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語現場
- 王大千
- 1015字
- 2019-01-03 17:23:33
啟發要掌握火候
成語“舉一反三”出自《論語·述而》篇: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努力想懂而懂不了,我不去開導;不到他努力想說而說不出,我不去啟發;告訴他一個角落是如此,他不能隨之聯想到另外三個角落也是如此,我就不再多說了。”“憤”是指想懂而懂不了,心中難免憤憤。“悱”是想說而說不出,臉都漲紅了。學生這時特別需要老師的指點。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有一個著名的“催生婆”理論:老師不是把知識由外而內向學生灌輸,而只是啟發學生,讓他們把自己內心中已有的知識表達出來。知識早就蘊含在學生的心里,老師的職責就是幫他們煥發出來。這正如孩子是產婦肚子里的,而不是催生婆的。催生婆的職責就是幫產婦把肚子里的孩子安全生出來。
柏拉圖(Plato,前427—前347),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他和老師蘇格拉底、學生亞里士多德并稱為“希臘三賢”。其創造或發展的概念還有:柏拉圖思想、柏拉圖主義、柏拉圖式愛情等等。主要作品《對話錄》《理想國》。
孔子在這里的說法和柏拉圖的觀點有相似之處。“不憤不啟”,就是說,一個人首先得有學習的愿望,你想學而不能領會、不得要領的時候就很著急,在這個時候,我再去啟發、開導你,因為這個時候已經有了學習的動力。“不悱不發”也是這樣:學生急于表達,臉憋得通紅,就是說不出來。學習中我們經常會見到這種情景。孔子認為這個時候也可以給他一些指點幫助。
從這段話中,我們發現孔子的教學:第一,有場景,現場感強,畫面感強;第二,有動態,教與學是一個鮮活的、生動的進行時。所以說到教學生,孔子告訴我們一些教育方法:什么叫誨人不倦,什么時候教、怎么教。孔子每講一個道理的時候,總是注重深入淺出,往往設定一個情景,出現很多人物,然后通過這個情景讓大家去習得領悟。比如,每個房子有四個角落,講了其中一個,其他三個角落學生要學會自己推算出來,這就是領悟、習得;不是把房子的每一個角落都講給學生,面面俱到。孔子實際上對學生提出了一個要求:要有舉一反三的能力。如果學生老是不開竅,沒有學習的動力,也沒有上進的愿望,沒有內在的需求,這時候啟發也是不起作用的。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再好的老師也要通過學生自己的努力才能掌握要學的知識,才能做到真正的舉一反三。
孔子作為教育家,他給我們提供了很多教育思想,同時告訴了我們很多教育方法、教育路徑。他不是一位空洞的理論說教者,而是一位從生活入手,給人以啟示、啟發與啟迪的實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