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產權視角下的職工權益與企業社會責任

企業改制的實質是產權制度的改革,隨著產權中不同權利的組合,職工的產權權益發生了改變。企業社會責任的核心內容是維護職工權益,而在職工的諸多權益中產權權益是其他一切權益的基礎,因此,維護職工產權權益成為企業社會責任的根本體現。

(一)職工產權權益的內容

從產權層面對勞動者權益問題進行的討論從未停止過,學者們也從各自的理論邏輯出發給出了不同的結論,歸納起來,主要表現在對勞動產權、勞動力產權、人力資本產權概念及內涵的不同理解及比較研究方面。

關于勞動產權,國內外學者均有過界定。李惠斌以勞動價值和勞動產權理論為主線,通過總結約翰·洛克、亞當·斯密、馬克思等學者及利潤分享制度等思想流派關于勞動產權理論的描述,認為勞動產權“指的是以勞動作為價值尺度和價值實體的社會財產的所有權、使用權、支配權和收益權,勞動產權概念中提出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剩余價值重新分配的問題”(李惠斌,2004:21~30)。這與張嘉昕、趙華靈等學者的觀點基本一致。湛泳等也提及勞動產權概念中剩余索取權的問題,他認為“勞動產權就是指勞動者對由于‘協作’產生的集體生產力的使用權和收益權,它是由勞動者相互協作、同質勞動產生的對合作的剩余索取權。而所謂同質勞動指的是企業平均熟練程度的勞動。勞動產權既具有集體產權的性質,又具有社團產權的性質”(湛泳、劉長庚,2005:8~10)。可見,他更強調勞動的同質性以及勞動產權的集體性與社團性。王海杰認為勞動是產權的本質來源,但不能將其等同于產權客體,社會財產權和剩余索取權不等于勞動產權。同時他對洛克的財產權思想以及其他學者對這一思想的解讀進行了批判,并認為“只有以勞動力產權為分析起點,才能把握勞動者參與剩余索取權分享的真正依據”(王海杰,2006:41~45)。

伴隨著勞動產權概念的提出,研究者開始了對勞動力產權概念的討論以及二者關系的研究。大部分學者均從剩余索取權或利潤分享層面對勞動力產權進行界定,即將勞動力產權基本等同于剩余索取權,王東靜認為“勞動力產權是指勞動者因擁有和使用勞動力而具有對剩余勞動成果的索取權”(王東靜,1999:30~31);王海杰認為“勞動力產權是人們(產權主體)圍繞或通過勞動者身體中存在的體力和智力(產權客體)而形成的經濟權利關系”(王海杰,2006:41~45),認為完整的勞動力產權由勞動力所有權和勞動力使用權構成;郭繼強則認為“勞動力產權是指勞動者作為其勞動力的所有者時的行為權,包括基本生存權和發展權;維持勞動力再生產的權利、勞動力自主支配權以及一部分剩余索取權”(郭繼強,1996:131~133),同時,郭繼強認為勞動產權主要體現在勞動者的勞動過程中,勞動力產權包含了勞動產權;湛泳等從產權的表現形式、分享剩余的方式以及對勞動技能的要求三個方面對勞動產權和勞動力產權進行了區分,認為前者是一種集體產權,后者是一種個體產權,前者通過集體的形式參與分享,后者作為一種要素產權參與剩余的分享,前者屬于簡單勞動,后者屬于復雜勞動,基本等同于人力資本產權(湛泳、饒曉輝,2004:32~35)。

部分學者把人力資本等同于勞動力資本,進而認為人力資本產權就是勞動力產權。姚先國等學者認為“現代勞動關系的核心表現為物質資本產權與人力資本產權之間的關系。在勞動契約安排中,不但要照顧物質資本所有者的利益,也必須充分考慮到人力資本產權經濟收益的重要性,給予人力資本產權所有者相應的剩余控制權和剩余索取權”(姚先國、郭東杰,2004:97~107);于桂蘭等學者認為“從產權經濟學角度看,工人權利實質上是工人作為人力資本投資者在企業中享有的人力資本產權”(于桂蘭、鄭秀芝,2010:76~92);曹天予也認為“作為憲法權利的勞動產權,指的主要就是勞動者根據其付出的勞動(即投入生產的人力資本)而享有的剩余索取權”(曹天予,2004:31~38);黃乾把馬克思的勞動力產權理論直接等同于人力資本產權的論述,呂景春也同樣認為應把二者等同,并由此來討論勞動者對其剩余控制權和索取權收益的正當性。

