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組建南京臨時政府
書名: 民國演義(現代白話版)(全集)作者名: 蔡東藩 許廑父本章字數: 3989字更新時間: 2018-11-27 11:32:24
南京總司令徐紹楨,受各省代表的委托,朗讀了孫中山的就職書:
維漢曾孫失政,東胡內侵,淫虐猾夏,帝制自為者垂三百年,我皇漢慈孫,呻吟深熱,慕法蘭西、美利堅人平等之制,用是群視眾策,仰視俯畫,思所以傾覆虐政,恢復人權,乃斷頭揕胸,群起號召,流血建義,續法、美人共和之戰史。今三分天下,克復有二,用是建立民國,期成政府,揀選民主,推置總統。僉意能尊重共和,宣達民意,惟公賢;廓清專制,鞏衛自由,惟公賢;光復禹域,袁克定河朔,舉漢、滿、蒙、回、藏群倫,共覆于平等之政,亦惟公賢。用是投匭度情,征壓紐之信,眾意所屬,群謀僉同。既協眾符,歡欣擁戴。
要知我國民久困鈐制,疾首蹙頞,望民主若歲,今當公軒車蒞任,蒼白扶杖,子女加額,焚香擁彗,感激涕零者何也?忭舞自由,敦重民權也,用是不吝付四百兆國民之太阿,寄二億里山河之大命,國民之委托于公者,亦已重哉。繼自今惟公翼翼,毋違憲法,毋拂輿意,毋任威福,毋崇專斷,毋昵非德,毋任非才,凡我共和國民,有不矢忠矢信,至誠愛戴,軒轅、金天,列祖列宗,七十二代之君,實聞斯言。代表等受國民委托之重,敢不盡意,謹致大總統璽綬,俾公發號施令,崇為符信,欽念哉!
徐紹楨讀畢,孫總統大聲答應道:“一定竭盡全力,不辜負百姓!”頓時又是一片歡呼,大家都大聲呼喊著:“中華民國萬歲!中華民國共和萬歲!中華民國四萬萬同胞萬歲!”軍樂奏了一遍又一遍后,大家才各自回家。三天后,黎元洪當選為副總統。
政府暫時模仿美國組建內閣,不設總理,把各省代表分作九個部,每部一個部長,一個次長,由孫總統提名人選,然后代表團進行投票表決,票數過半就通過,再由總統任命。這是中華民國第一次組織內閣,黃興擔任陸軍總長,蔣作賓為次長,黃鐘瑛擔任海軍總長,湯薌銘為次長……其他各部也都依次確定了人選。政府的行政機關已經組成,接著各代表開始組織立法機關——參議院,每省選出三人共同組成中華民國立法機關。
這些都安排好之后,國家首先處理外交方面的事務。孫總統承諾清政府之前欠的所有外債都由中華民國歸還,以前與外國簽訂的條約依然有效,并承諾保護各國僑民和宗教信仰自由。接著就是對內的整頓,政府下令剪掉辮子,廢除跪拜禮,撤銷階級制度,以后再也沒有“大人”“老爺”等稱呼了。說到刑法,雖然司法部已經設立,但軍務還沒完全解決,所以暫時沿用軍律,陸軍總長頒布了臨時軍律十二條:
凡任意擄掠、(被禁止)婦女、焚殺平民,及未奉長官命令,擅封民房財產、硬奪良民財物等五條,最為大罪,犯即槍斃。勒索強買,與私斗傷人,這二條論情抵罪。還有五條,是私入良民家宅、行竊賭博、縱酒行兇,及各種滋擾情形,均酌量罰辦。
其他部長也各司其職頒布了相關政策,并逐漸施行。教育這一項最應該改良,所有的學堂都改名為學校,教科書和教員按情況安排,允許男女同校。這便是民國的一些重要政治措施。
滿清政府依然在北京。直隸、河南兩個地方還沒有獨立,以前的山東巡撫孫寶琦一會兒依附民軍,一會兒服從清廷,兩面三刀。東北三省也是墻頭草搖擺不定,新疆、內蒙古、青海、西藏消息十分閉塞,早就改革的山西和陜西被清軍襲擊,他們多次向民國請求支援,孫中山不得不和九部的成員商議統一的辦法。
當時,清軍代表唐紹儀和民軍代表伍廷芳已經商議了好幾次,伍代表提出了四個條件:一是廢除滿清政府;二是建立共和政府;三是優給清帝歲俸;四是滿人除在新政府效力外,凡年老窮苦的人,均優給贍養。這幾個條件跟唐代表的意見不符。唐代表受清廷所托,就算想施行共和體制,也不能說推翻滿清政府之類的話。唐代表與伍廷芳辯駁了數次后,依然主張君主立憲制。伍代表也不讓步,最后兩人定了個兩全的辦法:召集國會,每省派出三個代表參加會議,把選擇哪種體制的問題交給大眾決定,再由雙方簽字。唐代表糾結了一番之后還是答應了,只是開會的地點還沒定下來。
