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株潭一體化三十五年文獻選編
- 張萍主編
- 7957字
- 2019-07-08 17:14:14
在長株潭經濟一體化發展協調領導小組會議上的匯報
湖南省長株潭經濟一體化領導小組辦公室
湖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2006年1月5日
長株潭經濟一體化發展協調領導小組專題研究長株潭“十一五”規劃一體化問題,并根據湘潭會議精神,明確2006年各部門、地市的責任分工,必將對長株潭經濟一體化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下面我根據會議安排,匯報四個問題。
一 長株潭“十一五”規劃編制情況
《長株潭經濟一體化“十一五”規劃》,是繼“十五”計劃之后的第二個五年規劃,也是全省兩個“十一五”區域性專項規劃之一。省市都投入了較大的精力。
(一)規劃編制的背景和主要工作
這幾年省里對一體化的規劃工作很重視,借助世界銀行和國內外一流的機構,編制了1個總體規劃,即《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 6個專項規劃,即交通、電力、金融、信息、環保5個基礎設施和1個產業一體化規劃,2個專題規劃,即《長株潭老工業基地改造規劃綱要》和《湘江生態經濟帶開發建設總體規劃》,構筑了一個比較完整的規劃體系。這些規劃中,五個基礎設施規劃已實施五年,階段性目標基本實現,有待繼續深化;區域規劃和湘江生態帶規劃等規劃,時間跨度長達20年,需要在“十一五”具體落實。尤其國家和省對長株潭提出了新的定位和要求,作為湖南發展的核心增長極、中部崛起的戰略支點,需要通過“十一五”一體化規劃的編制,進一步理清思路,明確重點,引導三市行為。
為編制好該規劃,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部署,我們會同省直各部門、三市政府,主要抓了三項工作。一是抓規劃對接。把現有各項規劃的任務,與今后五年發展的要求對接。二是抓前期研究。組織省社科院、中南大學、湖南大學、湖南師范大學等單位的資深學者及其學術隊伍,集中研究了一體化的六個重大課題,聯合三市和省直有關單位全面分析“十五”一體化的進展,把握國內外城市群發展的動態。三是抓規劃溝通銜接。與全省、三市總體規劃,工業、交通等專項規劃反復銜接,向國家部委匯報,上門與省交通廳、環保局等部門溝通,多次召開三市、部門、專家等專題座談會。應該說,《規劃》集中了各方面的智慧。
在《規劃》編制中,我們注重了以下方面。一是把握“一體化”這個核心,不是把規劃作為一個對三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綜合,而是緊緊瞄準三市共同關注、單個市難以解決的問題,有利于整體競爭力提升的問題。二是突出空間概念,按“優先開發區、重點開發區、限制開發區、禁止開發區”四個類別,對長株潭進行功能定位和空間布局,使規劃落地。三是挖掘一體化的內涵,從區域布局、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市場、城鄉建設、社會發展等六大方面對一體化加以明確,并相應開發了一批重大項目,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基礎設施一體化標志性工程,產業發展、城鄉建設、社會發展等一體化的標志性工程正進一步銜接。四是著眼于加快“產業”和“人口”兩個集聚,做大做強長株潭城市群。五是為了使一體化取得更大的突破,注重體制創新,力求發展與改革有機結合。
(二)規劃的現實基礎、面臨的新形勢和奮斗目標
現實基礎?!笆濉庇媱澋闹饕繕嘶緦崿F,GDP年均增長13.2%.2005年,三市人均GDP是全省的1.9倍,以占全省13.3%的土地、18.9%的人口,實現了占全省38%的GDP、35.7%的財政、49.6%的投資、65%的高新技術產值、77%的進出口。核心增長極的功能初步發揮,產業集群化發展初顯雛形,基礎設施條件不斷改善,重大項目建設取得積極進展,“融城”效應日益顯著。這是“十一五”發展的堅實平臺。
