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小說發展體系變化格局的初顯
小說發展體系由創作、傳播、理論、官方文化政策與讀者五個要素組成,它們相互制約平衡,小說發展則由其形成的合力所推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各要素所起作用的大小各不相同,而在一定的條件下,某要素甚至可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傳播環節的變化引起整個體系的動蕩就是較為典型的例證。
在近代以前,小說發展體系的大變動發生于明代嘉靖、萬歷時,起因則是當時印刷業的迅猛發展。我國最早的長篇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在明初即已問世,可是在大約一個半的世紀里,只有很少人才有緣得見。這是因為它們當時只是在靠手抄本流傳。試想,一部《三國演義》有七十余萬字,抄寫是件十分麻煩的事,稍不小心就難免錯訛,而且即使有了十本、二十本乃至百本手抄本,它的流傳范圍又能有多大?口傳更是極為艱難的事,若非經過如說書先生那般長期正規的訓練,何人又能生動而完整地轉述故事內容?在文學史上,詩詞賦曲之類,靠口誦筆錄便可廣泛流傳,歷史上“洛陽紙貴”、“旗亭畫壁”、“凡有井水處,必能歌柳詞”等故事,都已形象地說明了這一點,而小說在傳播方面異于其他文學體裁的重要特點,就是須刊刻成書方能廣泛流傳。《三國演義》與《水滸傳》都是直到印刷業已大發展的嘉靖朝才有刊本行世,隨后則是萬歷朝通俗小說創作的興盛,而在此之前,通俗小說創作自明初以來已停滯了近二百年。萬歷朝能出現繁盛,一是因為有了《三國演義》與《水滸傳》為樣本,后來的作者明白了創作的方向與方法;二是當時印刷業的發展,足以支撐通俗小說的繁榮,而《三國演義》與《水滸傳》刊行后廣受歡迎,也保證了發現新財源的書坊主刊刻通俗小說的積極性。明代文言小說的演進也有著類似的情況。唐宋傳奇曾達到了很高的水準,可是從明初到明中葉,由于它們一直未被刊刻流傳,人們都無緣得見,該時期文言小說的藝術水準就顯得較明顯的幼稚與粗糙,直到嘉靖朝《世說新語》、《太平廣記》等作在明代首次刊行后,文言小說的創作才開始呈現出向唐宋傳奇傳統的回歸。通常小說史的關注,是對作品序列及其流變的考察,它可用“創作——創作”的公式作概括,但實際上小說的變遷,卻是依據“創作——傳播——創作”的公式,傳播環節一旦斷裂,定將嚴重影響后來創作的規模、風格與水準,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它是小說生存與發展的先決條件。
若細究明代小說這一時期的變化,可以發現先是傳播環節的突進,打破了它與其他要素的平衡,經歷動蕩與磨合后,小說發展體系重新進入新的穩定狀態,這一狀態一直持續到近代的同治朝。如第一章所述,在進入近代后的一些年里,五個要素都在發生變化,而同治末年,又是傳播環節率先打破了系統的原有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