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學生與好老師
成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出自《論語·述而》篇,原文是這樣的: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說,默默記住所見所聞所學的知識,勤奮學習而永不滿足,教導別人而不知倦怠,這幾個方面對我算什么困難呢?
“識”在這里讀zhì,“識之”意思是記住了。這里的“厭”,實際上就是滿足、厭煩;一般理解,人們認為這是孔子的謙虛之詞,所以往往譯為“這幾條我做到了哪些呢?”但是此處的“何有”理解成“不難”為宜,孔子明確地說自己做到了誨人不倦,所以還是把它翻譯為“對我有什么困難?”較妥。
事實上,孔子對待自己的道德修養、人生境界以及學習所得方面確實是謙虛的,對學習刻苦程度以及為師敬業的看法上一直是比較客觀的。也就是說,他并沒有去刻意地自謙。“默而識之”是對于知識的默記,就是說記牢了,默默地記住了。學習往往就是在這種不言不語地默記中,堅持不懈,不知不覺中就會有不小的收獲。“默而識之”的不僅包括書本的知識,而且包括在日常生活中隨機碰到的知識。這里講的是學習方法:一個人在學習中不是喋喋不休,心浮氣躁,而是平心靜氣,默默識記。
“學而不厭”就是不懈地學習,這是說學習的態度。“誨人不倦”就是教導學生而不知疲倦,是講的為師之道。孔子既是一個學習者,也是一個教育者。他的身上體現著兩個方面的和諧統一:一個是學,一個是教。“學而不厭”就是一個人不斷地學習;多學了以后做一個教育者,不斷地、不知疲倦地傳授知識、傳播真理,如孔子那樣是一個學習者,也是一個傳播者。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兩個詞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也應該成為我們生活、學習的座右銘。有些學生學習的時候,往往一學就厭煩,感到沒有動力;有些老師教的時候也是這樣,教學生的時候,往往只是重復簡單的知識,沒有創新,沒有創造。孔子的這段話其實是對老師說的,是對學生說的,也是對每一個人說的,因為人們需要活到老學到老。我們需要和厭倦懈怠做斗爭。有些學生學習半途而廢,是因為自己的放棄;有些老師不是誨人不倦,而是誤人子弟,這些現象確實應該引起我們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