后來袁世凱傳來電報說,他反對在上海開會,并且說每個省才三個代表,不能代表所有百姓,唐紹儀之前沒有收到通知就做決定未免越權了,本總理難以承認等等。您想想,這唐紹儀明明是袁總理的全權代表,卻遭到了袁總理反對,還有什么全權可言?唐代表當天就辭職了,袁世凱只好直接給伍廷芳打電話商議議和的事情。正說著,消息傳來,南京已經組織了新政府,孫中山和黎元洪也已經上任,正副總統都已經有了人選,這可把袁世凱嚇得不輕,他立馬發電報給南方,詰問伍代表:
國體問題,由國會解決,現正商議正當辦法,自應以全國人民公決之政體為斷。乃聞南京忽已組織新政府,并孫文受任總統之日,宣示驅逐滿清政府,是顯與前議國會解決問題相背,特詰問此次選舉總統,是何用意?設國會議決為君主立憲,該政府暨總統,是否立即取消?務希電復!
伍代表接到電報后,立即回復袁世凱說:
現在民軍,光復十七省,不能無統一之機關,在國民會議未議決以前,民國組織臨時政府,選舉臨時大總統,此是民國內部組織之事,為政治上之通例。若以此相詰,請還問清政府,國民會議未決以前,何以不即行消滅,何以尚派委大小官員?又前與唐使訂定,謂國民會議,取決多數,議決之后,兩方均須依從。來電所詰問者,請還以相詰,設國會議決為共和立憲,清帝是否立即退位?亦希答復為盼!
袁世凱看了這電報,氣不打一處來,于是到處發電報,命令山西、陜西、安徽等地的清軍四方牽制民軍,大有強攻的氣勢。但他暗中卻讓唐紹儀守在上海拖住民軍代表,暫時別撕破臉皮。軟硬兼施,這袁世凱還真是有一套。
這時南京政府也為難起來,各省代表團紛紛進書要求發兵打仗。山西陷入了危險,急忙求救。緊接著娘子關、太原也相繼失守,求救的警報不斷傳來。陜西潼關的民軍拼死抵抗,雖說最后打贏了,但還是處于危險之中,也多次求救。安徽徐州一帶也有抵抗不住的消息。南京政府于是趕緊下令派湖南、湖北作為第一軍向京漢鐵路進軍,寧波、安徽作為第二軍向河南進軍,兩軍在開封、鄭州會合,第三、第四軍也向山東前進,在濟南會合。秦皇島、陜西民軍分別作為第五、第六軍,等前四個軍隊一勝利,就一齊攻打北京清政府。孫總統還給北方將士發去電報說:
民國光復,十有七省,義旗雖舉,政體未立,凡對內對外諸問題,舉非有統一之機關,無以達革新之目的,此臨時政府,所以不得不亟為組織者也。文以薄德,謬承公選,效忠服務,義不容辭,用是不揣綿薄,暫就臨時之任,藉維秩序而圖進行,一俟國民會議舉行之后,政體解決,大局略定,敬當遜位,以待賢明。區區此心,天日共鑒。凡我同胞,備聞此言。
惟是和平雖有可望,戰局尚未終結,凡我籍隸北軍諸同胞,同是漢族,同為軍人,舉足重輕,動關大局,竊以為有不可不注意者數事,敢就鄙意,為我諸同胞正告之:
此次戰事遷延,亦既數月,涂炭之慘,延亙各地,以滿人竊位之私心,開漢族仇殺之慘禍,操戈同室,貽笑外人,我諸同胞不可不注意者此其一;古語云:“民之所欲,天必從之”,是知民心之所趨即國體之所由定也,今禹域三分光復逾二,雖有孫、吳之智,賁、育之勇,亦詎能為滿廷挽既倒之狂瀾乎?我諸同胞不可不注意者此其二;民國新成,時方多事,執干戈以衛社稷,正有志者建功樹業之時,我同胞如不明燭幾先,即時反正,他日者,大功既定,效用無門,豈不可惜?我諸同胞不可不注意者此其三。要之義師之起,應天順人,掃專制之余威,登國民于衽席,此功此責,乃文與諸同胞共之者也。如其洞觀大勢,消釋嫌疑,同舉義旗,言歸于好,行見南北無沖突之憂,國民蒙共和之福;國基一定,選賢任能,一秉至公,南北軍人,同為民國干城,決無歧視。我諸同胞當審斯義,早定方針,無再觀望,以貽后日之悔,敢布腹心,惟圖利之!
