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政黨嘲笑新總理
- 民國演義(現代白話版)(全集)
- 蔡東藩 許廑父
- 4563字
- 2018-11-27 11:32:24
唐紹儀到了天津后,向袁世凱遞上了辭職書,在書中他是這樣說的:“因為感染風寒引發了舊疾,所以到天津養病,還請任命其他職務。”袁世凱立即發電報挽留,并給足他時間休養。一邊任命了外交總長陸征祥代任總理,一邊派秘書長梁士詒到天津去勸慰唐紹儀。
但唐紹儀已經決心辭職了,于是又寫了一份辭職書交給梁士詒帶回北京。袁世凱跟唐紹儀已經決裂了,怎么還會愿意讓他做什么總理呢?他只不過是表面上挽留一下而已。唐紹儀早就知道袁世凱的想法,他也不肯再繼任總理。袁世凱自認為該做的已經都做了,就由他去了,批準了他的辭職。
傳聞唐紹儀在天津待了幾個月后,在坐船回南京的路上遇上了刺客黃禎祥,幸好唐紹儀發現得早,才沒被刺殺。當時唐紹儀還抓住刺客問:“你究竟是什么人?”黃禎祥坦然地說:“我與先生并沒有仇恨,今天我是奉袁總統的命令來刺殺你,但看到先生坦坦蕩蕩,我也下不了手,不然恐怕先生早就死在我手上了。”唐紹儀說:“你既然心地善良,我也不深究。不過麻煩你轉告總統,告訴他不要用這么低劣的手段了。他想殺人也會有人想要殺他,冤冤相報何時了!”呵,如果袁世凱真的能夠聽進去這些話,也不會有后來的事了!黃禎祥連連答應就離開了,唐紹儀便安心往南方去了。
唐紹儀辭職后,總理一職總要人接任。袁世凱先是推薦了陸征祥,于是依照《臨時約法》第三十四條,征求參議院的意見。陸征祥,字子欣,江蘇上海人,曾經是廣方言館的畢業生,曾出國留學,是十分有才氣的一個人,他回國沒幾年就升為了參贊,后來擔任駐荷蘭大使以及海牙平和會大使。民國建立后,因為他是外交老手,袁世凱于是把他召回國擔任外交總長。陸征祥性情溫和,而且沒有加入任何黨派,所以袁世凱才想要他繼任總理。
這時候的參議院里,議長林森回老家了,副議長王正廷也辭了職,議院改選了吳景濂為議長,湯化龍為副議長。議員也只有十幾個人,但分成了好幾個黨派。根據政治家的研究認為,國外的立憲制國家,沒有一個國家沒有政黨,而且還有好幾個政黨。因為國家大事容易出現決策失誤,各個政黨一起討論才能得出一個真正正確的決策,所以外國才有“越競爭,越進步”的諺語。
以前滿清預備立憲的時候,我國就曾模仿過外國集會結社,如:憲友會、憲政實進會都曾風靡一時,已經有了政黨的雛形。到了民國初期,最著名的就是革命黨了。革命黨是從同盟會發展起來的,其中最重要的兩個人物,一個是擔任同盟會總理的孫中山,另一個是擔任總理助理的黃興。之外還有宋教仁、汪兆銘等人,他們都是革命黨的干事。革命成功之后,同盟會變成了政黨,同時宣布了九條黨綱:
(一)完成行政統一,促進地方自治;
(二)實行種族同化;
(三)采用國家社會政策;
(四)普及義務教育;
(五)主張男女平權;
(六)勵行征兵制度;
(七)整理財政,厘定稅則;
(八)力謀國際平等;
(九)注重移民開墾事業。
根據這九大黨綱來看,儼然有促進和平統一的氣象了。后來又有了章炳麟、張謇發起的統一黨,還有從憲友會發展成的國民協進會,以及湖北人發起的民黨,一共三部分。有些前清的儒士或者官吏最開始也各自為政,后來逐漸合并成了共和黨,也規定了黨義,大致是:
(一)保持全國統一,取國家主義;
(二)以國家權力,扶持國民進步;
(三)應世界大勢,以平和實利立國。
這三點隱約跟同盟會有些針鋒相對的意思。當時人們把同盟會稱為民權主義,共和黨稱為國權主義。沒過多久,又有由蔡鍔和王芝祥等人組織的統一共和黨出現了,他們規定了十二條黨綱:
(一)劃定行政區域,實謀中央統一;
(二)厘定稅則,務期負擔公平;
(三)注重民生,采用社會政策;
(四)發達國民經濟,采用保護貿易政策;
(五)劃一幣制,采用金本位制;
(六)整頓金融機關,采用國家銀行制度;
(七)振興交通,速設鐵道干線;
(八)實行軍國民教育,促進專門學術;
(九)振刷海陸軍備,采用征兵制度;
(十)保護海外移民,勵行實邊開墾;
(十一)普及文化,融合國內民族;
(十二)注重外交,保持國家對等權利。
這十二條黨綱,力求國權與民權的平衡,夾在同盟會和共和黨中間,看上去是中立,實際上跟兩個黨的界限都不清晰。參議院中的議員就是在這三個黨中選出來的。當時參議院里面除去西藏,總共有一百二十一個席位,三黨的人就占去了三四十個。一百二十一個人里就分成了三個黨派,那如果有四億人的話呢?還不知道要分成多少黨派呢!
