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軍統吳祿貞被刺
- 民國演義(現代白話版)(全集)
- 蔡東藩 許廑父
- 4237字
- 2018-11-27 11:32:24
按理說一路舟車勞頓,又有腳傷在身,理應先休息,但袁世凱卻直奔軍營撫慰傷兵,士兵們大都感動得淚流滿面。等到袁世凱回到住所,各國領事陸續前來拜會,談到漢口被搶燒的情形大都嗤之以鼻。袁世凱等到他們離開后,便找來馮國璋教育了一番,大致是說,這次發動和參與武昌起義的人可不是一般的土匪,據說他們軍紀嚴明,可不能小覷。你把漢口弄成這樣,百姓怨恨我們,領事們也有意見,贏了戰爭卻輸了人心。
馮國璋聽得臉都紅了,趕忙解釋說:“現如今革命鬧得厲害,漢口的百姓都歡迎民軍,不歡迎我們,不給他們點顏色看看,肯定會鬧得更兇,還以為我軍無能呢。”袁世凱哈哈大笑,說:“殺幾個百姓沒什么關系,不過,現在的問題不是殺雞儆猴可以解決的,滿人都糊涂得很,我們大可不必為他們賣命,跟百姓結怨對我們不利,照我看不如暫時停戰,和民軍議和,清廷那邊敷衍了事就行了。”馮國璋聽了很是佩服,心想果然姜還是老的辣啊!袁世凱又接著說:“我本來在家里養傷,無心再出山,但清廷非要任命我,倒便宜了那蔭昌了,這可不是件美差事呀。”
正說著,門外信使遞來信件,內容大致是慶親王、那桐、徐世昌都請辭了,袁世凱被授為內閣協理大臣,即日來京組織內閣。袁世凱拿給馮國璋看,說:“平安無事的時候就只知道攀龍附鳳,不把別人看在眼里,眼下時局緊迫,卻把這千斤重的擔子壓在我身上,難道我們就該吃苦嗎?”馮國璋也長嘆了幾聲,看袁世凱不想再說話,便起身告辭離開了。
袁世凱躊躇了一會兒,開始準備上京的事情。同時,袁世凱接連聽到了上海、江蘇、浙江獨立的消息。又是三省獨立,袁世凱眉頭一皺,計上心來,立刻命令隨從劉承恩寫信給黎元洪,內容的主旨是議和。那劉承恩與黎元洪是同鄉,立即寫了信叫人送去,可等了兩天并無回音。又寫了一封,仍然沒有回音。
清廷這時已經詔告天下實行君主立憲制,并下了罪己詔,催促袁世凱趕緊入京組建內閣,不要再推辭。湖廣總督一職由魏光燾接任,現在暫時由王士珍幫忙先處理。袁世凱接到詔書后先趕到信陽,親自修改寫給黎元洪的書信:
疊寄兩函,未邀示復,不識可達典簽否?頃奉項城宮保諭開:刻下朝廷有旨,一下罪己之詔,二實行立憲,三赦開黨禁,四皇族不聞國政等因,似此則國政尚有可挽回振興之期也。遵即轉達臺端,務宜設法和平了結,早息一日兵爭,地方百姓,早安靜一日。否則勢必兵連禍結,不但荼毒生靈,糜費巨款,迨至日久息事,則我國已成不可收拾之國矣。況興兵者漢人,受蹂躪者亦漢人,反正均我漢人吃苦也。弟早見政治日非,遂有終老林下之想,今因項城出山,以勸撫為然,政府亦有悔心之意,即此情理,亦未嘗非閣下暨諸英雄,能出此種善導之功也。
依弟愚見,不如趁此機會,暫且和平了結,且看政府行為如何?可則竭力整頓,否則再行設策以謀之,未為不可。果以弟見為是,或另有要求之處,弟即行轉達項城宮保,再上達辦理。至諸公皆大才榱槃,不獨不咎既往,尚可定必重用,相助辦理朝政也。且項城之為人誠信,閣下亦必素所深知,此次更不致失信于諸公也。此三語想由項城自己添入。并聞朝廷有旨,諒日內即行送到麾下,弟有關桑梓,又素承不棄,用敢不揣冒昧,進言請教,務乞示復,諸希愛照!
