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無類”難能可貴
《論語·衛靈公》篇中講了孔子一個很重要的教育理念,叫作“有教無類”。這句話很簡單:
子曰:“有教無類。”
孔子認為,教育不應該分人群種類,任何人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都應該享有受教育的權利。
孔子提倡的是全民教育,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受到好的教育。他的弟子中有富有的,比如冉有、子貢;有貧窮的,比如顏回;有地位高的,有地位低的,各種人都有。有教無類也可以理解為通過教育人人平等了。這里主要是講受教育的權利人人平等。這是一個非常偉大的理念,也是對中華民族產生深遠影響的教育觀念。
孔子除了講有教無類,又講先“富之”,再“教之”(《論語·子路》)。孔子認為當人口多起來時,就要讓他們富裕起來;已經富裕起來了,就要教育他們。
與之相關,孔子還講道,“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論語·衛靈公》。為君主辦事,應該先要做好自己分內的事,再去想自己的吃穿住行問題。孔子實際上是在講責任先于權利,你的待遇和利益,要在你付出努力之后才能獲取。這也點出了教育和事業的一種關系:接受教育以后是不是就一定能得到利益呢?那也未必。教育只是為人生的發展打下一個基礎。我們上了大學,拿到了學歷,但不代表一定能夠得到好的待遇,還需要有所奉獻,有所貢獻,需要盡到該盡的責任。
《論語》中有些語句總是有一種現場感。比如,《衛靈公》篇中有段話,便講到孔子對待一位盲人樂師的感人場景:
師冕見,及階,子曰:“階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師冕出。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
樂師冕來見孔子,走到臺階前,孔子說:“這里是臺階。”走到座席旁,孔子說:“這里是座席。”等大家都坐下來,孔子告訴他:“某人在這里,某人在這里。”師冕出去了。子張就問孔子:“這就是與樂師談話的方式嗎?”孔子說:“是的,這本來就是幫助樂師的方式。”這里也可以看出孔子有教無類的思想。從待人接物的細節中,我們能看出孔子教育的良苦用心和寬厚仁愛的精神。
《衛靈公》篇中還有一些話,比如,“辭達而已矣”,孔子反復地闡述,說話不要巧言令色,能夠說清楚就行,言辭不一定多么的華麗;“道不同,不相為謀”,就是不同主張、不同理念的人不要在一起做事,不同的人走不同的路。這里面也提出了一種教育的理念,教育的思想:不是所有的人一經教育就是同道,不同的道也是不同的選擇。
這里從有教無類引出了教育與成就的關系:即使受到教育,不一定有好的待遇,受教育和利益、待遇的關系要正確地看待、處理;教育與道的關系:不是同道很難在一起做事;還有,通過孔子和師冕的會面,我們可以體會到孔子的人文關懷,體會到生活細節中孔子的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