袁世凱這次提出由陸征祥繼任總理,同盟會十分反對,共和黨受了袁世凱的籠絡表示同意,并且還把統一共和黨也拉進了他們的陣營。所以最后投票的時候,只有同盟會議員投了反對票,陸征祥得了多數票成為了總理,第二天就有總統的命令發布了。
內閣從姓唐變成姓陸,之前的國務人員都跟唐紹儀有連帶關系,紛紛提出辭職。第一個是交通總長施肇基,他是唐紹儀的親戚,接著是教育總長蔡元培、司法總長王寵惠、農林總長宋教仁,還沒上任的工商總長陳其美、署長王正廷。這些人都是跟唐紹儀同黨同心的人,袁世凱一個都不挽留,一律批準了他們的辭職。熊希齡看多半人都走了,也不好意思再留下來,于是也遞上了辭職書。他雖然跟唐紹儀沒什么關系,但也不是跟袁世凱一派的,所以也得到了批準,自由地解甲歸田了。只有內務總長和陸軍、海軍總長依然就任,其中的緣由不言而喻。
袁世凱要重新任命各部總長了,財政總長提議了周自齊、司法總長是章宗祥、教育總長是孫毓筠、農林總長是王人文、工商總長是沈秉坤、交通總長是胡維德。他先把名單發給了陸總理,然后轉交給參議院征求同意。陸總理對袁世凱唯命是從,之前唐紹儀的內閣成員還多半有些自己的主張,到陸征祥的內閣成員就基本上都是袁世凱的人了。
陸征祥拿著名單到了參議院,全體議員都起立鼓掌表示歡迎,都認為他外交經歷豐富,又有才氣,應該有特別的政見。等他上臺演講的時候,議員們更是熱烈鼓掌。他開口的時候,大家都是屏氣凝神,生怕漏聽了一個字。沒想到這陸總理英語說得很溜,國語卻不擅長。這可能是當時中國西學家的通病吧。陸征祥一開口就支支吾吾地不知道說什么好,宣讀內閣成員名單的時候卻大聲地說道:“有了國務總理,就絕對不能缺了國務員,單靠總理一個人的才力做不成大事。鄙人不才,剛剛上任,還要靠各位國務員一起合作。現在有幾個候選人名單,還請諸位秉公決議。例如人家舉辦壽宴的時候,我們要先看菜單然后再選菜,更何況是選國務員這種大事!”
這話一說完沒有人一個人鼓掌,還有人嬉笑說:“總理多次出國,吃慣了西餐,當然是知道看菜單的。我們都是從鄉下來的,沒看過菜單。”說完哄笑成一片,那邊又有人接著說:“估計是總理的生日要到了,我們可要去祝壽,好好吃一頓。總理府中的菜單肯定都是精挑細選的,想必格外美味吧!”這么明顯的挖苦,陸總理不禁面紅耳赤起來,暗自想著:“外國人那么厲害,我從沒受過這樣的嘲笑,今天在自己國家卻被奚落成這樣,真是出人意料。”這下他可沒了演講的心情,走下演講臺把名單交給了議長后,自己就垂頭喪氣的離開了這個是非多的地方。
議員們也不送他,等他走了之后還在議論紛紛:“民國剛剛建立,全靠之前的唐總理勵精圖治,如今來了個陸總理,以后還有什么期望?”同盟會的議員更是氣憤,站起來說:“我們是一開始就極力反對的,沒想到你們那么多人投了同意票,難道都被他收買了嗎?”共和黨一聽見“收買”兩個字氣憤不已,馬上就跟同盟會成員吵了起來,一時間參議院雞飛狗跳。議長吳景濂見眾人都亂成了一團,趕緊跳出來宣布散會,大家這才一哄而散。
第二天,參議院開會對國務員名單進行投票,打開投票箱一看,全是反對票。同盟會的成員又站出來說:“今天各位是明智的,但如今總理已經任命了,就算提出換人,恐怕還些腐敗之人。我覺得必須讓老陸下臺才行!”大家都十分贊成這個提議,于是就提出了彈劾總理,并把文件送到了總統府。袁世凱對此不管不顧,置若罔聞,但陸征祥面子上過不去,還是自己提出了辭職,袁世凱不批準他,又把名單換了一批人,議員們仍然拒絕。袁世凱老謀深算,一點也不著急,但他暗地里卻安排得妥妥當當了。
不到一天,軍隊和警局兩界就遍布傳單,大致是說:“目前內閣急需人才,但參議院卻故意為難,讓我們用血肉換來的民國變得像是沒政府了一樣。如果長期這樣阻礙政治,我們只有用武力解決了!”這種話一傳播開來,都城里面又亂成一團,參議院也收到了好幾張傳單,上面寫著要請議員們吃槍子兒。議員們都是血肉之軀,哪一個不怕子彈?于是平日里都縮在家里,連集市也不敢去。呵,就這點膽子,還做什么議員呢?