也有部分學者對上述觀點予以否定。葉正茂等認為,“勞動者的勞動能力并不一定就是人力資本。人力資本是勞動者的勞動能力中的一部分”(葉正茂、洪遠朋,2001:3~10)。范省偉等則把勞動力產權分為三個層次:低級形式、中級形式和高級形式。其中人力資本產權與勞動力產權中的高級形式相對應,“主要表現為企業家和高級技術人員所擁有的特殊經營才能或技術才能,是高級形式的勞動力”(范省偉、白永秀,2003:42~46)。而接受過一定教育和培訓的僅為中級勞動力。顯然,范省偉等對人力資本的界定標準要高于其他學者。

上述觀點均表達了對勞動者權益尤其是剩余索取權的關注。根據本書研究的企業類型,以及馬克思相關理論著述,本書認為企業職工即為企業勞動者,職工產權權益即為勞動者在與企業形成的產權交易契約中所享有的權利,它包括勞動力產權權益和勞動者集體產權權益。

職工產權權益從內容上主要包括勞動力產權權益和勞動者集體產權權益。從前面諸多學者對勞動產權及勞動力產權的辨析出發,本書認為勞動力產權與勞動產權、人力資本產權不同,勞動力產權是勞動者作為勞動力的所有者在與企業的產權交易中所享有的權利,主要由勞動力所有權、使用權、支配權、收益權組成。相應地,如果把勞動力產權權益簡化為相應收益的話,“勞動力產權完整時應得收入的價值組成是:勞動力所有權收益+勞動力使用權收益(勞動力價值收入)……勞動力產權收益應該通過勞動力商品化,在兩個層次上實現:一是事前通過基本工資實現勞動者的勞動力使用權收益;二是事后通過勞動者對組織剩余的分享,實現其勞動力所有權收益”(王海杰,2006:41~45)。

勞動者集體產權權益則是把勞動者作為集體,而非個人來談他們所具有的權利。有很多學者都看到了國企改制過程中勞動者權益受損的問題,并提出勞動者應該作為集體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與勞動者身份地位,但學者們的表述各不相同。鐘武強論述了構建以公有制為主的要素資產聯合與勞動者聯合相結合的聯合產權制度,認為“只有根據當代生產力發展的總體要求建立我國勞動者集體產權制度,才能真正體現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中勞動者的優越性,探索中國化的勞動者集體產權的實現途徑”(鐘武強,2009:76~81)。湛泳從聯合產權制度出發,對勞動產權概念進行了界定,并強調勞動產權具有集體產權和社團產權的性質。當然,也有學者反對聯合產權這種叫法,認為馬克思所說的“聯合起來的生產者的財產”就是集體產權和社團產權,無須再創造新的“勞動產權”概念替代。正如之前對勞動產權、勞動力產權、人力資本產權所分析的那樣,這些概念在學者們之間存在很大分歧,而且同一學者或同一觀點流派在不同時期的表述也不同。如有的學者在聯合產權制度中提到集體產權,而后又采用“勞動體產權”這一概念來論述聯合產權制度,認為勞動體的勞動一方面有集體性和整體性,另一方面又有差異性,因此,勞動體產權包括勞動體平均產權和勞動體差別產權(鐘武強,2010)。

綜合已有的研究,本章用勞動者集體產權這一概念,筆者認為勞動者集體產權就是勞動者作為集體與企業簽訂產權交易契約時所形成的權利關系。鑒于勞動產權包括個別勞動產權和集體勞動產權,勞動力產權權益同個別勞動產權對應,勞動者集體產權權益則同集體勞動產權相對應,本書認為勞動者集體產權權益包括自由結社權、集體談判權、民主參與權(陳實,2004)。

