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袁麗麗博士十多年來矢志不渝地潛心研究俄國史,鍥而不舍,肯下苦功夫和笨功夫。梅花香自苦寒來。辛勤的汗水換來豐碩的果實。其新著《19~20世紀初期俄國合作社的思想和實踐》一書即將問世,為中國的俄國史研究添磚加瓦,值得祝賀!

袁麗麗博士的新著《19~20世紀初期俄國合作社的思想和實踐》,主要研究100年間俄國合作社運動從起步、發展、繁榮到完善的歷史進程。在這里簡單談談對這部著作的看法。

其一,19世紀下半期至20世紀初期是俄國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型期。克里米亞戰爭中俄軍一敗涂地,俄國政府痛定思痛,確定國家發展工業的方針。從政府層面為推進工業發展,尤其是重工業的發展,主要奉行保護關稅政策、引進外資政策和興修鐵路政策等。從19世紀中期起至20世紀初俄國的歷屆財政大臣賴騰、本格、維什涅格拉德斯基、維特力主鼓勵私人首創精神,堅持發展國家的工業。維特以其遠見卓識、處事果斷、非凡的魄力,大力推進俄國的工業化,被譽為“俄國工業化之父”。從整體而言,19世紀中期至末期俄國基本上實現了工業化,生產資料生產超過了生活資料的生產,重工業發展速度超過了輕工業和食品業的發展速度,俄國的生鐵、鋼、機器生產、棉花消耗量、礦物燃料開采量,其絕對指標方面與法國接近,遠遠超過了奧匈、意大利、西班牙和日本。

俄國工業化進程基本上以國家為主導,國家為發展工業,興修鐵路可謂不遺余力,但是很少顧及農業生產。政府對農業投資不足,嚴重影響到農業生產的發展和進步。政府圍繞俄國經濟發展中工業和農業孰先孰后,變成了關于農業吸引資金方式和規模的問題。在俄國,國家不向農業直接撥款。圍繞工業、農業發展失調問題,在政府高層,主張優先發展工業的維特與其反對者普列維開始了針鋒相對的爭論。但受國家財政掣肘,工業與農業無法同時并舉。1861年俄國農民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敦促貴族地主經濟向資本主義經營形式過渡,但由于貴族本身惰性,長期養尊處優,不知稼穡,還由于貴族自營需要購置農具、馬匹,還要雇用工人,無一不需要資金,多數貴族手中資金不足,向銀行舉債常常未能如愿。因此貴族經濟向資本主義轉變的過程十分艱難且緩慢。莫斯科農業學會、雅羅斯拉夫爾、弗拉基米爾和斯摩棱斯克農業學會倡導農業生產合理化的主張響應者寥寥。農民勞動漫不經心和生產率低不利于農業生產合理化。粗放型農業生產一直是俄國的特點。在此情形下,組建合作社的想法在民間萌生。

1905~1907年革命后俄國出現了短暫的和平,國家形勢穩定,農業豐收,農產品價格上漲,世界農業危機逐漸平息;沙皇政府頒布的一系列政策,取消身份證、廢除連環保、取消贖金和斯托雷平土地改革極大地促進了合作社的發展。

至1917年十月革命前,從合作社基層組織到合作社聯盟,再到全俄合作社組織中心的合作社體制開始確立,合作社的數量和參加人數在世界上均位居前列,Б. Н. Титаев. Власть、Бедность、Кооперация. Саратов. Научное издание, 2003, C.8.約有一半的民眾加入其中。В. В. Кабанов. Октябрь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 и кооперация. М. Наука, 1973, C.59.如此大規模的群眾性運動在俄國歷史上實屬罕見。合作社的發展,經濟上改善了社員的生活狀況,減輕了小生產者對高利貸商、中間商以及大工業資本的依賴;文化上使社員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培養了他們的自主意識和創新精神。從社會結構上看,合作社完成了促進資產階級社會形成的重要功能。一方面,俄國公民不論出身如何均可加入合作社,無等級性模糊了農民同其他等級的界限,加速了等級制的解體;另一方面,在文化—政治領域,合作社在促進公民社會形成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作為一種新的社會思潮,合作社高舉獨立大旗,在管理上實行自治,這無疑提升了俄國民眾的公民意識。

如此成就自然引起各國學界關注,但目前國內學界對這一問題的關注不足〔日〕澤村康:《蘇俄合作制度》,唐易庵、孫九録譯,商務印書館1935年版,該書對十月革命前俄國的消費合作社做了簡要的介紹;潘曉偉:《十月革命前西伯利亞消費合作社初探》,《西伯利亞研究》2007年第5期,該文將視角聚焦在西伯利亞地區;張廣翔、袁麗麗:《19世紀40年代—20世紀初期俄國合作社的思想和實踐》,《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10年第6期,該文對十月革命前消費合作社的發展狀況做了概括性的闡述。,尚無專著對此進行論述,袁麗麗的這本著作對該問題進行了有益的研究。

