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決定

第九十一條 處罰的決定機關

治安管理處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機關決定;其中警告、五百元以下的罰款可以由公安派出所決定。

解讀與應用

本條規定了治安管理處罰要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機關決定。這里要說明的有兩點:一是治安管理案件的處罰權只能由公安機關行使,而且級別應當是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機關。二是對于違反治安管理行為處以較輕的處罰,即警告和500元以下的罰款時,可以由公安派出所決定。在此種情況下,公安派出所是作為“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來行使職權的。也就是說,被處以警告、500元以下罰款的治安管理處罰相對人可以以公安派出所為行政復議被申請人或行政訴訟被告人。具體哪些行為是屬于應當被處以警告、500元以下罰款的,本法第三章“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和處罰”中作了明確的規定,公安派出所應當嚴格依照法律規定實施。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公安派出所無獨立的財政,所以如果此兩類行為給相對人造成損害需要行政賠償的,行政賠償的義務履行機關應當是該派出所的領導機關,即公安派出所所在市、縣級公安局或者公安分局。

[公安派出所可否對違反治安管理的外國人附加作出期限處境或者驅逐出境的處罰?]

根據本法第10條規定,對違反治安管理的外國人在依法作出警告、罰款、行政拘留等治安管理處罰的同時,可以附加適用限期出境或者驅逐出境處罰。從理論上講,附加處罰的決定權應當與警告、罰款、行政拘留的審批權一致。但是,由于本法未賦予公安派出所限期出境或者驅逐出境處罰的決定權,所以,公安派出所只能依法作出警告和500元(含500元)以下罰款的處罰決定,對于需要對違反治安管理的外國人附加適用限期出境或者驅逐出境的,應當逐級上報有處罰權的公安機關決定。

[公安派出所可否單就本法規定的“拘留并處罰款”以及“拘留可以并處罰款”中的罰款部分作出處罰決定?]

按照本法規定,公安派出所可以依法作出警告和500元(含500元)以下的罰款,但是,由于“拘留并處罰款”、“拘留可以并處罰款”是針對同一被處罰人的,且兩種處罰是具有內在聯系的一個整體,不可以分開由兩個決定機關作出處罰決定,依法應當由具有行政拘留處罰決定權的公安機關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統一作出處罰決定。因此,盡管公安派出所依法享有“五百元以下的罰款”的處罰決定權,但不可以單就本法規定的“拘留并處罰款”、“拘留可以并處罰款”中的500元或者500元以下罰款部分作出治安管理處罰決定。

關聯參見

《公安機關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有關問題的解釋》第10條(P206)

第九十二條 行政拘留的折抵

對決定給予行政拘留處罰的人,在處罰前已經采取強制措施限制人身自由的時間,應當折抵。限制人身自由一日,折抵行政拘留一日。

解讀與應用

本條是關于行政拘留的折抵的規定。依據本條的規定:首先,只有被采取強制措施限制人身自由的時間才可以折抵行政拘留處罰,而其他措施是不可以折抵的,比如詢問查證和繼續盤問的時間就不可以折抵。其次,被折抵的處罰只能是行政拘留,而不能是警告、罰款等其他處罰措施。再次,折抵計算是限制人身自由一日,折抵行政拘留一日,即“一日對一日”。需要注意的是,本條的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與行政拘留必須是基于同一違法行為,如果是不同的行為導致的不同的處罰,則不能折抵。這里的“強制措施限制人身自由的時間”,包括被行政拘留人在被行政拘留前因同一行為被依法刑事拘留、逮捕時間。如果被行政拘留人被刑事拘留、逮捕的時間已超過被行政拘留的時間的,則行政拘留不再執行,但辦案部門必須將《治安管理處罰決定書》送達被處罰人。

[被拘留人在被行政拘留前依法拘傳、刑事拘留、逮捕的時間是否可以折抵行政拘留的時間?]

