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言者說(叁):2016~2017政協(xié)提案小集
- 王名
- 3277字
- 2019-07-17 12:12:01
【編碼】2016-12
【案號】全國政協(xié)第十二屆第四次會議第2826號提案
關于推進國學教育的提案
【提案緣起】
這一提案是劉大鈞委員草擬并作為第一提案人提交的。盡管我對此提案高度重視并一直呼吁重視國學,但因專業(yè)領域有別,深感國學功力不足,不敢罔提。與大鈞委員十多年的神交使我耳濡目染了不少,每天晨練夜行中我們也在不斷討論。這次由他提出案由,我欣然贊同,一起討論修改,完成此案。
【提案正文】
所謂“國學”,是相對于“西學”而言的,也可以稱之為“中學”。它指涉的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思想文化之整體,是中華民族精神和文化之根本所在。面向大、中、小學生和社會大眾,廣泛而深入地開展國學教育,是全球化時代下挺立中華文化自覺性的必然要求,是樹立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化自尊從而走向文化自強的必由之路,也是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筆者根據(jù)多年從事古代經典教育之經驗和對國學教育現(xiàn)狀的調查了解,就當前如何深入推進國學教育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 設立國學一級學科,確立其在現(xiàn)代學科體系中的正當身份
國學是綜合性的人文學術系統(tǒng),既有經、史、子、集之分野,也有儒、釋、道三教之并立,又有義理、考據(jù)、詞章、藝術、經世之多種面相,與現(xiàn)代西方學術主導下的學科體系迥然有別。以作為國學之根基的“五經”之學為例,《詩》《書》《禮》《易》《春秋》共同構筑了博大精深的經學系統(tǒng),既包含了哲學思維、制度建構、倫理關懷,又包含了人格教育、性情培養(yǎng)和藝術熏陶,是整體性的人文教育,但在當今學科體系之下,五經之學被割裂到各個學科,處于從屬、割裂和邊緣化的尷尬境地。近年來盡管許多高校自主設立“國學院”從事國學研究和國學教育,但國學在現(xiàn)行學科體系中沒有合法身份,使得專業(yè)性國學教育的成果不能與現(xiàn)行學術評價體系和學科建設體系相契合,培養(yǎng)的國學人才也得不到教育部門和社會各界應有的評價和認可。
多年來,學術界諸多同人一直在呼吁設立國學一級學科,我們表示強烈支持。設立國學一級學科,將其納入現(xiàn)行學科體系之中,對于深入推進國學教育,培養(yǎng)國學人才具有根本性的意義,對完成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講清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任務,也將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
二 適應各層面的要求,改進教學方式,探索建立全方位的國學教育課程體系
目前大、中、小學的國學教育,基本上都處在自發(fā)的狀態(tài),缺乏統(tǒng)一的教學指導,既沒有系統(tǒng)的課程設置,更沒有編選系統(tǒng)性的教材。我們認為,應該著眼于中華歷史文化之實際,以儒家元典為主,組織專家編寫系統(tǒng)的國學教材,制定系統(tǒng)性的教學綱要,探索適宜于國學的教育方法,明確國學教育在各個階段的不同任務和目標。
傳統(tǒng)國學教育注重學生自我生命的體悟和實踐,其指向的是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和開放性思維的形成。可以說,國學教育恰好能彌補當今教育只注重“知識”而忽視“人格”的嚴重缺陷。所以,在大、中、小學教育中,國學應該處在更加重要的地位,其在課程體系中的地位,起碼應像目前作為必修課的英語一樣,也成為中國學生的必修課。同時在高考中適量增加國學考試內容,以高考為杠桿撬動廣大中小學從事國學教育的積極性。
三 加強國學人才培養(yǎng),建立系統(tǒng)的國學人才培養(yǎng)制度
目前開展國學教育的一大難題是師資力量的匱乏。當前許多中小學的國學教師,多由語文教師、歷史教師或政治教師充當,不得不承認此類教師中多數(shù)國學修養(yǎng)并不高甚或沒有國學修養(yǎng),很難真正勝任國學教育工作。因此,推進國學教育的當務之急在于國學教育人才的培養(yǎng)。
培養(yǎng)國學人才,除設立國學一級學科、在高等院校成立國學院以培養(yǎng)國學專業(yè)的大學生、研究生外,還應加強對廣大中小學國學教師的培訓,建立科學的培訓制度,不斷提高現(xiàn)有師資的國學素養(yǎng)。探索建立國學教師資格考試制度,設定從事國學教育的門檻,并形成一套與國學教育相適應的教師職稱晉升制度和國學學術評價體系,保障國學教師的正當權益。
四 重視民間國學教育,建立相應制度法規(guī),加強思想指導
近年來,在正規(guī)院校以外,民間國學團體日漸增多。據(jù)調查,民間國學團體成員來自社會各個階層,文化程度不一,各個年齡段皆有;其教學旨在通過國學增進人們對人生意義與價值的理解,重視生活實踐。多數(shù)學習者認為學習國學后自己的性情有了向好的變化,人文素養(yǎng)得到提高,精神境界得到提升。可見,民間國學團體對于優(yōu)化社會風氣、提升社會道德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但是受自身文化水平和經濟條件的限制,民間學術團體的組織者對團體的健康發(fā)展缺乏足夠的思想認識,其物質條件也是限制因素之一。