面臨的新形勢。從新階段、新機遇、新挑戰來把握。新階段,長株潭經濟一體化已從“總體規劃引導,基礎設施先行,重大項目跟進”進入“規劃實施、重點突破、全面推進”的關鍵時期,省里提出把長株潭打造成全國有重大影響的城市群,發展的要求更高、涉及的領域更廣、攻堅的任務更重。新機遇,國家把城市群作為城鎮化的主體形態,并實施中部崛起戰略,“十一五”,繼續把長株潭作為全國“十大”重點發展城市群之一,省里規劃明確提出把長株潭城市群放在全省龍頭地位。新挑戰,在武漢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快速推進的同時,作為國內實施一體化最早的長株潭,率先突破、保持領先的壓力很大。
主要目標。根據長株潭率先發展的要求和現實可能性,提出三類重要指標:一是經濟總量和結構,要求GDP年均增長高出全省3個百分點,達到13%,經濟總量占全省的42%;結構進一步提升,工業為主體的第二產業占到GDP的50%;城市化水平達到57%以上。二是環保和生態。根據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提出重點污染源得到有效治理、空氣質量穩定在三級以上、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95%、人均公共綠地9平方米等。三是一體化。對“六個一體化”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在國土、環保、海關、質檢等方面,逐步實施一體化管理。
(三)規劃的主要內容
著重推進“六個一體化”:一是區域布局一體化。整個長株潭三市的城鎮結構,以京廣鐵路、京珠高速為南北主軸,以319國道、320國道和上瑞高速公路為東西次軸,以湘鄉—韶山公路和106國道為南北輔軸,形成一個“冉”字形結構。核心區,為“一主兩次環綠心”的結構,“一主”為長沙城區,“兩次”分別為湘潭城區和株洲城區,中間為生態綠心。并對核心區進行了開發定位。
二是基礎設施一體化。在原“交通同環、電力同網、金融同城、信息同享、環境同治”的“五同”基礎上,根據形勢發展提出了“新五同”建設。
交通同網。跳出環的概念,除了加快長株高速、長潭西線、醴潭高速等建設,形成三市高速環線外,大力推進城際軌道交通、湘江沿江防洪景觀道路、公交一體化、鄉村公路建設,形成三市內部發達的路網。同時,抓緊實施武廣客運專線、潭衡高速、湘江長沙綜合樞紐、株洲航電樞紐、黃花機場擴建等重大工程,形成立體的對外交通網絡。
能源同體。一方面,繼續強化長株潭500千伏受端環網、220千伏雙環網,推進新一輪城市電網改造、完成縣城和農村電網三期改造,建設湘潭電廠二期、黑糜峰抽水蓄能電站、長沙電廠等。另一方面,建設三市成品油、天然氣等輸送管道,擴大天然氣使用,拓展能源的供求結構。
信息同享。包括推進通信一體化,力爭三市統一區號、通信同費;推進信息平臺一體化,在全省七大平臺建設中走在前列,實施三市電子政務系統互聯互通,整合三市廣電資源,實現三市“一號通”、“一卡通”、“一碼通”。
生態同建。著眼于區域發展的可持續性,共同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水源、森林、濕地等重要資源。森林覆蓋率達到55%,城市建成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9平方米。
環境同治。嚴格實施《湘江生態經濟帶建設保護辦法》,建立上游對下游水質的責任制度,實行污染物達標排放和總量控制制度,對化工、冶金等重點行業,株洲清水塘、湘潭岳塘等重點工業區,加強整治,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加快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站建設。到2010年,三市城市污水處理率、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80%、90%以上,分別高出全省20和30個百分點。
圍繞“新五同”建設,規劃提出了湘江沿江防洪景觀道路、湘江開發、長株潭城市大外環、長株潭城市軌道交通、武廣客運專線長沙和株洲站、黃花機場擴建、公交一體化、通訊同城、環境治理、綠心保護等基礎設施十大標志性工程,這是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抓手。
三是產業發展一體化。這是長株潭的優勢,也是全省的希望。要抓緊建立“優勢地區牽頭、跨市分工協作”的發展機制,著力優化產業布局和園區布局,集中打造“兩基地、一中心”,加快形成三條經濟帶。