按照《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刑事拘留、逮捕均是對犯罪嫌疑人采取的限制人身自由的刑事強制措施。如果被拘留人在被行政拘留前因同一行為被依法刑事拘留、逮捕的,其被刑事拘留、逮捕的時間應當依法折抵行政拘留時間。刑事拘留、逮捕1日折抵行政拘留1日。但是,如果被拘留人被行政拘留與被刑事拘留、逮捕的行為不是同一行為的,則不能折抵,如被拘留人因盜竊被依法行政拘留,其在被行政拘留前曾因涉嫌非法經營罪而被依法逮捕的,其被依法逮捕的時間則不能折抵其行政拘留時間。

《刑法》第41條、第44條、第47條規定,先行羈押期限折抵刑罰的,都以“日”為計算單位。拘傳作為一種限制人身自由的刑事強制措施,因其期限為12小時,不足1日,所以,在刑事司法實踐中,拘傳的時間并不折抵刑期。因此,如果被行政拘留的人在被行政拘留前因同一行為被拘傳的,其被拘傳的時間不應折抵行政拘留時間。

[被行政拘留前因同一行為被行政拘留的時間已經超過依法被決定的行政拘留時間,如何處理?]

公安部經征得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同意,于2004年3月4日印發的《公安部關于刑事拘留時間可否折抵行政拘留時間問題的批復》(公復字〔2004〕1號),對這一問題作出了明確規定,①如果行為人依法被刑事拘留的時間已超過依法被裁決的行政拘留時間的,則其行政拘留不再執行,但必須將《治安管理處罰決定書》送達被處罰人。②對沒有犯罪事實或者沒有事實證明有犯罪重大嫌疑的人錯誤刑事拘留的,應當依法給予國家賠償。但是,如果因同一行為依法被決定行政拘留,且刑事拘留時間已經折抵行政拘留時間的,已經折抵的刑事拘留時間不再給予國家賠償。

[因同一行為被監視居住、取保候審的時間是否折抵被行政拘留的時間?]

根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監視居住、取保候審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犯罪嫌疑人人身自由的刑事強制措施,并未完全限制其人身自由,不屬于刑法規定的先行羈押措施。在刑事司法實踐中,對判決之前被監視居住、取保候審的,其被監視居住、取保候審的時間不折抵刑期。因此,對被行政拘留前因同一行為被監視居住、取保候審的時間,也不應折抵行政拘留時間。但是,如果被拘留人在被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期間被變相羈押的,為切實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其被變相羈押的監視居住、取保候審的時間應當折抵行政拘留時間。

關聯參見

《公安機關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有關問題的解釋》第11條(P206)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139條(P261)

第九十三條 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的陳述與其他證據的關系

公安機關查處治安案件,對沒有本人陳述,但其他證據能夠證明案件事實的,可以作出治安管理處罰決定。但是,只有本人陳述,沒有其他證據證明的,不能作出治安管理處罰決定。

解讀與應用

本條規定了公安機關查處治安案件時“重證據不輕信口供”的原則。該原則要求公安機關作出治安管理處罰決定時,必須以事實清楚、證據確鑿為前提。本條規定了兩種情況:一是沒有本人陳述,但其他證據能夠證明案件事實。此時,其他證據確實充分,而且相互吻合,能夠證明案件事實,已經達到了“事實清楚、證據確鑿”的要求,因而可以據此作出治安管理處罰決定。如某人實施了冒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招搖撞騙的行為,被公安機關抓獲,其本人既不主動交代,又不承認實施過這種行為,但有多名受害者指認,并且有其為了實施冒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進行招搖撞騙而制作的相關假證件等。二是只有本人陳述,沒有其他證據證明的。此時雖說本人陳述也是證據的一種,但僅僅憑其陳述而無其他相關證據,不能據此認定當事人實施了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因為當事人在陳述的時候,很自然地會考慮到陳述內容與其處罰結果之間的關系,如作這樣的陳述或者作那樣的陳述,對其是否有利等,這樣就會產生當事人可能避重就輕,或者提供摻有虛假成份的陳述,甚至完全是虛假的陳述。而且,現實生活中,還存在有的公安人員采用打罵、誘供等手段,導致當事人提供虛假的陳述。

[在共同違反治安管理案件中,只有共同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陳述的,可否作出治安管理處罰決定?]

