尼勒克县| 鄂托克前旗| 遂川县| 洪湖市| 平南县| 彩票| 三河市| 如皋市| 闻喜县| 保定市| 双桥区| 九龙坡区| 台州市| 阜新| 稻城县| 多伦县| 克东县| 民勤县| 北川| 来宾市| 喀喇沁旗| 甘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