對此,政府可以組織學者智囊團開展與民間國學團體的交流活動,對民間儒學的發(fā)展提供指導意見,積極宣傳民間國學的學習模范并加以表彰與鼓勵,讓大眾了解國學、學習國學。更為重要的是,應該讓民間國學團體制度化、規(guī)范化,使合格的民間國學團體得到官方的認可。
五 加大對農村中小學國學教育的支持力度,保障農村國學教育有效實施
農村中小學歷來是教育發(fā)展不平衡鏈條上最薄弱的一環(huán)。由于相應教學條件和師資力量的缺乏,廣大農村中小學目前能夠開展國學教育的尚屬少數(shù)。因此,在國學教育問題上,政府應特別關注農村中小學國學教育的實施情況,加強對農村中小學國學教育師資、設施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使農村中小學的國學教育不落在城鎮(zhèn)中小學后面。
【提案結果】
該提案提交后,很快得以立案。推進國學教育對于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揚具有積極意義,也受到了媒體和公眾的關注和響應。2016年11月7日,教育部針對提案內容作了答復。首先,關于設置“國學”一級學科的問題。教育部認為,根據(jù)《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yǎng)學科目錄設置與管理辦法》規(guī)定,一級學科是具有共同理論基礎或研究領域相對一致的學科集合,具有確定的研究對象,形成了相對獨立、自成體系的理論、知識基礎和研究方法,一般應有若干可歸屬的二級學科,并已得到學術界的普遍認同。在201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修訂《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yǎng)學科目錄》時,對設置“國學”一級學科進行過論證,在學位授予單位和學術界中存在著較大爭議。主要意見是,當前需要加強的是國學教育,而不是設立“國學”一級學科。從目前情況看,這些爭議仍然存在,學術界尚未取得共識。我們將在下一次學科目錄修訂時,將有關建議提請專家研究,并在學科體系頂層設計時認真考慮。教育部支持有條件的高校自主設置國學研究方向或交叉學科,開展國學人才培養(yǎng)。其次,關于加強國學課程體系建設的問題。教育部稱,國家歷來重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在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階段專門設置語文、歷史、德育等學科,系統(tǒng)安排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內容。當前義務教育中的多項課程均對國學教育有所涉及。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階段還留出一定的課時空間由地方和學校根據(jù)當?shù)氐奶攸c和需要安排課程內容。許多地方和學校積極開發(fā)出如經典誦讀、文化專題研究、茶文化、京劇、國學等傳統(tǒng)文化特色課程,加強傳統(tǒng)文化教育,增強育人效果。同時,教育部還通過加強中小學書法教育來加強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育。再次,關于以高考為杠桿撬動廣大中小學開展國學教育的積極性的建議。近年來,教育部高度重視發(fā)揮高考命題的育人功能和積極引導作用,在高考命題中加強了“一點四面”內容的考查,即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依法治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創(chuàng)新精神內容的考查。在試題命制過程中,注重將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德育目標,滲透到不同試題中,形成濃厚的德育氛圍。最后,關于國學師資隊伍建設的工作。教育部高度重視國學師資隊伍建設,做了三個方面的工作:加強國學教育教師的培養(yǎng);提高師范生國學教育素養(yǎng);加大教師培訓力度。教育部表示下一步將繼續(xù)在“國培計劃”示范性項目中實施“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骨干教師培訓項目”,同時,大力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教師教育課程的進一步融合。
2017年3月,網易新聞轉載了《齊魯壹點》刊發(fā)的題為《國學教育迎來春天 傳統(tǒng)文化強勢復興》的文章。文章指出,教育部考試中心下發(fā)了《關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試大綱修訂內容的通知》,明確了2017年普通高考考試大綱中增加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考核內容。2021年中考考試大綱也將修訂,其中增加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考核內容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