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川引發的感慨
《論語·子罕》篇當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有時候“逝者如斯夫”作一個成語,有時候“不舍晝夜”也作一個成語,原文就是: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孔子站在河邊發出感嘆,逝去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地流去。
孔子在河岸上,想必是仰觀俯察,再看河川里的流水,因而興起感嘆。他所說的“逝者”沒有特定的所指,自可包羅萬象。且就天地人事而言,孔子仰觀天文,想到日月運行,晝夜更始,便是往一日即去一日;俯察地理,想到花開花落,四時變遷,便是往一年即去一年。天地如此,生在天地間的人亦不例外。人自出生以后,由少而壯,由壯而老,每過一日,即去一日,每過一歲,即去一歲。個人如此,群體亦不例外。中國歷史到了五帝時代,不再有三皇,到了夏商周,不再有五帝。孔子生在春秋亂世,想見西周盛況,但終不得見,只能夢見周公而已。
這里是指孔子對時光、對世事、對人生的一種慨嘆。日夜不停地流逝,逝去的是什么?有人說是一種平常的感慨,當然有這層意思。即便是這樣,隨著時光流逝的,不也有一些美好的事物?譬如說壯志雄心、青春韶光,朋友、親人,友情、親情,等等。所以說,人生無非是一個時間的階段,人初生之日無非是人生的開始。
這里面表現出孔子的詩人氣質、詩人情懷,詩人悲天憫人的敏感,以及一種生命意識的覺醒。他認識到生命是短暫的,終將結束,這樣就喚醒了另一種意識:怎樣奮發努力,建功立業,以防止“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另一個是哲人的孔子,他通過不懈的努力使自己成為人倫的典范、學問的泰斗。但是他現實中建立的政治功業,與他的理想相比相差甚遠;他的理想遠遠沒有實現,而且實現的希望越來越渺茫。他也因此而有這樣一種感慨、感嘆。這是政治家的孔子。
所以說孔子是一個詩人,也是一個帶有理想主義色彩、懷有政治抱負的人,因此我們今天說孔子是思想家、政治家。他經常感嘆時光的流逝,人生的短暫,也代表著對生命意識的一種覺醒,珍惜時光的一種勉勵。人們經常說“子在川上曰”這句話有特別好的意境和場景:孔子站在河邊,觀看著不停流逝的河水,發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慨嘆。這是天地之間一個圣人的慨嘆。
短短一段話,既有人生、有思想,也有哲理,描繪了一個非常生動、非常感人的畫面:一位暮年老人,站在河邊……這段特別富有詩意、特別悲壯、特別感人的話語為我們描繪了一位先賢珍惜時光、胸懷大志、改變社會、關懷人生的一種意境、一種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