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學與情商、氣場、影響力(暢銷4版)
- 穆臣剛
- 1441字
- 2019-01-10 17:01:09
高智商不等于成功者
《阿甘正傳》里的男主角阿甘,是一個從小就有點行動不便的男孩,小的時候沒有學校愿意接收他,因為他的智商測試分數只有70分。但是他憑借執著、勇敢的個性,最終成了美國人民心目中的英雄。故事也許是虛構的,但是卻向大家展現了這樣一個道理:智商的超群和成功不能畫等號。
一個擁有高智商的人不一定就會取得高成就,擁有這項能力固然令人高興,但是,讓你的人生走向高峰的決定性因素是情商。如果一個智商高的人不能適應社會,不懂得人際關系,那么依然會是一個在生活金字塔底苦苦煎熬的人。
安東尼三歲能背詩,五歲開始被要求認字,并自學小學一二年級的語文和數學課程。七歲時兩天就能看完一部小說,接受智商測驗后,發現安東尼智商為150。這在常人眼里,就是所謂的神童。
上學后,安東尼的成績一直很出色,但是不太遵守紀律,與同學也合不來。高中期間,他因為和同學打架被學校開除,后來,無論父母怎么勸說,他都不愿意上學,最后去汽車修理廠當了一名修理工。安東尼的故事告訴人們,高智商的神童不代表未來就會成為精英。
科學家曾經有一個誤區,就是認為一個人的聰明程度是由智商決定的。為此,他們發明了各種關于智商的測驗。最早的智商測試開始于1904年,當時法國組織了一個專門的委員會,委托專家研究公立學校低能兒童的管理問題。委員會成員比納與另外一位醫學家西蒙合作研究,制做出一套測量兒童智力高低的問卷,這成為世界上最早的智力測驗科學量表。
之后,為成人編制的測驗表也出現了,并在西方逐漸普遍應用,掀起了一場智商測試的熱潮。各種測驗表相繼問世,智力測驗迅速滲透到各行各業中。最終,智力測驗的分數開始決定一個人是否屬于弱智或者天才,決定著人們能不能進入名牌大學或者當軍官等。
智商測驗出現了百余年,那么智商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人的未來?這個問題開始引起了心理學家的廣泛關注。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霍華·嘉納對“智商決定命運”提出嚴厲批評的同時,開始研究智商以外的能力。他著重提出人際智力和自知智力,為情感智商的形成作了有力的鋪墊。
逐漸被神化了的智商測試開始走下神壇,《鐘形曲線》一書的作者曾說:假設一個人參加智商測驗,數學只得50分,也許說明他不適合去當一名數學家,但是如果他的夢想是自己創業,當參議員或者賺錢,那么并非沒有可能,影響人一生成敗的因素實在太多。
高智商并不等于成功,平凡的智商也許讓你在社會上同樣“如魚得水”。達爾文曾經在自己的日記中寫過這樣一段話:“教師、家長都認為我是一個平庸無奇的小孩,智力比一般人要低下。”但是達爾文最終成了偉大的科學家。
美國報紙上曾經有一則報道轟動一時:一位從斯坦福大學獲得了博士學位的年輕人跳河自殺。按理說,名校博士應該會擁有不錯的人生,但是這樣高智商的人才卻在社會生活中被淘汰了。這位博士畢業后在一家不知名的企業工作,三年多時間老板和同事對他幾乎沒有多少印象。只知道這個人很孤僻冷漠,從不與人主動溝通。然而在校期間他卻是老師們眼中能力出眾的高才生。
導致這種悲劇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這位高智商人才并沒有與之匹配的高情商。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一個人處理個人情感和他人情感的能力。情商可以決定一個人運用智商的能力,只有智商和情商“聯袂登臺”,才能淋漓盡致地發揮作用。
成功點睛
社會上成功和卓越的人,一般來講都不是那種滿腹經綸卻不諳世事的人。事實上,只有那些能夠合理調動自己情緒的高情商者,才能放大人生的成功。高智商不一定成功,低智商不一定就會失敗,決定一個人成敗的根本因素在于他掌控自身和他人情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