根據本條立法的精神,“重證據不輕信口供”原則,不僅適用于單獨違反治安管理的治安案件,而且也適用于共同違反治安管理的案件。在共同違反治安管理的案件中,只有共同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的陳述,而沒有其他證據印證,一般也不能作出治安管理處罰決定;沒有共同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的陳述,只要其他證據確實充分,能夠相互印證,形成證據鏈的,也可以依法作出治安管理處罰決定。

第九十四條 陳述與申辯權

公安機關作出治安管理處罰決定前,應當告知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作出治安管理處罰的事實、理由及依據,并告知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依法享有的權利。

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有權陳述和申辯。公安機關必須充分聽取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的意見,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提出的事實、理由和證據,應當進行復核;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提出的事實、理由或者證據成立的,公安機關應當采納。

公安機關不得因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的陳述、申辯而加重處罰。

注意,如果公安機關及其執法人員不履行本條規定的告知義務拒絕聽取當事人陳述、申辯的,根據《行政處罰法》第41條的規定,該治安處罰決定不能成立。

解讀與應用

所謂公安機關的告知義務,是指公安機關作出治安管理處罰決定前,應當告知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作出治安管理處罰的事實、理由及依據,并告知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依法享有的權利。本條規定公安機關履行告知義務的時間,必須是在作出治安管理處罰決定之前,這樣可以保證當事人行使其陳述和申辯的權利。告知的對象是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主要是被處罰人。告知的內容包括事實、理由以及依據。

陳述權,是指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對公安機關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所認定的事實及適用法律是否準確、適當,陳述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同時也可以提出自己的主張和權利要求。申辯權,是指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對公安機關的指控、證據等提出不同意見,進行申辯,以正當手段如采取包括要求召開聽證會等方式,駁斥公安機關的指控以及駁斥公安機關提出的不利證據。陳述權和申辯權是當事人重要的權利,為確保權利的實現,公安機關應當依照法定程序給予當事人行使權利的機會。同時,為了切實維護當事人的權利,消除當事人顧慮,保證治安管理處罰決定的公正性和合法性,本條還規定了公安機關不得因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的陳述、申辯而加重處罰。需要注意的是,即使當事人的陳述、申辯與事實不符,也不得加重對于當事人的處罰。

[公安機關什么時候可以再沒有聽取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陳述、申辯的情況下作出治安管理處罰決定?]

有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自己已經很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違法行為事實清楚、證據確鑿,沒有什么好陳述、申辯的,就不再陳述和申辯了;也有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則覺得,自己也不太懂法律,陳述什么、申辯什么,也搞不太明白,甚至錯誤地認為陳述、申辯也沒有什么用處,雖然公安機關已告訴其可以陳述、申辯,也不進行陳述、申辯,任由公安機關作出治安管理處罰;還有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在公安機關通知其到場并明確告知有關事項或者宣讀行政處罰決定時,拒不到場等。在這些情況下,公安機關可以不經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的陳述、申辯,而直接作出治安管理處罰決定。

[當事人陳述和申辯權的適用]

《治安管理處罰法》第94條第1款的規定是:“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有權陳述和申辯。公安機關必須充分聽取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的意見,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提出的事實、理由和證據,應當進行復核;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提出的事實、理由或者證據成立的,公安機關應當采納。”第2款的規定是:“公安機關不得因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的陳述、申辯而加重處罰。”治安管理處罰決定權掌握在行政機關手中。在處罰程序中始終貫徹允許當事人陳述和申辯的原則,才能有利于事實的查明和法律的正確適用,不會混淆是非,更不會因此而使違法行為人逃脫應有的懲罰。法律規定不得因當事人申辯而加重處罰,就是對當事人申辯進行鼓勵的手段。無論是治安管理處罰程序還是行政復議程序,都不得因當事人進行申辯而加重對其處罰。認為“不得因當事人申辯而加重處罰”不適用于行政復議程序,是對法律的誤解。

關聯參見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143-145條、第149條(P261、262)

第九十五條 治安案件的不同處理

治安案件調查結束后,公安機關應當根據不同情況,分別作出以下處理:

(一)確有依法應當給予治安管理處罰的違法行為的,根據情節輕重及具體情況,作出處罰決定;

(二)依法不予處罰的,或者違法事實不能成立的,作出不予處罰決定;

(三)違法行為已涉嫌犯罪的,移送主管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四)發現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有其他違法行為的,在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作出處罰決定的同時,通知有關行政主管部門處理。

解讀與應用

需要注意的是,法定的不予處罰的情形是:不滿14周歲的人違反治安管理的;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違反治安管理的;盲人或者又聾又啞的人違反治安管理的;情節特別輕微的;主動消除或者減輕后果,并取得被害人諒解的;出于他人脅迫或者誘騙的;主動投案,向公案機關如實陳述自己違法行為的;有立功表現的等。

