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選擇與判斷
成語“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出自《論語·泰伯》篇的后半部分,原文是這樣的: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這段話意思是說,一個人要有堅定的信念并努力學習,誓死堅守并完善治國與為人的大道。不進入政局不穩的國家,不居住在動亂的國家。天下有道就出來從政,天下無道就隱居不出。國家有道而自己貧賤,是恥辱。國家無道而自己富貴,也是恥辱。
這段話中,所謂的“篤信好學,守死善道”是講一個人的體,也就是他的本體。“危邦不入”于一般人來說就是中庸,這是只能解決一般問題的中庸,中庸者中用。“危邦不入,亂邦不居”,“邦有道”,施展才華,施惠于民。“邦無道”,依附權貴,同流合污,巧取豪奪,故是恥辱。
這段話的意思有幾個層次:做人要“篤信好學”,學習是孔子一直提倡的,好學是他的一個核心的價值,核心的追求。那么,“守死善道”就是一定要走正道,一方面要好學,一方面要堅定信念,一方面要走正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那么到哪里去?到那些國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的地方,這是選擇人生道路的首要原則。
在孔子那個時代,社會現實是非常混亂的。那么到一些混亂的國家,無道的國家,這種選擇對一個人的“中庸”,對一個人的人生是有風險的。有才華的人,有時候需要顯,有時需要隱。無道的時候施展你的才華,你是在幫助這個無道的人,也就是助紂為虐。你把才華貢獻出來,比如說輔佐的是一個霸道的統治者,他非常好戰,你貢獻的才華越多,導致死亡的人就會越多。這是孔子所不贊同的。
這段話也道出了孔子的人才觀和財富觀。在一個政治非常不清明的國家,社會很黑暗,貪腐很嚴重,你富裕了,那就是恥辱;在一個政治清明的國家,整個社會蒸蒸日上,人們都非常努力地工作,這種情況下你卻非常貧窮,那就說明你沒有努力,不思進取,也是一種恥辱。一個人怎樣人盡其才,怎樣對待財富,在不同的社會階段,不同的環境下確有不同。財富的獲取有它的正當性。這段話從才華和財富兩個角度來講了該如何“守死善道”:財富和才華要在正確的道路上獲取和施展,這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