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武昌起義爆發
- 民國演義(現代白話版)(全集)
- 蔡東藩 許廑父
- 4124字
- 2018-11-27 11:32:24
湖北武昌起義后,各省紛紛響應,號召起無數兵民,要成立一個中華民國。什么叫“民國”呢?“民國”是相對“帝國”而言的。從前的中國是皇帝主政,全中國都是皇帝一人說了算,國事就跟自己的家事一樣,而且實行世襲制,一代傳一代。從古代的夏禹到滿人的清朝,期間雖說也是幾經革命,屢次改朝換代,但始終沒有改變這種皇帝一人說了算的制度。我生在清朝,還記得十年以前,無論中外,統稱我國為大清帝國。革命以后,因為國體變了,于是將“帝”字廢掉,換成了“民”字。“帝”是一個人的尊號,而“民”則是百姓的統稱。
一個人主政,沒有人敢說不,要是這個皇帝賢明公正,所有政令都深得民心,自然會國泰民安,但這樣的皇帝又能找出幾個呢?開國的皇帝里面或許還有幾個賢明公正的,但是當江山傳到子孫手里,不出幾代,君主多半不是昏庸就是暴虐,百姓苦不堪言。痛苦日積月累后,平民百姓也會鋌而走險,聚到一起造反。這也是為什么歷史上會出現朝代更迭、興亡交替的原因。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帝王家也不例外,這是自古以來不變的真理。近百年來,中外潛心研究政治的人士都說皇帝制度弊端太多,只有推翻帝制,改為民主制,才能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
把皇帝專制改為民主制,總統是民選的,政府是民組的,總統和民組的政府都要受人民監督,這樣那些昏庸無能的人自然不會被民眾選中。同時,國家的立法權歸人民,總統與政府只有一部分行政權,不能超出法律界限自作主張,不然便是背叛人民,人民有權利彈劾他們,讓他們下臺。這便是民主制,也叫共和制,是再好不過的國體了。只是這樣好的政策只能紙上談兵,不能實現,真是可惜?。?
不過這都是后話了。每當回憶起辛亥年間的事情,我都記得一聲霹靂——武昌起義爆發,全國人士奔走呼應,如癡如狂。當時我正住在上海,每天和社會各界人士接觸,無論是鄉紳、知識分子,還是工商界,聽到這樣的消息都是喜上眉梢。起義軍獲勝的消息傳來,人人拍手叫好,起義軍受挫的消息傳來,大家都皺著眉頭,一副痛心疾首的樣子。
當時的人們面對建立新的體制,可謂是一腔熱血,為了能夠早日推翻當時的政府,鄉紳們籌集錢物,學生們搞募捐,做生意和做工的人恨不得停了手中的活計,參軍到前線去,非把大清打垮不可。就連那些嬌滴滴的姑娘們,也想化身花木蘭、梁紅玉,紛紛組織起練習團、競進社、后援會、北伐隊,稱呼彼此為女同胞,好不熱鬧。還有一群名伶和時髦歌妓,也都借著這件事大出風頭,用自己的美色和才藝搞募捐。
要是單看當時那些宣言,或者聽那些愛國演說,肯定會覺得大家的愛國心都要達到沸點了,要是能堅持下去,不要說當時已經呈凋零之態的大清,就是東洋和西洋的列強們也會被嚇破膽,讓著我們哩!但可惜,中國人做事只有五分鐘熱度,所以外國人沒什么好怕的,再說當時主持募捐的那些人,不過是借著這件事撈好處罷了,都不是什么好東西。不過,老天有成人之美,在這個關鍵時刻,安排了孫中山、黎元洪和袁世凱三人出來主事,把清朝兩百六七十年的江山一下子奪了過來,四千六百多年的皇帝制度也一股腦兒地掃清了。我國四萬萬同胞,趁著民國興起,總算是能過上安享太平的好日子了。那時候我也是這樣妄想的。
誰知這樣的美好愿想并沒有維持多久。到了民國二年,各種集會、社團各自為政,相互排擠,都已經把“共和”兩個字拋在了腦后。當時我還天真地以為,大家雖然表面上不和,各有各的意見,但實際上都是為了大局。大家各抒己見,再選出最好的政策真心去做,形勢自然會越來越好。但是爭來爭去,議員們只學會了罵人的手段,天天吵鬧,也沒有個結果,還把筆、墨、紙、硯作為武器飛來飛去,哪里像是政客在商量國事,簡直就是小孩打架,一時之間成為笑談。
袁世凱看到議會這樣胡鬧,只當他們粗鄙,索性置之不理,依舊我行我素。后來袁世凱直接趕走了議員,取消了國會。袁世凱心高氣傲,把人民苦心得來的中華民國據為己有。人們都開始對袁世凱俯首稱臣,以前口口聲聲說要共和的人,現在都改口要恢復帝制,真是可笑至極!他們不這樣的話怎么能當上官呢?接著洪憲年號就被抬出來了,中華民國幾乎又變成了袁氏帝國。
袁世凱的所作所為,讓那些一直盼望著實現“共和”的人們寒了心,于是醞釀了很久的西南軍終于出來造反了。一時間,大江南北都飄著五色旗,向袁世凱宣戰,甚至袁世凱的心腹都出來反抗他,新華宮里除了他的嬌妾和兒子,再沒人奉承他了??垂賯?,您想這袁世凱能成事嗎?皇帝做不成,總統也沒人承認了。他終于氣得兩眼翻白,一命嗚呼。真是咎由自?。?