[治安管理案件的不同處理]

本條是關于公安機關治安案件作出不同處理的規定。其中第(二)項中依法不予處罰的,或者違法事實不能成立的情況主要有這樣幾種:一是法定不予處罰的,例如不滿十四周歲的人違反治安管理的,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違反治安管理的,不予處罰;二是可以不予處罰的,例如盲人或既聾又啞的人違反治安管理的,情節特別輕微可以不予處罰;三是違法事實不能成立的,也就是說如果行為人是否實施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不能得到明確而又肯定的認定,根據“疑罪從無”的原則,這種情況下,公安機關應當依法作出不予處罰的決定。

在具體的治安案件處理中,還可能會因其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涉及到適用其他法律和其他機關的介入,本條對此有明確的規定。

[公安機關在作出治安管理處罰后,發現違法行為已涉嫌犯罪的,如何處理?]

對于違法行為已涉嫌犯罪的,按照本條規定,公安機關應當將案件移送有關主管部門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得作出治安管理處罰,也不得在移交有關主管部門的同時作出治安管理處罰。但是,如果公安機關在作出治安管理處罰后,發現違法行為已涉嫌犯罪的,應當撤銷已作出的治安管理處罰決定,并將案件移交有關主管部門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對于已執行的治安管理處罰是否折抵刑罰,《行政處罰法》第28條作了明確規定:“違法行為構成犯罪,人民法院判處拘役或者有期徒刑時,行政機關已經給予當事人行政拘留的,應當依法折抵相應刑期。違法行為構成犯罪,人民法院判處罰金時,行政機關已經給予當事人罰款的,應當折抵相應罰金。”當然,上述規定僅指治安管理處罰決定已執行的部分,對于治安管理處罰決定尚未執行的部分,則不應折抵。

[以案說法36] 王某因瑣事與梁某前妻發生糾紛,被聞訊趕來的梁某打了兩個耳光。當日,王某帶人至梁某住處,以到公安派出所解決上午發生的糾紛為由,與梁某發生爭執與拉扯。后經梁某報案,某某派出所分別對梁某、王某開具驗傷通知書。此后某某派出所經過調查,認為違法事實不能成立,遂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第95條第(二)項規定,作出不予行政處罰決定書。梁某不服,遂提起行政訴訟,請求撤銷上述不予處罰行政決定。本案中梁某受的傷是王某要梁某共同到公安派出所說理,相互拉扯中所致。梁某指控王某對其實施的違法事實不成立,某某派出所對王某作出的不予處罰決定,適用法律正確,執法程序合法。

■關聯參見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147條(P262)

第九十六條 治安管理處罰決定書內容

公安機關作出治安管理處罰決定的,應當制作治安管理處罰決定書。決定書應當載明下列內容:

(一)被處罰人的姓名、性別、年齡、身份證件的名稱和號碼、住址;

(二)違法事實和證據;

(三)處罰的種類和依據;

(四)處罰的執行方式和期限;

(五)對處罰決定不服,申請行政復議、提起行政訴訟的途徑和期限;

(六)作出處罰決定的公安機關的名稱和作出決定的日期。

決定書應當由作出處罰決定的公安機關加蓋印章。

解讀與應用

無論是當場處罰還是依照一般程序作出處罰,都應當制作行政處罰決定書,并應當交付當事人。本條明確規定了行政處罰決定書應當列明的內容。

注意,處罰決定書必須加蓋公安機關印章,而不能只有執法人員的簽名或蓋章。但在本法第100條規定的當場處罰情況下,可由人民警察簽名或蓋章。

[治安管理處罰決定書]

治安管理處罰決定書是一種法律文書,意味著行政處罰決定的成立。制作治安管理處罰決定書,既是公安機關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職責的一項權利,同時也是公安機關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職責時必須履行的一項義務。無論是當場處罰還是依照一般程序作出的處罰,都應當制作行政處罰決定書,并應當交付當事人。本條明確規定了行政處罰決定書應當列明的內容。注意,處罰決定書必須加蓋公安機關印章,而不能只有執法人員的簽名或蓋章。但在本法第100條規定的當場處罰情況下,可由人民警察簽名或蓋章。

[一人有兩種以上違法行為時,如何制作決定書?]

