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語現(xiàn)場
- 王大千
- 1607字
- 2019-01-03 17:23:31
圣人無常師
《論語·子張》篇中的一些成語,是對孔子身后的評價引出的。比如,“文武之道”“圣人無常師”“萬仞宮墻”等等??鬃尤ナ酪院螅敃r有的人說弟子們比孔子強多了,有的人在孔子的弟子們面前批評孔子。那么,孔子的弟子們是怎樣維護老師,體現(xiàn)各自一以貫之的思想的呢?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貢認為,君子的過錯好比日食月食那樣:犯了過錯,人們都看得見;改正過錯,人們都能敬仰。就是說,君子不是不犯錯誤,但他是光明磊落的,犯了錯誤也不加掩飾。他的錯誤人皆見之,君子改正從不扭扭捏捏,所以“人皆仰之”。人們看日食月食,也并沒有因為太陽和月亮有過缺陷便進行批評。君子能夠勇于改過,如此行為是君子為人敬仰的原因。人們敬仰君子就是敬仰君子的光明磊落,堂堂正正。
我們經(jīng)常說的“圣人無常師”也出自這里:
衛(wèi)公孫朝問于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于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衛(wèi)國的公孫朝問子貢說:“仲尼的學問是從哪里學來的?”子貢說:“周文王、周武王的治道并沒有失傳,還留在人們中間。賢能的人可以了解它的根本,不賢能的人只了解它的末節(jié)。沒有什么地方無文王、武王之道,我們老師何處不能學,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師傳授呢?”
這段話講出了一個道理:處處可以學習。你的水平高,認識的可能是大的方面;你的能力有限,認識的可能是小的方面。無論大小,其中都有“文、武之道”。這就是說,儒家文化的源頭是周朝的禮樂文化??鬃訉χ艹亩Y樂文化一直念念不忘,以至于他的弟子們也在講“文、武之道”,在講“仁”,認為處處皆學問。
還有幾段話可以看出子貢對孔子的評價:
叔孫武叔語大夫于朝,曰:“子貢賢于仲尼?!弊臃安愿孀迂?。子貢曰:“譬之宮墻,賜之墻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墻數(shù)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叔孫武叔在朝廷上對大夫們說:“子貢比仲尼更賢。”子服景伯把這一番話告訴了子貢。子貢說:“拿圍墻來做比喻,我家的圍墻只有齊肩高,能看見我家中的美好。老師家的圍墻卻有數(shù)仞高,如果找不到門進去,你就看不見里面宗廟的富麗堂皇和房屋的絢麗多彩。能夠找到門進去的人并不多。叔孫武叔那么講,不也是很自然嗎?”
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于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
叔孫武叔誹謗仲尼。子貢說:“這樣做是沒有用的!仲尼是毀謗不了的。別人的賢德好比丘陵,還可超越過去,仲尼的賢德好比太陽和月亮,是無法超越的。雖然有人要自絕,對日月又有什么損害呢?毀謗仲尼只是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笨梢?,弟子對孔子的尊崇是多么堅定。
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于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陳子禽對子貢說:“你是謙恭了,仲尼怎么能比你更賢良呢?”子貢說:“君子的一句話就可以表現(xiàn)他的睿智,一句話也可以表現(xiàn)他的不智,所以說話不可以不慎重。夫子的高不可及,正像天是不能夠順著梯子爬上去一樣。夫子如果得國而為諸侯或得到采邑而為卿大夫,那就會像人們說的那樣,教百姓立于禮,百姓就會立于禮;要引導百姓,百姓就會跟著走;安撫百姓,百姓就會歸順;動員百姓,百姓就會齊心協(xié)力。夫子活著是十分榮耀的,夫子去世了是極其可惜的。我怎么能趕得上他呢?”
這里可以看出子貢對孔子評價之高。子貢學識高遠,很多人拍他的馬屁,說他比老師強多了。從子貢精彩的回答中,我們可以看出孔子的高潔以及圣賢氣息,同時看出子貢作為孔子的弟子,對老師的學說堅定的信仰和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