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永勝請我們為他的這部專著寫序,言此著是他前期思考和研究的深化及再研究之作。作為他曾經的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我允諾了。他離開學校近八年,我知道他一直堅持學術研究,在學術期刊上陸續有文章發表,并完成了博士學業。在我的學生中,他可謂佼佼者。待我讀完此著,真有“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之感,為其在學術上的精進而欣喜。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內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深入,對王陽明思想的研究也逐漸成為熱點。近十年,因陽明悟道在貴州龍場,王學研究在黔地蔚為大觀,永勝供職的貴陽學院成立了“陽明學與地方文化研究中心”,他儼然是此中心的學術骨干。學術環境既為他創造了較好的條件,也給他增加了更大的壓力,這對于一個正在成長的青年學者,是幸運的。他的研究已從美學延伸到更加廣闊的哲學領域,這部著作明顯地體現出他學術視野的擴展以及問題意識的深化,正如他在前言的“研究啟示”中所言:“對于陽明心學及美學思想的定位,需要放在外在宏觀的社會政治文化和內在微觀的義理體系組成的雙重語境中來觀照。……任何一種理論體系的形成與自身特征的建構不但是自身發展演化的結果,同時也與其所處的時代文化背景息息相關。”他的這部著作,大大拓展了王陽明美學思想研究的維度,闡述王陽明所處的人文世界,考察儒學(道統、功夫論等)流變中的陽明心學,并關注二者的相互影響,試圖對陽明美學有更為深刻和全面的理解。他的努力和嘗試是認真的、艱辛的。
在探討陽明心學美學的論述中,他以王陽明心學的核心范疇“良知”為基石,作為解讀陽明美學思想的出發點和邏輯起點,層層遞進,分析了作為本體的良知所具有的普遍性(天理),以及個體性品格的二重性,揭示出普遍性良知的范導作用和個體性良知的自我呈現所體現的理性與感性、道德與情感在自由、美、和諧層面的統一,他抓住了陽明哲學-美學思想的核心。情與理統一于良知,普遍化的道德原則通過“致良知”的功夫提升,轉化為自我直接體認的天地萬物一體的整體性生命境界,這正是王陽明美學思想的特色。他總結出良知二重性的美學意蘊,并指出:“良知二重性在流行發用過程中的統一體現在王陽明心學美學上,則是審美之途與道德之途的融合統一:良知的個體性因具有自心的能動性和情感性更趨向于感性審美,而普遍性的道德律令因具有理性制約作用更趨向于內在的道德修養。良知的個性更為彰顯了主體,但這種主體并非不受理性的制約,它在自我的完善或實現的過程中體現為克己—為己—成己—成圣的路向。”成圣的境界可達到“樂莫大焉”的“真樂”境界,這是審美體驗與道德體驗的完美融合,這也是中國士大夫心向往之的樂境——美境。永勝的分析和結論是值得肯定的。
永勝在前期對陽明心學美學主體性特征研究的基礎上,又拓展了對于陽明極其重要的審美功夫、審美境界生成、審美境界呈現的研究。他側重剖析陽明具有“心學”根基的美學思想,提出陽明改變了以往“物感論”的審美方式,呈現出“心映論”的審美方式,審美發自內心,審美走向內心是王陽明心學美學突出的思想性特征。在此基礎上,他對陽明心學美學的境界生成做了深入分析,闡述了陽明審美境界的形成,認為陽明在由心體建構的意義世界之中,心的普遍性之理和個體性之情的內涵決定了其境界圓融道德與審美的內涵,并呈現出仁境、誠境和樂境三種形態。其基本理路是清晰的,論證是充分的。本書中討論的問題繁多,能如此駕馭實為不易。其中一些章節頗為精彩,如第四章“德美世界:道德與審美的圓融”第二節中之“生命:理性與自由的合和”一小節,第七章“意義世界:人從存在走出”中之第二節“心物圓融:心體對萬物的含化”,第三節“從‘在’到‘有’:境界的生成”,第八章“審美境界:仁、誠合樂”中之第三節“樂境:陽明美學的終極追求”,分析透徹,觀點新穎,文筆流暢。
與永勝交往已有十余年。2004年我從貴州大學藝術學院調往人文學院,主持美學碩士點的工作,我招收的第一屆文藝美學方向的三名研究生,永勝就是其中之一。為了使學生們在有限的三年里打好基礎,并摸到科研的門檻,我讓他們除了完成美學點規定的學習科目,還去旁聽我先生張新民教授在中國史碩士點開設的中國思想文化史和歷史文獻學兩門課程。永勝十分用功,對張先生開設的這兩門課程也特別感興趣。在讀研期間,我們建議他研究王陽明美學思想,他非常樂意地接受了,沒想到對王陽明哲學思想的研究竟然成為他以后一直耕耘的領域,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這正是他上進、勤奮、刻苦以及良好的理論素養的見證。永勝畢業后一直與我們夫婦有著聯系,不時到家中請教問題,邀請我們參加他們學校陽明學研究中心舉辦的重要學術活動,我們常會在學術研討會上見面。永勝在南京大學哲學系完成了他的博士學業,羽翼逐漸豐滿,我們為他的進步和成長感到高興。
學術研究是坐冷板凳的辛苦工作,但愿永勝耐得住寂寞,繼續努力,扎扎實實做學問。我們期盼著他更多的成果問世。
龔妮麗 張新民
于貴州大學寓所水心溪夢館之晴山書屋
2016年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