一人有兩種以上違法行為的,分別決定,合并執行,可以制作一份決定書,分別寫明對每種違法行為的處理內容和合并執行的內容。另外,一個案件有多個違法行為人的,分別決定,可以制作一式多份決定書,寫明給予每個人的處理決定,分別送達每一個違法行為人。

關聯參見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138條(P260)

第九十七條 宣告、送達、抄送

公安機關應當向被處罰人宣告治安管理處罰決定書,并當場交付被處罰人;無法當場向被處罰人宣告的,應當在二日內送達被處罰人。決定給予行政拘留處罰的,應當及時通知被處罰人的家屬。

有被侵害人的,公安機關應當將決定書副本抄送被侵害人。

解讀與應用

交付和送達是治安管理處罰決定發生效力的前提,未交付和送達的治安管理處罰決定書,對被處罰人不具有法律效力。如果當事人對處罰沒有異議的,應當按照處罰決定書的要求及時履行;如果對處罰決定不服的,應當按照處罰決定書載明的途徑和期限,及時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對于處罰決定書,應當當場交付,但無法當場交付時,應當在2日內送達。“當場”是宣布處罰決定的現場,而不僅僅是當場處罰的現場。送達有多種形式,如直接送達、郵寄送達、留置送達、委托送達等。

[對外國人作出限期出境或者驅逐出境處罰的,如何宣告?]

根據《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195條規定,對外國人處以驅逐出境或者限期出境的,由公安部決定。省級以下公安機關承辦的行政案件,需要對外國人處以驅逐出境或者限期出境的,由省級公安機關報公安部決定后,由承辦機關宣布并執行,同時通報同級人民政府外事部門。對外國人處以罰款或者行政拘留需并處驅逐出境、限期出境的,其罰款或者行政拘留由承辦機關決定并執行。第198條規定,公安機關辦理涉外行政案件,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辦理涉外案件的規定,嚴格執行請示報告、內部通報、對外通知等各項制度。第199條規定,對外國人作出行政拘留、拘留審查、監視居住或者其他限制人身自由的決定后,決定或者批準機關應當在四十八小時內將外國人的姓名、性別、入境時間、護照或者其他身份證件號碼,案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及有關情況,違法的主要事實,已采取的措施及其法律依據等情況報告省級公安機關;省級公安機關應當在規定期限內,將有關情況通知該外國人所屬國家的駐華使館、領館,并通報同級人民政府外事部門。當事人要求不通知使館、領館的,可以不通知,但應當由其本人提出書面請求。

關聯參見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29條(P245)

第九十八條 聽證

公安機關作出吊銷許可證以及處二千元以上罰款的治安管理處罰決定前,應當告知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有權要求舉行聽證;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要求聽證的,公安機關應當及時依法舉行聽證。

解讀與應用

[聽證程序]

聽證程序,是行政機關在作出行政處罰決定之前聽取當事人的陳述和申辯,由聽證程序參加人就有關問題相互進行質問、辯論和反駁,從而查明事實的過程。聽證程序賦予了當事人為自己辯護的權利,為當事人充分維護和保障自己的權益,提供了程序上的條件。《行政處罰法》對聽證制度作出了明確的規定,行政機關作出責令停產停業、吊銷許可證或者執照、較大數額罰款等行政處罰決定之前,應當告知當事人有要求舉行聽證的權利;當事人要求聽證的,行政機關應當組織聽證,當事人不承擔行政機關組織聽證的費用。

本條中規定了治安管理處罰決定之前需要告知當事人聽證權利的兩種情況:公安機關作出吊銷許可證以及處2000元以上罰款的治安管理處罰決定。吊銷許可證是指公安機關對違反治安管理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依法實行撤銷其許可證,剝奪其繼續從事某項活動的權利的處罰,其后果是比較嚴重的,被處罰人被撤銷權利后再也不能繼續從事此類生產經營活動。例如,典當業經營者承接典當物品,不查驗有關證明、不履行登記手續的,除了予以罰款外,公安機關還可以吊銷許可證,此后經營者將不能再從事此項經營。所以,為了防止公安機關隨意實施吊銷許可證的處罰,給許可證持有者造成不必要的損失,本法規定了在作出吊銷許可證的處罰決定之前,公安機關有告知義務,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有要求依法舉行聽證的權利。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要求舉行聽證的,公安機關有及時舉行聽證的義務。

[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要求聽證的,應當何時提出?]