(二)維護職工產權權益是企業社會責任的根本體現

從國內外學者對企業社會責任研究所展開的理論研究來看,研究成果是極其豐富的,但從產權視角出發進行的研究成果較少。究其原因,在于不同學科領域研究的關注點不同。經濟學和管理學對于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過多地重視企業作為“經濟人”所應承擔的經濟責任,即“在遵循法律等游戲規則的范圍內,通過使用資源去最大化企業的利潤”(曹越、趙西卜,2009:75~77);倫理學則過多地關注企業作為“社會人”所應承擔的道德責任,“為了實現企業剩余最大化的目標,企業應該有計劃地、積極主動地參與社會公益活動,不斷地塑造自身良好形象,培養客戶群,從而贏得競爭優勢”(曹越、趙西卜,2009:75~77)。從根本上講,企業的經濟責任和道德責任,二者并不沖突,都是企業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如何把握經濟責任和道德責任的邊界,就需要我們從產權視角予以研究。否則,過分注重經濟責任必將忽略企業是嵌入社會結構的這一事實;或者過分注重道德責任而走向另一個極端,國有企業改革研究就是對這一現象的現實解讀。

1.企業社會責任產權視角分析的必要性

計劃經濟體制下國有企業的一個標志性特征就是“單位制”,國有企業承擔的企業社會責任范圍無限擴大。一方面,“企業辦社會”表明企業不僅為職工提供了工作場所,而且還提供了全面的社會福利保障;另一方面,國有企業在資源分配上占有獨特優勢,即使在不產出利潤的情況下,企業仍能夠從國家得到資源上的補充。造成這種結果的根源在于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國有企業過于強調企業的道德責任,而忽視了經濟責任也是企業作為市場主體應該履行的一項重要責任。隨著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國有企業改制的進程日益加快,在這一過程中,企業越來越注重對經濟效益的追逐,并把其原來承擔的社會責任剝離出企業,導致職工權益受損,勞資沖突事件頻發。造成這一后果的根源則是企業過分注重自身的經濟效益,導致企業道德責任的缺失。隨著國企改制的深入及學者和政府相關層面對這一問題的重視,人們已經認識到職工權益是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一項重要內容。但是,從產權視角研究企業社會責任的成果較為貧乏,而從產權視角出發來研究企業社會責任無論對企業還是對企業職工都意義重大。

企業的產生是產權制度的安排。科斯在其《企業的性質》中通過分析企業在市場機制中的地位,闡述了企業是市場活動中的基本組織以及企業存在的必要性。他認為,市場的運行是有成本的,即存在“交易費用”,而企業的產生則是因為其能支配資源,節約某些市場運行成本。而科斯的《社會成本問題》則進一步分析了企業產權界限問題。他認為,由于交易費用的存在,不同的權利界定和分配會帶來不同效益的資源配置,所以產權制度的合理安排至關重要。可見,市場、企業、產權三者密切聯系,企業是市場制度的安排,更是產權制度的安排。

明確企業產權,能更好地界定企業社會責任。從產權視角進行企業社會責任研究對于明確界定企業的權利和責任具有重要作用。從上述分析可知,正是由于產權制度的安排,企業才能依照法律或制度在市場活動中行使權利,達到有效的資源配置。而產權制度不僅通過法律或制度規范企業的權利,同時也規范其應承擔的責任,因此,明晰企業產權關系,能更好地界定企業社會責任。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國有企業經濟效益低下的原因之一就是產權界定不清,相應的責、權、利無法落實,導致企業承擔了過多的社會責任,而承擔的經濟責任較少。盡管國有企業所具有的特殊屬性決定了其產權制度同市場上的一般企業有差異,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合理地設計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提高其運作效率,是極為重要的。