兩基地,一是中部先進制造業基地。重點發展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新材料、鋼鐵有色、生物和醫藥、食品加工等六大產業集群,力爭到2010年,三市裝備制造、電子信息銷售收入分別超過800億元,新材料過700億元,食品加工過600億元,鋼鐵有色過400億元,生物和醫藥超過300億元。二是現代農業示范基地,發揮農業科教資源豐富、城鄉結合緊密的優勢,依托龍頭企業,抓好優質水稻、花卉苗木、有機茶等基地建設,發展都市農業。
一中心,即區域性服務中心。挖掘中心城市潛力,把長株潭打造成國家區域性現代物流、商貿、科教、文化、旅游、娛樂等綜合性現代服務中心。
三條經濟帶,包括作為中軸的湘江生態經濟帶,湘江西岸的高新技術產業帶,湘江東岸的先進制造業產業帶。
四是城鄉建設一體化。把推進城鎮化進程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提高城市群吸納農村人口的能力,支持并帶動農村地區發展。包括三大建設,一是城鎮建設,三市城區要加快相向發展,縣城既要配套長株潭三市,又要相對獨立發展,城鎮特別是核心區的29個小城鎮,要積極承接城區產業和要素的轉移。二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全省率先建立以城帶鄉的新機制,抓好中心村鎮規劃建設,加強沼氣、村莊主干道硬化、飲水安全等工程,加緊實施韶山“五個示范工程”。三是湘江生態經濟帶建設,按照《湘江生態經濟帶開發建設總體規劃》和《建設保護辦法》,規范開發,加強保護,使之真正成為連接三市的生態經濟走廊。
五是市場一體化。推進商品市場一體化和資本、土地、技術、人才、勞動力、產權等要素市場一體化。盡快實現“四個統一”,即統一市場布局、統一市場交易平臺、統一中介服務規則、統一市場監管,實現三市交易的同城化。重點建設十大物流項目,努力形成5個過100億元的大型商品市場,4家過30億元、7家過10億元的流通集團。
六是社會發展一體化。就是要通過建立統一布局、資源共享的機制,推進三市科技、教育、衛生、體育、社保等一體化??萍迹⒁慌部萍紕撔缕脚_,打造一批國家級研發創新基地和產業化基地。教育,共建有國際影響的大學群。社保,逐步提高統籌層次。對文化、體育等公共事業,要統籌設施建設,構筑繁榮、和諧的新型城市群。
規劃的保障措施,重點是四個方面。一是深化改革,積極探索適應跨區域管理的模式,塑造體制優勢。二是擴大開放,發揮對外開放的窗口和主力作用。三是加大投入,尤其對有利于三市一體化發展的重大項目,省市加大融資力度,共同推動。四是加強協調,確保一體化發展戰略措施的落實。
以上是規劃的簡要情況。按照全省規劃編制的部署,我們在多次修改完善規劃文本的基礎上,近期組織省內對長株潭經濟一體化研究較深的專家,對規劃文本進行了評審??傮w上,專家對規劃給予了較高的評價,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見?,F在提交領導小組會議的文本,已根據專家意見進行了修改,請各位領導審議。
二 三市“十一五”規劃的銜接情況
經濟一體化,首先規劃要一體化。我們與有關部門及三市,進行了多層、多項、多面的銜接協調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目前,三市規劃即將進入人大審查程序,有必要集中進行一次部門銜接。按肖捷常務副省長指示,我們于12月20日,將三市的規劃、一體化規劃和區域規劃文本,一并送達有關部門和專家,并于12月30日召開了部門、專家座談會,專門聽取意見。我們對這些意見和建議,結合我委的研究,進行了整理歸納。
總體上,大家認為,三市規劃貫穿著中央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符合省委省政府打造戰略增長極的意圖,體現了全省加快推進以工業化為核心的“三化”戰略,提出的發展目標、重點任務、保障措施等,既考慮了全省發展大局,又立足市情實際,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是比較成熟的規劃。在充分肯定三市規劃的同時,部門和專家對三市規劃,也提出了一些意見。需要說明的是,由于這些意見是針對12月20日下發的文本提出的,這段時間三市加班加點作了不少修改,其中有些修改我們已經掌握,就不再提出。意見主要有6個方面:
(一)關于發展思路
加快長株潭經濟一體化,是省委省政府打造增長極的重大戰略,也是三市“十一五”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一個重要背景。三市規劃都強調中部崛起、泛珠合作等重大機遇,但對長株潭經濟一體化談得不多,建議把它納入三市規劃的指導思想和發展戰略,以體現一體化在三市發展戰略中應有的位置。
(二)關于發展指標
有三大指標需進一步研究。
一是經濟指標。按照省委《建議》, 2010年長株潭經濟總量要占全省42%以上。目前全省確定的“十一五”總量指標為10600億元,這樣長株潭總量要達到4452億元,而三市規劃數為4400億元,尚有52億的差距。速度方面,全省是10%,長株潭要高出全省3個百分點,三市“十一五”規劃目標分別為13%、12%、12.5%,綜合起來為12.7%,適當加點勁,13%的目標應該是可以實現的。投資方面,“十五”中三市都超過20%,平均31.5%,但“十一五”中三市均只提15%,恐難支撐經濟增長。建議進一步測算。
二是城鎮化指標。按照全省“十一五”規劃,2010年城鎮化率達45%,未來5年城鎮人口增加600多萬。我們在一體化規劃中提出到2010年,長株潭的城鎮化率達57%,比“十五”提高9個百分點,城鎮人口要增加160萬,但從三市指標看,到2010年,三市建成區人口435萬(長沙245、株洲100、湘潭90),相對2004年,六年僅增加84萬,而“十五”前四年,三市城區人口增加了97萬?!笆晃濉笔浅擎偦募铀倨?,三市城區人口指標應該還可以定高一些,初步測算,建議2010年增加到500萬。
三是環境保護指標。三市指標設計不一致。長沙提城市空氣污染指數、城市污水處理率;株洲提城市空氣、水環境質量達到區劃標準,工業廢氣、廢水排放達標率;湘潭提城市空氣質量達標率、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和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建議按省“十一五”規劃,統一口徑。此外,上游的株洲、湘潭的垃圾無害化處理率較低,應下大力氣提高。
(三)關于空間布局
目前三市規劃一個共同的亮點,就是十分重視空間布局,但在空間協調上研究不夠。城鎮體系,按照《區域規劃》,長株潭城鎮布局是一個“冉”字形空間結構,核心區包括3主4次15片區29個小城鎮。對這些組團,《區域規劃》都有相應的定位,三市要與之協調。相向發展,三市在保護好綠心的前提下,要優先發展相向片區組團,突出暮云、黃興、白馬、云田、九華、易家灣等重點鎮。建議三市規劃在城鎮空間布局、功能區劃上進一步落實。新農村建設,從發展基礎和條件看,三市應在全省新農村建設中走在前列。目前三市規劃力度不夠。建議進一步做好規劃、突出重點、辦好試點、分步實施。
(四)關于基礎設施
從基礎設施的全面對接和共建共享考慮,交通同網方面,三市對長株潭城際和城市軌道交通、交通大外環、公交一體化、對武廣客運專線新長沙站和新株洲站、公交一體化零距離換乘樞紐等,規劃不夠,或未作相應規劃。信息同城方面,建議三市把通訊一體化、信息平臺一體化等,列入規劃。環境同治方面,按照《區域規劃》,在核心區東部規劃了一座服務三市的大型垃圾綜合處理廠,建議在規劃中予以考慮。同時,隨著污水處理廠的建設,污泥處理勢在必行,應對三市的污泥處理進行統一規劃。有關污水、垃圾處理規劃項目,建議按照共建共享的原則加以整合。對水、氣、固體廢棄物等重點污染物,對化工、冶煉等重點行業,對清水塘、竹埠港等重點區域的治理,建議提出具體的目標、時限和措施。生態同享方面,目前三市核心區外圍生態綠環、生態隔離帶、近郊景區、濱江景觀帶等正遭蠶食,建議三市高度重視,并落實到規劃中。
(五)關于產業發展
主要有五點意見。第一,三市都強調要建設先進制造業中心、物流中心等等,建議突出各自的特色和在整個區域內應扮演的角色,搞好定位。第二,在具體布局上,強調自身優勢多,但從相互間的關聯、協作、一體來考慮,哪些自己唱主角、哪些自己當配角,規劃不夠。比如汽車,三市如何確立各自的重點產品、發展一體化的零部件集群,建議進一步研究。現代物流,缺乏明確分工。建議長沙突出機場、港口、鐵路、公路等綜合交通優勢,強化綜合物流功能,株洲、湘潭則強化專業性,合力把長株潭建設成為國家級區域現代物流中心。生物技術,長沙擁有國家生物產業基地,株洲、湘潭也有不少有競爭力的企業和產品,建議研究如何與長沙研發機構和骨干企業加強合作。等等。第三,建議株洲、湘潭在推動化工、冶金等有一定實力、但是污染較重的產業轉型上,進一步加大力度。第四,根據城市群空間布局的要求,長株潭重點打造湘江西岸高新技術產業帶、湘江生態經濟帶、東部制造業產業帶三條經濟帶,集中建設一批專業園區。但三市還一定程度存在低水平同構,建議在規劃中進一步突出專業化園區建設。第五,建議三市作為湖南科技資源最豐富、產業基礎最雄厚的地區,更加關注對引領未來的戰略性產業的開發。