走了袁世凱,又來了副總統黎元洪,黎元洪表面上打著共和的旗號,實際上只是敷衍度日,能在總統的位置上混一天是一天。再加上黎元洪本來就優柔寡斷,那些開國元勛根本不服從他的命令,竟鬧出了復辟的荒唐事。這時,段祺瑞又起來興兵討伐,事情鬧得一團糟。最終,宣統帝讓位,黎元洪也辭去大總統職務。
這以后由馮國璋暫任總統,段祺瑞也官居要職。西南各軍隊都不甘心,連連挑釁段祺瑞,雙方于是決裂了。段祺瑞是主戰派,馮國璋則主和,自家庭院里鬧矛盾,和也不是,戰也不是。戰爭雖然解決不了問題,但是卻不可避免,于是中國中部地區成了南北戰爭的主戰場,今天歸北方,明天歸南方。打了幾年后,馮國璋和段祺瑞都耐不住各界的壓力,雙雙落馬。
之后民國由徐世昌主持。徐世昌是個大才子,曾擔任過軍機大臣,還算有點腦子,因此一直很受袁世凱器重,但他卻沒有居高自傲,始終與袁世凱保持著距離,進退有度。只是,他始終只是個拿筆桿子的,勢力也遠不及段祺瑞和馮國璋。馮國璋死后,北洋派推舉段祺瑞為領袖,一個“書生總統”哪里敵得過四方豪強?段黨要什么,徐總統就依他什么。勉強挨過幾年,南北矛盾還是沒有消停,兩方代表非但沒有議和,反而各自結盟,各地都在上演黨派紛爭。
好端端的一個中國變得四分五裂了,還談什么共和,談什么民主!反倒讓無知的百姓覺得前清的統治都沒這么鬧騰,從而暗生后悔之意。我雖不敢這么想,但從民國建立至今這十年,白云蒼狗,變化很大,我只感到慚愧,不能妙筆生花寫盡這些年的事情,晚上坐下的時候看著還有些筆墨,便潦草地寫下了這些,一頁頁下來竟也寫了這么多。我嘮嘮叨叨,總算把民國十年都講了個大概,算個好楔子。看官先不要笑,之后的事情我會細細說來。
清宣統三年八月十九日,也就是1911年10月10日,在湖北武昌總督衙門里,總督大人慌慌張張地從外面沖進來,說:“民軍打過來了!”接著就一溜煙地跑了。這邊清軍總督叫嚷著逃命,那邊民軍都督指揮著廝殺。
統領民軍的大都督名叫黎元洪,湖北黃陂人,曾擔任二十一混成協統領。黎元洪第一次出兵把漢陽攻破了之后聲勢大振,于是大呼“民主”。這喊聲嚇得清廷的皇室高官魂飛魄散,急忙派出陸軍大臣蔭昌統領陸軍從北京出發,同時又命令海軍加派艦隊開赴湖北戰地。幾天后,清室又命袁世凱為湖廣總督,所有軍隊都歸袁世凱調遣。
袁世凱是清朝攝政王載灃的死對頭,宣統帝繼位后,載灃攝政,別的事不管,先把慈禧太后寵信的袁世凱給罷黜了。這載灃與袁世凱積怨已久,作為皇帝的兄長,從出生起就沒有出頭的機會,因為袁世凱一直壓在他的頭上,這讓他十分不痛快,所以一旦有權在手,自然要先將自己的眼中釘拔掉。袁世凱被罷黜后,深知自己不再是載灃的對手,便先退居到河南項城,日日釣魚游玩,休養生息,安分得很。
