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價值和積累理論(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
- 孟捷
- 617字
- 2019-11-18 16:34:00
5 尾論
正如馬克思所說,復雜勞動還原“是在生產者背后由社會過程決定的”;至于這一“社會過程”的具體內涵,馬克思主義者卻一直從不同的角度在解讀。以希法亭為代表的分析傳統側重于從價值生產過程的角度來分析這一“社會過程”;魯賓則指出了價值實現環節在其中的重要性。迄今為止,這些從不同角度進行的解讀還是各自獨立的,并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分析框架。本章試圖在綜合兩種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概念的基礎上,將希法亭和魯賓各自所代表的觀點納入一個統一的模型。這一模型的具體特點如下。第一,對教育培訓勞動和普通產品的生產之間的關系做了新的詮釋,明確提出二者是一個統一的勞動過程的前后相繼的兩個階段,并在此基礎上解決了教育培訓勞動如何參與形成產品價值的難題。第二,通過同時引入價值生產方程和實現價值方程,解決了復雜勞動還原系數的決定問題。第三,根據本章的模型,熟練勞動力價值的決定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事后特征,即要以產品價值的決定為前提,在此前提下,論證了復雜勞動的剩余價值率和簡單勞動的剩余價值率的差異得以產生的原因。第四,本章還力圖發展一個簡便的方法,以解決在經驗中如何識別相關部門是否存在復雜勞動還原的問題。復雜勞動還原問題的解決不僅為勞動價值論研究填補了一個漏洞,同時還為一系列其他理論的研究開辟了道路。譬如,它將有助于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競爭理論,并可用于解釋部門乃至社會凈產出價值量伴隨生產率提高而實現的增長,這對于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內生增長理論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