這封信寄出后,黎元洪仍然不為所動,緊接著廣西、安徽、廣州、福建相繼獨立。武昌起義以來前后不過一個月的時間,民軍就占領了大半個中國。可笑的是,當時清廷任命的地方官,除去山西巡撫、江西巡撫和浙閩總督外,其余的不是溜了,就是做了俘虜。有幾個識時務的干脆投靠了民軍,做起了民軍的都督。甚至慶親王的親家孫寶琦,也被迫掛起了獨立旗。東三省總督趙爾巽當了國民保安會長。直隸灤州軍統張紹曾也威脅清廷趕快改政體。北京一時四面楚歌。
這個時候袁世凱終于著急起來,又派劉承恩、蔡廷干作代表趕到武昌,與黎元洪當面議和,自己則準備入京的事情。過了兩天,劉承恩、蔡廷干從武昌回來,袁世凱連忙詢問,只見兩人頭搖得像撥浪鼓似的,并呈上黎元洪的復函。函上寫道:
慰帥執事:袁字慰庭,故稱慰帥。邇者蔡、劉兩君來,備述德意,具見執事俯念漢族同胞,不忍自相殘害,令我欽佩。荷開示四條,果能如約照辦,則是滿清幸福。特漢族之受專制,已二百六十余年,自戊戌政變以還,曰改革專制,曰豫備立憲,曰縮短國會期限,何一非國民之鐵血威逼出來?徐錫麟也,安慶兵變也,孚琦炸彈也,廣州督署被轟也,滿清之膽,早經破裂。以上所敘各事,俱見《清史演義》。然逐次之偽諭,純系牢籠漢人之詐術,并無改革政體之決心。故內而各部長官,外而各省督撫,滿漢比較,滿人之掌握政權者幾何人?兵權財權,為立國之命脈,非毫無智識之奴才,即乳臭未干之親貴;四萬萬漢人之財產生命,皆將斷送于少數滿賊之手,是而可忍,孰不可忍?
即如執事,豈非我漢族中之最有聲望、最有能力之人乎?一削兵權于北洋,再奪政柄于樞府,若非稍有忌憚漢族之心,己酉革職之后,險有性命之慮。他人或有不知,執事豈竟忘之?何曾忘記。自鄂軍倡義,四方響應,舉朝震恐,無法支持,始出其咸同故技,以漢人殺漢人之政策,執事果為此而出,可謂忍矣。嗣又奉讀條件,諄諄以立憲為言,時至二十世紀,無論君主國、民主國、君民共主國,莫不有憲法,特其性質稍有差異,然均謂之立憲。將來各省派員會議,視其程度如何,當采何種政體,其結果自不外立憲二字。特揆諸輿論,滿清恐難參與其間耳。即論清政府疊次上諭所云,試問鄂軍起義之力,為彰德高臥之力乎?鄂軍倘允休兵,滿廷反汗,執事究有何力以為后盾?今鄂軍起義只匝月,而響應宣告獨立者,已十余省,滬上歸并之兵輪及魚雷艇,共有八艘,其所以光復之速而廣者,實非人力之所能為也。
我軍進攻,竊料滿清實無抵抗之能力,其稍能抵拒者,惟有執事,然則執事一身,系漢族及中國之存亡,不綦重哉!設執事真能知有漢族,真能系念漢人,則何不趁此機會,攬握兵權,反手王齊,匪異人任。即不然,亦當起中州健兒,直搗幽燕。渠何嘗不作此想,特不欲顯行耳。
茍執事真熱心滿清功名也,亦當日夜禱祝我軍速指黃河以北,則我軍聲勢日大一日,執事爵位日高一日,倘鄂軍屈服于滿清,恐不數日間,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矣。早已見到,不煩指教。執事犯功高震主之嫌,雖再伏隱彰德而不可得也。隆裕有生一日,戊戌之事,一日不能忘也,執事之于滿清,其感情之為如何?執事當自知之,不必局外人為之代謀。同志人等,皆能自樹漢族勛業,不愿再受滿族羈絆,亦勿勞錦注。
頃由某處得無線電,知北京正危,有愛新氏去國逃走之說,果如是,則法人資格喪失,雖欲贈友邦而無其權矣,執事又何疑焉?竊為執事計,聞清廷有召還之說,分二策以研究之:一清廷之召執事回京也,恐系疑執事心懷不臣,藉此以釋兵權,則宜援“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之例以拒之;二清廷果危急而召執事也,庚子之役,各國聯軍入京,召合肥入定大局,合肥留滬不前,沈幾觀變,前事可師。所惜者,合肥奴性太深,僅得以文忠結局,了此一生歷史,李氏子豈能終無余憾乎?元洪一介武夫,罔識大義,惟此心除保民外,無第二思想,況執事歷世太深,觀望過甚,不能自決,須知當仁不讓,見義勇為,無待游移。
《孟子》云:“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镃基,不如待時。”全國同胞,仰望執事者久矣,請勿再以假面具示人,有失本來面目,則元洪等所忠告于執事者也。余詳蔡、劉二君口述,書不盡言,惟希垂鑒!