本法對此沒有規定,按照《行政處罰法》第42條的有關規定,治安案件的當事人要求聽證的,應當在公安機關告知其享有要求舉行聽證權后的3日內提出。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超過上述法定期限要求聽證的,公安機關則不舉行聽證。

實踐中,應當注意以下問題:①如果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因不可抗力,不能在法定期限內要求聽證的,可以在障礙消除后的3日內提出聽證申請。但是,如果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提出聽證時,公安機關已經作出治安管理處罰決定的,就不再組織聽證了。如果尚未作出治安管理處罰決定的,公安機關可以根據案件具體情況決定是否組織聽證,不是必須舉行聽證。②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向公安機關明確表示不要求聽證或者提出聽證申請后又撤回,但在法定期限內又要求聽證的,無論公安機關是否已作出治安管理處罰決定,公安機關都應當依法舉行聽證,并在舉行聽證后依法作出處理決定。

[共同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中的兩人或者兩人以上都要求聽證的,是否可以合并舉行聽證?]

為節省公安機關有限的執法資源,提高行政執法效率,對共同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中的兩人或者兩人以上都要求聽證,且符合舉行聽證條件的,公安機關可以合并舉行聽證。同時,為了防止共同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聽證時串供,舉行聽證時,主持人應當分別聽取共同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的陳述、申辯和質證,不能讓共同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同庭進行申辯和質證。

關聯參見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97-130條(P255-259)

第九十九條 期限

公安機關辦理治安案件的期限,自受理之日起不得超過三十日;案情重大、復雜的,經上一級公安機關批準,可以延長三十日。

為了查明案情進行鑒定的期間,不計入辦理治安案件的期限。

解讀與應用

[治安案件辦理期限]

公安機關對報案、控告、舉報或者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主動投案,以及其他行政主管部門、司法機關移送的違反治安管理案件,應當及時受理,并進行登記。認為屬于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應當立即進行調查取證,并依照法定程序進行處理;如果認為不屬于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應當告知相關人員并說明理由。治安案件自受理之日起,到公安機關依法作出處理決定,整個辦案期限為30日。

對于案情重大、復雜的治安案件,經上一級公安機關批準,可以延長30日,注意這里是“可以”,而并非所有案情重大、復雜的治安案件都是60日的期限。能夠在30日內辦理完畢的,還是應當盡量在30日內辦理完畢。

在有些治安案件中,為了查明案情,需要對某些專門性的問題進行鑒定。由于鑒定需要占用一定的時間,而無論是30日還是60日都是一個固定的時限,鑒定占用時間將直接影響到公安機關能否在規定的辦案期限內完成案件的辦理。然而查明案情是公安機關依法作出正確合理的處理決定的基本前提,所以為了查明案情進行鑒定的時間,不計入辦理治安案件的期限。

[調解達成協議后不履行的治安案件的辦理期限如何計算?]

按照本法第9條的規定,對于因民間糾紛引起的打架斗毆或者損毀他人財物等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情節較輕的,公安機關可以調解處理。經公安機關調解,當事人達成協議的,不予處罰。經調解未達成協議或者達成協議后不履行的,公安機關應當依法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給予處罰。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從公安機關受理該案之日起計算時間,有的案件可能已經超過30日甚至60日了。所以,調解達成協議后不履行的治安案件的辦案期限,應當從調解未達成協議或者達成協議后不履行之日起開始計算,而不能從治安案件受理之日起計算。公安機關在調解時,應將調解情況記錄在案,以備查。

關聯參見

《公安機關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有關問題的解釋》第12條(P206)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141條(P261)

第一百條 當場處罰

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事實清楚,證據確鑿,處警告或者二百元以

下罰款的,可以當場作出治安管理處罰決定。

解讀與應用

[當場處罰的法定條件]

當場處罰,是指人民警察對于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不再傳喚到公安機關而直接當場作出治安管理處罰決定的一種處罰程序。此制度的意義在于為公安機關及人民警察迅速處理簡單治安案件,高效履行治安管理職責,及時維護社會秩序提供了可行的程序。當場處罰的法定條件是:一是證據條件,即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事實清楚,證據確鑿;二是處罰條件,即處警告或者200元以下罰款。只有當這兩個條件同時具備時,才“可以”而非“必須”當場處罰。注意在此種情況下作出的處罰決定書只須由人民警察簽名或蓋章,不需按本法第96條的規定由公安機關加蓋印章。

[哪些情形可以當場收繳罰款?]