(六)關于體制改革
改革是促進長株潭經濟一體化的動力。三市規劃對體制改革都作出重點部署,但從“一體化”角度、解決深層次的體制機制問題不夠。比如在整合行政職能、消除行政壁壘,推進三市要素市場一體化、共建科技創新平臺、共享教育資源,解決農民工的住房、戶籍、子女就學問題等等,目標不夠明確,措施上也還不到位。建議三市協同推進改革,為長株潭一體化提供有效的體制保障。
三2006年重點任務及職責分工
(一)提出過程
湘潭會議以后,按照伯華省長指示,我們根據湘潭會議省領導講話的主要精神,以及6市和各部門推進長株潭一體化及“一點一線”地區發展的計劃安排,篩選了200多項任務。在此基礎上,經與有關部門和6市反復銜接,整合成七大類48項,形成了一個2006年重點任務分工的征求意見稿。經委辦公會討論修改后,向省直部門和6市共發出征求意見函42份,反饋了40份。后又分兩次召開相關省直部門和6市座談會,充分聽取意見。經過多次銜接、修改完善,形成了目前的《職責分工(代擬稿)》。
編制過程中,我們始終注意充分尊重當事市或部門的意見。共收到108條意見,其中沒有具體意見的9條。我們對所提的99條意見進行了認真研究,吸納了73條,對26條未采納的意見,我們在《意見采納情況匯總表》中說明了理由。
(二)主要內容
《職責分工(代擬稿)》共分7大類,43項。一是規劃工作。提出了“十一五”規劃的銜接、規劃立法等3項任務;二是產業發展。包括重大項目布局、優勢產業發展、科技攻關、現代物流、循環經濟等9項任務;三是基礎設施。圍繞建設一批“一點一線”基礎設施大工程和長株潭十大標志性工程,提出了交通、能源、環保、城建等項目及政策,共6項;四是新農村建設。重點是確定一批新農村建設示范點,推進韶山小康示范市和“一點一線”地區小康示范村建設、經濟強縣建設等3項任務;五是招商引資。包括提出一批引進戰略投資者項目、利用國外貸款、郴州出口加工區建設等5項任務;六是社會事業發展。包括建設一批社會事業發展重大項目、社保、促進教育發展等4項任務;七是長株潭經濟一體化專項。提出了13項任務。包括區域相向發展、體制創新、公交一體化、通信同城、世行貸款項目建設等重大專項。
請領導小組審議。
四 幾點建議
第一,關于《長株潭經濟一體化“十一五”規劃》。建議由我辦根據領導小組意見修改后,提交省政府審查批準。
第二,關于三市規劃。建議三市根據本次會議精神,對《規劃》進行修改后,報地方人大審批,有關經濟指標,要根據2005年的實際值進一步測算調整。
第三,關于重點任務職責分工。建議由我辦根據本次會議意見,對《職責分工(代擬稿)》修改完善,報省政府,以省政府文件下發,作為2006年長株潭及“一點一線”地區工作的重要指導文件和考核依據。
第四,關于長株潭城市群申請納入國家綜合改革試驗區。國家為深化改革,加強探索,已將上海浦東列為國家綜合改革試驗區。目前全國已有10多個省市向國家提出申請。我們已將長株潭綜合改革試驗區申請納入國家試點的要求,口頭向國家發改委做了匯報,他們很有興趣。建議按照國家發改委的要求,仿照其他省市形式,以省政府文件向國家匯報。
第五,建議加強對長株潭一體化兩個專項的領導。根據去年湘政辦32號文,由省建設廳牽頭的公交一體化和由通信管理局牽頭的通信同城,在推進中都遇到了一些困難,請領導小組加強領導,年內務求突破。
第六,在編制一體化規劃的過程中,感到有幾個方面還需進一步突破。一是市場一體化,如何規劃布局三市物流,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建議省經委盡早作出規劃。二是社會發展一體化中,如何切實推進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社保等方面的一體化,還需進一步深化,建議相關部門分別研究,提出操作方案。
第七,建議建立三市黨政聯席會議制度,先從長沙開始,三市輪流牽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