袁世凱暗自竊喜,準備了十幾桌酒菜宴請議員們。議員們不好拒絕,但又不敢去,商量了好久只想出了一個“謝”字。袁世凱早知道他們不敢,于是派了秘書長梁士詒去邀請,議員們看到梁秘書來了,才敢答應。于是議員們跟在梁秘書的后面小心翼翼地進了總統府,見到袁世凱出來迎接,大家才松了一口氣,但是到了開席的時候,袁世凱卻只叫梁秘書作陪,自己走了出去。
酒過三巡之后,梁秘書表明了總統的意思,議員們哪里再敢拒絕?連連點頭答應,最后吃飽喝足之后,袁世凱又出面說了幾句客套話,議員們都恭恭敬敬的聽著,表示多謝款待后就一起離開了。收服了議員,袁世凱越發得意了。
第二天,參議院又進行了投票表決,除了蔣作賓之外,其他人的票數都過半了。袁世凱于是又任命劉揆一為工商總長。至此,內閣就已經組建好了。只是陸征祥之前被嘲笑,不免還有點氣憤。他請了病假住進了醫院,也不管政務了。從此所有國家大事都由總統府決定,總統的權力越來越大。
同盟會的議員雖然不得已對閣員投了贊成票,但心里依然不服氣,經常發聲說軍警不能干預政治這類的話。還通知了各省的都督,鼓勵他們上書。袁世凱知道后頒布了兩條通令,一是勸誡政黨,一是禁止軍警干預政治。當然,前面那條才是他的重點:
民國肇造,政黨勃興,我國民政治之思想發達,已有明征,較諸從前帝政時代,人民不知參政權之寶貴者,何止一日千里。環球各國,皆恃政黨,與政府相須為用,但黨派雖多,莫不以愛國為前提,而非參以各人之意見。我國政黨,方在萌芽,其發起之領袖,亦皆一時人杰,抱高尚之理想,本無絲毫利己之心,政見容有參差,心地皆類純潔。惟徒黨既盛,統系或歧,兩黨相持,言論不無激烈,深恐遷流所及,因個人之利害,忘國事之艱難。
方今民國初興,尚未鞏固,倘有動搖,則國之不存,黨將焉附?無論何種政黨,均宜蠲除成見,專趨于國利民福之一途。若乃懷挾陰私,激成意氣,習非勝是,飛短流長,藐法令若弁髦,以國家為孤注,將使滅亡之禍,于共和時代而發生。揆諸經營締造之初心,其將何以自解?興言及此,憂從中來。凡我國民,務念鬩墻御侮之忠言,懔同室操戈之大戒,折衷真理,互相提攜,忍此小嫌,同扶大局,本大總統有厚望焉!此令。
禁軍警令上寫著:
軍人不準干預政治,迭經下令禁止在案,凡我軍人,自應確遵明令,以肅軍律。聞近日軍界警界,仍有干涉政治之行為,殊屬非是。須知軍人為國干城,整軍經武,目不暇給,豈可曠棄天職,越俎代庖,若挾持武力,率意徑行,萬一激成風潮,國家前途,曷勝危險?至警界職在維持治安,尤不應隨聲附和,致釀釁端。除令陸軍內務兩部傳諭禁止外,特再申告誡,其各守法奉公,以完我軍警高尚之人格!此令。
看看這兩則法令,看上去是金玉良言,可別人又哪里知道袁世凱的醉翁之意呢?我也是到民國五年才明白袁世凱這兩封通告中的含義很深呢!
袁世凱已經說服了議員,又用手段遣散了軍隊來鞏固中央政權。后面的事留到下章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