這一篇宣告書讓北方將士也開始蠢蠢欲動,南方各省紛紛發電報要求開戰,一時間,北伐的聲音四處響起,袁世凱被罵得一文不值,都說他是滿清的奴隸、漢族的走狗。學生、女子紛紛組成北伐隊,就連戲子們也都卸下戲服,投身到了北伐軍的隊伍中。不久,學生衛兵、女子津武軍、男女紅十字會等紛紛出現,多得數不勝數。
各國的僑商見時局危險,生怕影響到自己的生意,于是聯名向清廷發電,要求趕緊確立政體,安定大局。那些皇親國戚跟良弼、鐵良等人就組成了一個宗社黨,極力反對民軍,還說寧愿讓外國占領中國,也不讓漢人統治等等。秘密會議上,他們也說,不管是誰在商量議和,清政府絕不會改變國體,寧可背水一戰與國家共存亡。真是大言不慚?。√貏e是良弼,他情緒最為激烈,極力勸隆裕太后主戰,還痛斥袁世凱對清廷不忠,早應該讓他下臺。就在隆裕太后猶豫不決之際,袁世凱已經得到消息,干脆自己辭職了。
這邊還沒得到回復,甘肅、新疆就傳來警報,說兩地的將軍都被革命軍殺了。接著蒙古活佛、西藏喇嘛也宣布獨立,并把清廷派來的駐守大臣一律驅逐出境了。唉,隆裕太后雖然也經歷了幾次災難,但一天之內受到這么多次驚嚇,怎么能不憂心呀?她沒有辦法,只好去跟慶親王商量。慶親王還是極力推薦袁世凱,隆裕太后就想,這滿清宗室里,就只有慶親王還算靠譜了,既不像那些年輕人做事沖動魯莽,也不像那幫老人頑固不化。
于是,隆裕太后立即讓慶親王下令留住袁世凱,還封袁世凱為一等侯爵。袁世凱滿口的不愿意,還收拾行李,做出一副馬上就要走的樣子,慶親王苦苦挽留他,他才勉強答應留下來,只是不肯接受封爵。這倒不是袁世凱多么淡泊名利,而是對于一個想要做皇帝總統的人,小小的侯爵又怎么能滿足他呢?慶親王走后,袁世凱就給唐紹儀秘密發了一份電報,讓他去找伍代表商量。伍代表將得到的消息匯報給孫總統,孫中山微微一笑,給袁世凱也回了一份電報:
北京袁總理鑒:文前日抵滬,諸同志屬組臨時政府,文義不容辭,只得暫時擔任。公方以旋乾轉坤自任,即知億兆屬望,惟目前地位,尚不能不引嫌自避,故文暫時承乏,而虛位以待之心,終可大白于將來。望早定大計,以慰四萬萬人之渴望。
原來袁世凱在密電中提出讓孫中山必須讓位給他,他才肯同意施行共和體制,推翻清朝。孫中山為了顧全大局,竟然甘心讓位。袁世凱這才放心大膽地做出了以后的很多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