直到武昌起義,清廷無計可施,這時又想起了還算有點本事的袁世凱,于是又恭敬地請袁世凱出山。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清廷既派出了蔭昌,命他督師,此時又請出了袁世凱,兩虎相爭,必有一傷。說不定外面的禍亂還未平息,內部的戰爭就已經挑起了。從這里就可以看出,清廷此時已經自亂了陣腳,命令自相矛盾,距離滅亡已經不遠了。
清廷重新起用袁世凱的詔令傳到了項城,袁世凱卻不買賬,謊稱腳痛不能指揮作戰。載灃拗不過袁世凱,只好先派蔭昌趕緊南下平亂。袁世凱不來,蔭昌倒是可以專心指揮軍隊了,沒過多久他就把部隊帶到了漢口。
黎元洪聞訊趕緊發兵抵御,雙方交戰好幾次,互有損失。清朝海軍上將薩鎮冰帶兵攻擊民軍,占據高地的民兵開炮還擊,薩鎮冰的海軍在低地發起攻擊十分困難。只聽民兵一聲炮響,薩氏的江元輪船就被打出了好幾個大窟窿,艦隊都嚇得紛紛逃開。海軍被民兵擊得七零八落,倉皇逃走。勝負已定,民兵聲勢大振,趁機占領了黃州、淝陽、宣陽等地方。
到了八月三十號,湖南和陜西也相繼獨立,清朝巡撫余誠格辭職,錢能訓自殺未遂被民兵驅逐出境。又過了五天,山西宣布獨立。一時之間,大江南北全是獨立的呼聲,“民軍萬歲”的聲音到處響起,警報也像雪片一樣飛到了清廷,可憐攝政王載灃哭成了個淚人,卻沒有半點辦法。
內閣總理慶親王奕劻和內閣大臣們原本就極力主張請袁世凱出山,這下更加堅定了,載灃沒有辦法,只好任命袁世凱為欽差大臣統領海陸各軍。又命馮國璋指揮第一軍、段祺瑞指揮第二軍,當然這兩軍也歸袁世凱調遣。沒想到,袁世凱接到詔命后卻回復說:“腳痛尚未痊愈,不能擔此大任?!痹绖P的欲擒故縱可急壞了清廷上下,慶親王和徐世昌趕忙給袁世凱寫了誠摯的專函,命令阮忠樞急忙送到信陽,并且讓蔭昌親自送到袁世凱府上。
袁世凱看完信,狡黠地笑了笑:“臨時抱佛腳,怕是也來不及了?!笔a昌又一番好說歹說,袁世凱才應允了下來。蔭昌趕忙給清廷復命,清廷便立刻頒布了命令,正式任命袁世凱為欽差大臣,全權督辦湖北圍剿。
前線作戰的清軍聽說袁世凱要親自來指揮作戰了,頓時來了士氣,摩拳擦掌,要大勝一場長些威風,別讓袁世凱看輕了。原來早在光緒年間,袁世凱就曾擔任過三軍總督,段祺瑞、馮國璋等人都是袁世凱手下的將領。那時的袁世凱可真是炙手可熱,得意一時??!
幾天后,由馮國璋作前鋒,段祺瑞掩護,清軍帶兵跟民軍大戰了一場。馮國璋率領第一軍南下,所向披靡,在湖北灄口與前來攔截的民軍拼了個你死我活。薩鎮冰則率領艦隊,架起大炮連連向民軍射擊,很快將民軍擊退了。馮國璋乘勝追擊,最后攻陷了漢口。
到了漢口,馮軍大肆燒殺搶掠,見到有姿色的婦女就去欺辱,幾十里地都成了瓦礫灰塵。這樣的暴行一直持續到接到袁世凱的禁令才有所收斂,他們趕忙收拾好殘局,等著袁世凱過來。
不到一天袁世凱就到了,馮國璋帶著軍隊到車站恭迎,只看到頗有氣勢的袁世凱慢慢走下車,見到馮國璋嘴角微微一抿。等軍隊向袁世凱行過軍禮后,馮國璋便把袁世凱請到大轎里,然后挨著他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