根據《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166條規定:“公安機關作出罰款決定,被處罰人應當自收到行政處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到指定的銀行繳納罰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安機關及其辦案人民警察可以當場收繳罰款,法律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一)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處五十元以下罰款和對違反交通管理的行人、乘車人和非機動車駕駛人處罰款,被處罰人沒有異議的;(二)對違反治安管理、交通管理以外的違法行為人當場處二十元以下罰款的;(三)在邊遠、水上、交通不便地區以及旅客列車上,被處罰人向指定銀行繳納罰款確有困難,經被處罰人提出的;(四)被處罰人在當地沒有固定住所,不當場收繳事后難以執行的。

對有前款第一項和第三項情形之一的,辦案人民警察應當要求被處罰人簽名確認。”

[違反治安管理行為對當場處罰決定是否可以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法律規定當場處罰程序的目的只是為了簡化行政處罰程序,提高行政執法效率,并不是要排除當事人的法律救濟權,為了切實保障被處罰人的合法權益,根據《行政處罰法》第35條“當事人對當場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的規定,因此,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對當場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照本法第102條的規定向本級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級公安機關申請行政復議,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關聯參見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30條(P245)

第一百零一條 當場處罰決定程序

當場作出治安管理處罰決定的,人民警察應當向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出示工作證件,并填寫處罰決定書。處罰決定書應當當場交付被處罰人;有被侵害人的,并將決定書副本抄送被侵害人。

前款規定的處罰決定書,應當載明被處罰人的姓名、違法行為、處罰依據、罰款數額、時間、地點以及公安機關名稱,并由經辦的人民警察簽名或者蓋章。

當場作出治安管理處罰決定的,經辦的人民警察應當在二十四小時內報所屬公安機關備案。

解讀與應用

當場處罰作為處罰程序中的一種簡易程序,具有簡便、迅速的特點,但其仍然是代表國家實施的一種執法行為,所以并不意味著只要當場處罰就可以想怎么處罰就怎么處罰,可以不受任何限制、不守任何規定。恰恰相反,作為一種處罰程序,當場處罰具有相應的程序要求,實施當場處罰,必須嚴格遵守當場處罰程序的規定。因此,依據本條規定,人民警察在作出當場處罰決定時應當出示工作證、告知被處罰人依法享有的權利、制作并交付處罰通知書、向所在機關備案。

[人民警察當場作出治安管理處罰決定應當注意哪些問題?]

(1)要注意依法收集證人證言、物證等各種證據,不能因為當事人對違法事實沒有異議而忽視了證據的收集。否則,一旦當事人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當場處罰決定將可能因證據不足而被撤銷。

(2)在當場作出治安管理處罰決定前,要嚴格執行本法第94條的規定,不僅要執行告知程序,而且要充分聽取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的陳述和申辯。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提出的事實、理由和證據,應當進行復核。對行為人提出的事實、理由或者證據成立的,應當采納。不能為節約時間而不聽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的陳述和申辯,更不能因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陳述、申辯而加重處罰。

(3)當事人對人民警察認定的違反治安管理的事實和證據有異議的,人民警察應當以事實為根據,對當事人的異議給予全面的回答,當事人仍有重大異議的,則不宜適用當場處罰程序,可以適用一般程序。

(4)要堅持教育與處罰相結合的原則,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區別情況,區別對待。對具有法定減輕或者不予處罰情形的,應當依照本法第19條的規定減輕或者不予處罰。

關聯參見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30、31條(P245、246)

第一百零二條 不服處罰提起的復議或訴訟

被處罰人對治安管理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解讀與應用

[不服治安管理處罰決定的救濟途徑]

行政處罰并不是終局性的,這已經成為了法治國家的一個基本原則。被處罰人對公安機關經過調查所作的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通過兩種途徑——行政復議或行政訴訟來主張權利。對行政復議不服的,還可以提起行政訴訟。

行政復議,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向行政機關提出申請,要求行政機關重新考慮其決定。它是運用行政機關系統內部的層級監督關系,由上級行政機關糾正下級行政機關的違法或不當行為,以保護相對人合法權益的程序,是行政系統內部對行政權的監督形式,是一種行政救濟。