其二,探究沙皇政府對合作社運動的態度是本書的又一新意之處。合作社屬于鄉村治理體系中的民間組織,統治階層對待合作社的態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十月革命前俄國鄉村治理陷入困境的原因。沙皇政府對合作社運動持雙重心態,既希望通過合作社解決經濟問題,又擔心合作社運動會激發民變威脅統治。這一矛盾心態,導致它對合作社運動的政策搖擺不定。一方面,對合作社運動進行嚴厲監察;另一方面,又對合作社的發展給予扶持,向它提供貸款,并給予稅收優惠。步入20世紀后,隨著合作社運動的發展,統治階層擔心“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合作社進行反政府活動,擔心合作社成為自由陣地,于是對合作社進行全方位監控,限制它的活動,在手續上拖延和阻礙合作社聯盟的建立。究其實質是要掌控合作社運動的領導權,其最終目的是維護專制制度的穩定。

其三,袁麗麗的《19~20世紀初期俄國合作社的思想和實踐》一書,采取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相結合的方法,成功地再現了100年間俄國合作社運動的全貌。本書從總體上說明俄國合作社運動的起步、發展、繁榮和完善的發展歷程,這顯然是宏觀研究的課題。著者卻把這個大課題分解成若干小課題:合作社思想在俄國從空想走向現實的進程;信用合作社的數量、參加人數,消費合作社的數量、參加人數,農業合作社的數量、參加人數,不同時期制約合作社發展的因素,不同時期推動合作社發展的因素,合作社在經濟、文化領域的作用,沙皇政府對待合作社的態度,合作社對1905年革命的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合作社在后方的作用,二月革命后合作社活動的政治化。然后逐項進行微觀研究,對微觀研究的結果進行分析、概括,最終用各項微觀的結論,從不同側面具體說明宏觀問題,得出這一時期俄國合作社發展水平的結論。我認為,這是在宏觀指導下的微觀研究,在微觀研究基礎上的宏觀研究。這種研究方法是辯證的、科學的、有說服力的。但它必須大量、全面占有資料,將課題的方方面面全部搞清楚,并把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研究明白;同時還需要恰到好處地掌握和運用辯證法,使宏觀不走向空泛,微觀不陷入迷惘。唯有如此,才能完成一部學術佳作。袁麗麗如此認真地研究俄國歷史實在值得稱道。

其四,《19~20世紀初期俄國合作社的思想和實踐》內容豐富、史料翔實、關鍵因素明確,給予讀者廣闊的思考空間。著者通過對十月革命前合作社組建數量、參加人數、資金運轉的統計,說明了這一時期合作社從弱小走向壯大、從依靠外界援助到能夠獨立發展的進程;得出合作社在俄國歷史進程中有著積極的作用的結論。書中列舉了大量的統計資料,分析此時期空想社會主義者、民粹派以及貴族知識分子對俄國發展道路問題的爭議(第一章思想探索:從空想走向現實);農奴制殘余未泯、政府政策、商品經濟欠發達是導致改革后30年俄國合作社發展緩慢的因素(第二章合作社運動的起步);合作社發展出現質的變化,合作社聯盟開始建立,合作社章程和合作社法令陸續頒布,合作社的法律地位得到認可(第三章合作社運動的發展);隨著國家提供的資金逐漸縮減,合作社發展進程中的人為性因素減弱,合作社已成為俄國社會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第四章合作社運動的繁榮);至1917年十月革命前,從合作社基層組織到合作社聯盟,再到全俄合作社委員會的合作社體系已初步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合作社積極同政府合作,其活動緩解了投機商的投機活動,抑制了糧食和生活必需品的價格增長(第五章合作社運動的完善)。應該說對合作社發展狀況的統計已經無微不至。全書征引大量的統計數據,詳細地分析信用合作社的發展狀況、消費合作社的發展狀況、農業合作社的發展狀況、勞動組合的發展狀況;合作社在發展農民經濟中的作用;合作社開辦的附屬企業;莫斯科消費合作社聯盟和莫斯科人民銀行在協調合作社發展中的作用。在此基礎上探討了合作社在俄國社會中的作用。

應該說,這本書圍繞俄國合作社的思想和實踐方面的探討頗有心得,頗有深度。由于原始文獻有限,著者目前所掌握的資料對合作社數量和社員人數等數字問題的考察仍有提升的空間,且時而發現不同文獻之間的記載亦存在差異,如何進一步甄別,盡可能去偽存真,仍需要進一步推敲。總之,希望作者以此新著為治學的新起點,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麗麗博士函囑,寥寥數語,是以為序。

張廣翔

2018年3月7日于長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枣庄市| 娄底市| 南木林县| 望都县| 房产| 台江县| 新源县| 友谊县| 万载县| 横峰县| 贺州市| 广饶县| 南和县| 镇雄县| 萍乡市| 柳河县| 河曲县| 宁陵县| 荆州市| 喀喇| 嘉义市| 思茅市| 中卫市| 赤水市| 嘉义市| 当阳市| 防城港市| 宝丰县| 玛纳斯县| 溧阳市| 卓尼县| 鄂尔多斯市| 启东市| 广西| 长顺县| 鄂州市| 景宁| 舞钢市| 嘉荫县| 乐陵市| 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