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序言 前瞻
- 冷戰:交易·諜影·謊言·真相
- (美)約翰·劉易斯·加迪斯
- 1567字
- 2025-08-14 14:13:10
1946年,一個叫艾瑞克·布萊爾(Eric Blair)的43歲英國人,在地球的邊緣租了一個房子,他準備在這個房子里度過余生。這個房子位于蘇格蘭一個叫朱拉(Jura)的小島的北端,坐落在一條土路的盡頭,既不通汽車,也沒有電話,更沒有電。往南走25英里才能到離這個房子最近的商店,那也是這個小島上唯一的商店。布萊爾選這么遙遠的地方居住是有道理的:他因為最近喪妻而傷心低沉,又身患結核而開始咯血;他的國家由于軍事勝利的代價巨大而搖搖欲墜,而且軍事勝利既沒有帶來安全,也沒有帶來繁榮,更沒有讓人們感到自由的生活方式能夠延續不斷。歐洲正在分裂成兩個敵對的陣營,整個世界似乎也要分裂成兩個敵對的陣營。由于原子彈可能被使用,任何一場新的戰爭都將導致世界末日的來臨。最后,他必須完成一部小說的寫作。
小說的書名是《1984》(1984),這個書名是他完成小說的那年——1948年的后兩位數字顛倒而成。小說于1949年在英國和美國出版,作者署名是布萊爾的筆名喬治·奧威爾。《紐約時報》評論說,有關這部小說的書評“大多是充滿欽佩”,但是,“在贊揚聲中也夾雜著恐怖的驚呼”。[1]這樣的評論是不奇怪的,因為《1984》再現了35年前的世界,當時極權主義到處橫行,個人精神被抹殺,法律、倫理、創造力、開誠布公、對歷史的誠實都被抹殺,甚至愛都不被容許,除非你不得不愛那個像斯大林的獨裁者——“老大哥”和他的對手們,他們統治著一個永遠處于戰爭狀態的世界。“如果你想要知道未來是什么樣子”,奧威爾筆下的主人公溫斯頓·史密斯一邊受著又一輪無情的嚴刑拷打,一邊被告知“你就想象一個皮靴永遠地踩在一個人臉上”。[2]
1950年初,奧威爾英年早逝,他死在倫敦一家醫院內,而不是他住的那個小島上。他在臨死之前得知,他的小說讓第一批讀者既感動又驚嚇。在那以后,無數的讀者以同樣的方式,對《1984》做出反應:在二戰以后的年代中,《1984》對未來世界的圖景進行了最震撼人心的描繪。因此,當現實世界的1984年來臨時,人們不可避免地要將現實世界的1984年和奧威爾所想象的那個1984年進行比較。結果是,這個世界還沒有完全被極權主義統治,但是獨裁者控制著世界的大部分地區;世界上有兩個超級大國,美國和蘇聯,而不是奧威爾預見的三個超級大國,美蘇之間的戰爭危險,要比過去任何時候都大;那個看上去永無止境的沖突,即冷戰,沒有表現出任何一絲結束的跡象,奧威爾還活著時,冷戰剛剛開始。
1984年1月16日晚上,美國總統里根出現在電視屏幕上,奧威爾過去做電影評論人時認識里根,因為里根曾經是電影演員。里根此時的形象是一個堅定的冷戰斗士,但在電視演說中,他卻為世界的未來描繪了一幅不同的圖景:
請大家和我一塊假設一下:如果在同一個等待室或因為大雨或風暴躲在同一個避雨處,有一個叫伊凡的男人和一個叫安婭的女人遇到一個叫杰米的男子和一個叫賽莉的女人,語言不同并不能阻止他們互相認識,在這種環境中,他們會去考慮對方政府的不同嗎?還是他們會去談各自的孩子和他們是從事什么樣的職業?……他們甚至會決定在不久的一個晚上一塊吃晚飯。他們將向世人表明,老百姓不發動戰爭。[3]
里根的講話令人意外地但婉轉地向世界建議:人類應該拋棄皮靴、獨裁者和戰爭機器。就是在奧威爾所描繪的1984年,里根的講話引起了隨后發生的一系列事件,這些事件實現了人們拋棄軍靴、獨裁者和戰爭機器的愿望。就在里根演講以后的一年中,一個極權主義的堅定反對者在蘇聯掌權。六年以后,蘇聯對半個歐洲的控制崩潰了,幾年以后,蘇聯本身也不復存在了,正是這個國家促使奧威爾當年對未來世界做出那樣悲觀的預測。
蘇聯對東歐控制的終結和蘇聯自身的解體,并不是因為里根發表了一個演講或奧威爾寫了一本書。本書以對未來的預測為開端,因為對未來的預測揭示希望和恐懼,而歷史則決定是希望,還是恐懼,最終獲勝。
注釋
[1]Michael Shelden,Orwell:The Authorized Biography(New York:HarperCollins,1991),p.430.此處關于夏威爾最后歲月的描述來自本書的最后一章。
[2]George Orwell,1984(New York:Harcourt Brace,1949),p.267.
[3]Radio-television address,January 16,1984,Public Papers of the Presidents of the United States:Ronald Reagan,1984(Washington: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85),p.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