行政訴訟,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請求法院審查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的一種訴訟行為。行政訴訟中,由獨立于行政機關之外的司法機關來審查行政行為的合法與否。如果說行政復議是行政機關內部的一種監督制度,那么,行政訴訟則是對行政行為的一種外部監督制度。

關于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都有各自的一套制度體系。法律對此作出了詳盡的規定,具體詳細的制度規范請參見《行政復議法》和《行政訴訟法》。

本法修改了原《治安管理處罰條例》中規定的行政復議是行政訴訟的前置程序的規定,明確規定了被處罰人對治安管理處罰決定提起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的選擇權。

[被處罰人對治安管理處罰決定不服的,必須要先申請行政復議,然后才可以提起訴訟嗎?]

本法修改了原《治安管理處罰條例》中規定的行政復議是行政訴訟的前置程序的規定,明確規定了被處罰人對治安管理處罰決定提起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的選擇權。具體適用何種程序,可以依據《行政復議法》、《行政訴訟法》以及其他法律的規定,《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

[治安行政訴訟案件中由誰出庭參加應訴?]

被處罰人對治安管理處罰決定不服的,既可以申請行政復議,也可以直接提起行政訴訟。對未經行政復議和經行政復議決定維持原處罰決定的行政訴訟案件,由作出處罰決定的公安機關負責人和原辦案部門的承辦民警出庭應訴;對經行政復議決定撤銷、變更原處罰決定或者責令被申請人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訴訟案件,由行政復議機關負責人和行政復議機構的承辦民警出庭應訴。

[被侵害人是否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和提起行政訴訟?]

原《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39條規定,被處罰人或者被侵害人不服治安管理處罰決定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本法未保留上述規定,因而也就未賦予被侵害人申請行政復議和提起行政訴訟的權利。但是,這一規定并未剝奪被侵害人獲得法律救助的權利,被侵害人可以通過下列途徑依法獲得法律救助:①《行政復議法》第10條、《行政訴訟法》第27條規定,同申請行政復議、提起行政訴訟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作為第三人參加行政復議、行政訴訟。根據上述規定,如果被處罰人不服治安管理處罰而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的,被侵害人可以作為第三人參加行政復議、行政訴訟。②被侵害人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給其造成的人身傷害、財產損失等,可以按照《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③被侵害人如果認為公安機關在查處治安案件時,有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等行為的,可以向上一級公安機關反映,也可以向人民檢察院控告,并可依照《信訪條例》的規定向有關部門反映情況。

[行政復議、行政訴訟期間,治安管理處罰決定是否可以停止或者暫緩執行?]

根據《行政復議法》第21條、《行政訴訟法》第44條的規定,行政復議、行政訴訟期間治安管理處罰決定不停止執行。但是,具有下列情形的,治安管理處罰決定在行政復議期間可以停止執行:①作出治安管理處罰決定的公安機關認為需要停止執行的;②行政復議機關認為需要停止執行的;③申請行政復議的人申請停止執行,行政復議機關認為其要求合理,決定停止執行的。在行政訴訟期間,治安管理處罰決定在下列情況下可以停止執行:①被告認為需要停止執行的;②原告申請停止執行,人民法院認為該治安管理處罰決定的執行會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并且停止執行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裁定停止執行的。

另外,按照本法第107條的規定,在行政復議、行政訴訟期間,被行政拘留人依法提供了擔保人或者交納了保證金,經公安機關審查,符合擔保條件的,行政拘留決定可以暫緩執行。

關聯參見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復議案件程序規定》(P457)

主站蜘蛛池模板: 惠水县| 泽州县| 宜都市| 鄄城县| 宁明县| 乌鲁木齐市| 峨边| 新乡市| 维西| 桃园县| 含山县| 通城县| 湖南省| 沾益县| 凤冈县| 全州县| 大化| 泽州县| 隆德县| 灵台县| 德昌县| 翁源县| 桃江县| 沈阳市| 德江县| 准格尔旗| 赞皇县| 繁峙县| 西乡县| 西平县| 岱山县| 财经| 潍坊市| 山东| 洱源县| 余姚市| 岗巴县| 舟山市| 郴州市| 郁南县| 盈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