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0世紀初期俄國合作社的思想和實踐
- 袁麗麗
- 1861字
- 2019-11-15 12:11:37
三 本書構成
本書第一章主要論述合作社思想在俄國的傳播——由空想走向現實。19世紀三四十年代合作社思想傳入俄國,并與國家發展道路問題緊密相連。從彼得拉舍夫斯基到赫爾岑、車爾尼雪夫斯基,他們的合作社理論均是其社會主義思想中的一部分。他們反對農奴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向往社會主義,認為合作社是未來社會的組織形式。如果說空想社會主義者試圖躍過資本主義發展階段,直接進入合作社社會主義的想法沒能實現,那么貴族—知識分子所倡導的合作社理念則是俄國合作社運動得以產生的理論源泉。他們將合作社視為資本主義社會民主改革的有效工具,認為合作社可以減輕資本主義發展進程中資本掠奪給人民帶來的苦難,減輕農奴公民化進程中的赤貧現象,防止農村無產階級化。
第二章主要闡述19世紀60~90年代合作社的發展狀況,這一時期是俄國合作社運動的起步階段。在合作社工作者的宣傳和指導下,從19世紀60年代中葉起,貸款儲蓄合作社、消費合作社以及勞動組合陸續開始建立。這一時期合作社發展緩慢,農奴制殘余未泯、商品經濟欠發達、廣大民眾的首創精神和主動性不足、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低,加之政府態度搖擺不定是制約初期合作社發展的主要因素。盡管如此,在不懈的堅持和努力下,改革30年間俄國的合作社建設依然積累了一定經驗,一些地區的成功范例使人們對合作社充滿希望,合作社的思想宣傳和實踐活動為其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三章主要闡述1895~1904年合作社發展狀況,這一時期政府開始關注合作社的發展,向其提供指導與扶植。1895年頒布了《小額貸款法令》;1897年出臺了《消費合作社章程》,同年還制定了《農業合作社章程》;1902年頒布了《勞動組合法令》。隨著商品—貨幣關系的發展以及相關法令的完善,合作社開辦數量明顯超過前一時期,合作社建設也出現了重大質的變化。首先,合作社聯盟開始建立,合作社的形式和類型多樣化;其次,社會各界對合作社的態度發生改變。同時不難看到,合作社工作者對制約合作社發展的社會—經濟、權利問題還不夠了解。
第四章主要闡述1905~1914年合作社發展狀況,該時期是合作社的高速發展期,其組建數量從4000個增加到30000個,就增長速度而言,俄國在世界上居首位。隨著合作社的發展、壯大,合作社運動中心開始出現,莫斯科人民銀行成為帝國信用合作社的財政中心,莫斯科消費合作社聯盟在1913年基輔合作社會議上被定為全俄消費合作社聯盟中心。該時期,在數量上信用合作社居第一位,其次是消費合作社、農業合作社和勞動組合。農村成為合作社發展的主戰場,是這一時期合作社發展的顯著特點。隨著國家提供的資金逐漸縮減,合作社發展進程中的人為性因素減弱,合作社已成為俄國社會經濟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五章主要論述1914年至1917年十月革命前俄國合作社的發展狀況,這一時期,合作社從組建數量到經濟實力均有較大提高,并成為經濟領域中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它已開始組織國際合作社商品交換、走向國際市場。1917年十月革命前,從合作社基層組織到合作社聯盟、再到全俄合作社委員會的合作社體制已初步建立。合作社活動緩解了投機商的投機活動,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糧食和生活必需品的價格增長。二月革命后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大力扶持合作社,合作社開始參與國家政治生活,并試圖登上政治舞臺。
通過對前五章內容的闡述和分析,筆者得出以下結論。
首先,合作社的建立離不開仁人志士對合作社思想的宣傳。其次,19世紀60年代的“大改革”為合作社的建立提供了契機。最后,商品貨幣關系的發展、廣大民眾的自主意識和受教育程度以及政府對待合作社的態度是影響合作社發展的重要因素。值得一提的是,在合作社發展進程中沙皇政府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它與合作社間的關系可用對立統一來概括。相互需要、相互利用是二者統一的源泉,控制與反控制則是雙方沖突的根源。在專制制度陰霾籠罩之下,合作社所追求的獨立、自主精神是無法實現的。整體上,俄國的合作社運動經歷了從弱小走向壯大、從依靠外界援助到能夠獨立發展的進程。1917年十月革命前,從合作社基層組織到合作社聯盟再到全俄合作社委員會的合作社體制已初步建立。合作社活動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很多問題。
在研究方法上,筆者力求以馬克思的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本著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原則來撰寫,同時,也注意運用經濟學、社會學等相關學科的方法來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理解和闡釋問題。
由于原始文獻有限,筆者所掌握的資料對合作社數量和社員人數等數字的統計又不盡全面,且時而發現不同文獻之間的內容亦存在差池,雖已努力去偽存真,但仍有疏漏。另外,由于筆者水平有限,研究的理論高度還不足,敬請讀者提出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