明確企業產權,能更好地維護職工權益。職工是企業不可或缺的生產要素之一,在生產過程中把勞動力使用權轉讓給企業,并通過與企業的產權交易獲得收益。當然,這種理論上的應然性判斷與實然性存在一定的差距,正如巴澤爾所說的,“人們可以界定產權,可以按照最有利的原則決定把產權界定到什么程度。在此意義上,產權總能得到最好的界定。然而,由于商品屬性很復雜,測定每種屬性都要付出成本,徹底界定產權的代價過于高昂,因此,產權從來不可能得到充分的界定”(巴澤爾,1997:159)。但是,清晰的產權界定至少能夠從法律上規范企業與職工的權利與責任,最大限度地保證職工權益。因此,明晰的產權界定能提高資源配置與使用的效率,更能確定企業與職工的權責,進而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

2.產權視角下企業社會責任的界定

關于企業社會責任內涵,大致可以分為一元企業社會責任和多元企業社會責任兩種類型。Milton Friedman等認為一元企業社會責任主要是指企業對利益最大化的追逐,這同經濟學家所說的經濟責任,或者企業的有限責任的含義基本一致。盡管多元企業社會責任與一元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有所差別,但基本都認為企業除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之外,還應承擔對員工、消費者、環境等社會公共利益的責任,如有些學者表述為經濟責任、法律責任、道德責任和慈善責任,有些則表述為無限責任,有些則表述為基本責任、中級責任和高級責任(陳迅、韓亞琴,1995)。

從產權視角對企業社會責任進行研究的文獻較少。有些學者從實證的角度對產權與企業社會責任進行了相關性分析,馮麗麗等學者通過國有和非國有產權性質分組的檢驗結果,證明了產權性質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有顯著影響。曹越等學者則從現代企業理論出發論述了“企業要履行社會責任,則必須正確處理好與最關鍵利益相關者(股東)的關系,也就是說要保護好所有者的產權”(曹越、趙西卜,2009:75~77)。初玉崗、黃如安等學者則對產權視角下的企業社會責任做了較為清晰的界定。初玉崗等認為,“所謂企業社會責任也就是企業與社會之間的產權邊界。在市場經濟中,產權是不同權利主體之間的相互關系,因而一切產權都包含權利與責任兩個方面。企業社會責任就是它們為實現最大化利潤權利而需要向社會各界承擔的各種責任的總和”(初玉崗、李艷麗,2007:73~77);黃如安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在一定的產權制度安排下依法行使法律賦予的各種權利時,所應承擔的相應責任或履行的義務”(黃如安,2008:115~117)。二者均從產權視角出發較為清晰地界定了企業社會責任,本書采用后者的定義。

學者們根據企業同不同產權主體的產權邊界,劃分了企業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初玉崗等認為企業社會責任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即企業與消費者及用戶之間存在產權邊界而應承擔的產出保證責任,企業與各種生產要素供給者之間存在產權邊界而應承擔的要素使用責任,以及由于受企業活動的外部性影響而應承擔的外部性責任。黃如安則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包括“改善市場機制的責任、解決外部性問題的責任以及調節資源配置的責任”(黃如安,2008:115~117)。

要求企業履行所有的社會責任顯然是不現實的,而且不同產權性質的企業在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時側重點也不同。但至少有一項內容是所有企業都應承擔的責任,即“除股東外,其企業要承擔的最基本的、最首要的責任是對員工的責任,即要維護職工的權益”(卜長莉,2012:74~80)。本書認為產權視角下企業社會責任的核心內容為企業對職工產權權益的維護。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田县| 大田县| 阜平县| 遂川县| 建昌县| 循化| 河北区| 贞丰县| 宁都县| 峨山| 峡江县| 汉寿县| 阳曲县| 尤溪县| 濉溪县| 马山县| 重庆市| 沽源县| 太谷县| 陈巴尔虎旗| 景洪市| 拜城县| 北海市| 江安县| 林周县| 惠水县| 芒康县| 孟州市| 绍兴市| 遵化市| 静宁县| 大英县| 宝山区| 黔东| 曲松县| 南平市| 呼图壁县| 周宁县| 洛浦县| 灵璧县| 鹿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