袁世凱一口氣讀完后,只點了幾次頭,幾乎不動聲色。他見蔡、劉二人還在旁邊,便說:“他不愿意講和也就罷了,咱們先去北京城。”正在這時,第一軍統段祺瑞求見,行過禮后,段祺瑞說自己是特意前來送行的,袁世凱回答他說:“唉,現在革命鬧得這么兇,看來是不好收拾了,人人都盼著革命,倒向民軍。那馮國璋在漢口的事已經讓領事們有意見了,什么事情都不好做了!”段祺瑞聽罷,問道:“北京城的資政院已經奏請懲罰他,聽說交給您查辦了,不知道您是如何回復的?”袁世凱冷哼一聲說:“一班老朽知道什么!國璋的事情的確棘手,但我已向他說過了。”袁世凱對馮國璋的維護顯而易見。
段祺瑞又說:“您看那吳祿貞可真是好笑,身為革命黨的健將,朝廷卻不知為何讓他做了山西巡撫。這小子立馬統領山西革命軍去了石家莊,把北京運輸的軍火子彈劫下了大半。搶完之后,這小子竟然說這是仰仗朝廷恩德,消除戰亂,維護世界和平,還殺了不少清軍將領,最后這小子遇刺身亡,連首級都沒個著落。”袁世凱不等他說完便笑著說:“這種人死一個少一個,死不足惜。”段祺瑞聽出他話中有話,便不做聲了。袁世凱又接著說:“芝泉(段祺瑞的字)啊,你是我的故交,這次我被逼出山,還要請老朋友你幫忙啊!”段祺瑞連連答應,袁世凱拉住段祺瑞的手,直到上車兩人才依依惜別。
這個吳祿貞,字綬卿,湖北云夢縣人,在湖北武備學校讀過書,后來公費去東洋留學。1900年國難的時候,他偷偷從日本回來,為在漢口反抗的革命黨人唐才常助威。后來唐才常失敗被殺,吳祿貞又逃回日本。后來他投靠到東三省,憑借著自己的才氣得到了部分兵權,后來還擔任了邊務大臣,經常與日方交涉,不久又升任第六鎮統制一職。
吳祿貞一心革命,想趁機帶兵與湖北軍隊一起革命,但此時清廷已經對他起了疑心,隨即派蔭昌南下,并命蔭昌留意吳祿貞,如果發現不對就立即殺了他。吳祿貞料到事情做不成,便稱病沒跟蔭昌一起南下。剛好這時灤州發生叛亂,清廷下旨讓吳祿貞去平亂。吳祿貞到了灤州后,竭力鼓動軍隊逼清帝退位,還說革命利益可以滿、漢同享。隊伍里的滿人聽他這么說,紛紛被他感化了。但是令吳祿貞沒想到的是,清廷對他的舉動早已有所耳聞,并很快把他調到了山西。
吳祿貞沒有辦法,只好把軍隊帶往山西,并謀劃著與山西民軍會合,還截下了清軍的軍火子彈為自己所用。在趕往山西的途中,突然有士兵向吳祿貞道賀,吳祿貞看到他肩章上“第十二協”的字樣,便沒有在意。誰想那士兵突然從靴子里抽出匕首,刺向吳祿貞,吳祿貞大聲呼救,卻招來了更多的刺客,沒多久便被刺死了,連頭顱都不知道滾到哪里去了。一位革命英雄就這樣被送進了鬼門關!得知吳祿貞被刺殺的消息,他的幾個隨從也陸續自殺,跟著吳祿貞一起去了。
這第十二協軍隊到底是什么隊伍?原來這是吳祿貞自己的部下,協統叫作周符麟,只是這人早和吳祿貞有嫌隙,吳祿貞曾多次上書罷黜周符麟,卻每次都被駁回,沒想到最后周符麟竟然會派人刺殺吳祿貞!
有人說是清軍給了周符麟好處,命令他刺殺吳祿貞。也有人說袁世凱早就對吳祿貞起了疑心,怕他先到北京,于是秘密讓周符麟除了他。按照《民國春秋》上的說法,是袁世凱派人刺殺了吳祿貞。
吳軍統死后,袁世凱隨即北上,北京城的大臣都拍手歡呼,簡直像來了個救世主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