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語現場
- 王大千
- 1055字
- 2019-01-03 17:23:31
無可無不可的人生哲學
“無可無不可”“求全責備”這兩句話出自《論語·微子》篇。這一篇充滿一種非常沉悶、無奈而又非常堅定、悲壯的氣氛。那么,在《微子》篇最后的這幾個章節,我們看到了對整個社會“禮崩樂壞”的一種描述,又有對周朝禮樂文化的懷念與向往,以及對有些人的評價。原文是:
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敝^:“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于是,無可無不可?!?/p>
“逸民”指隱退、不仕的閑散之人,這是孔子對伯夷、叔齊等人的一些評價。伯夷等七位都是古代一些有影響的道德高尚的人。那么,孔子怎么來評價他們呢?他把他們進行了類比??鬃诱f,“不降低自己的意志,不屈辱自己的身份,這是伯夷叔齊吧”;說柳下惠、少連是“被迫降低自己的意志,屈辱自己的身份,但說話合乎倫理,行為合乎人心”;說虞仲、夷逸“過著隱居的生活,說話很隨意,能潔身自愛,離開官位合乎權宜”??鬃訉@幾位做了不同的評價。“我卻同這些人不同,可以這樣做,也可以那樣做?!弊詈罂鬃幼晕以u價,和他們不一樣,“無可無不可”。因為世事常有變,大丈夫應該能屈能伸。
孔子曾評價自己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他認為自己能隨心所欲地行事,而又從不超出規矩??鬃诱f,“無可無不可”,沒有什么可以的,也沒有什么不可以的。但這種“無可無不可”之中,實際上體現他的追求:其一,不是真正的無所謂,想隱居山林,說話很放肆;其二,他也不愿意降低自己的身份,不愿意降低自己的志向。通過對伯夷、叔齊等人的評價,我們也可以看出孔子的理想,以及他作為思想家對政治抱有希望的儒家的一種精神狀態。
接下來一段話:“大師摯適齊,亞飯干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漢,少師陽、擊磬襄入于海?!碑敃r的樂隊解散了,首席樂師摯到齊國去了,次席樂師干到楚國去了,排第三的繚到蔡國去了,排第四的缺到秦國去了,打鼓的方叔到了黃河之濱,敲小鼓的武到了漢水邊,少師陽和擊磬的襄到了海邊??鬃舆@里說到一個常見的樂隊解散的情景,也能看出他對魯國過去的那種禮樂盛世的懷念,同時看出一個老者在周游列國,尤其是他面對社會禮崩樂壞的局面時的無奈感慨。
大師摯:“大”同“太”。太師是魯國樂官之長,摯是人名。
亞飯、三飯、四飯:都是樂官名。干、繚、缺是人名。
鼓方叔:擊鼓的樂師名方叔。
鼗(táo):小鼓。
少師:樂官名,副樂師。
擊磬襄:擊磬的樂師,名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