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1978~2018)
- 蔡昉等
- 3037字
- 2019-06-26 19:34:15
四 在改革和發展實踐中創新和完善宏觀經濟政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逐步增強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不斷健全宏觀調控體系,調整完善宏觀經濟政策,成功應對了1978~1996年短缺經濟條件下投資消費雙膨脹導致的經濟過熱和嚴重通貨膨脹,1997~2012年有效需求不足背景下經濟下行壓力、亞洲金融危機和國際金融危機等造成的嚴重沖擊,以及2013年以來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換擋、結構調整陣痛和前期政策消化“三期疊加”的挑戰,促進了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一)經濟體制改革是宏觀經濟政策演進的基本脈絡
科學有效的宏觀調控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著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體制深刻變革,中國宏觀經濟政策在實踐中創新和發展。特別是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后,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的宏觀調控政策體系在實踐中不斷發展。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把建立和健全宏觀調控體系作為五大支柱之一。經過1993年后的宏觀管理體制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任務,把更大程度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健全宏觀調控體系作為重要內容。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為創新和完善宏觀經濟政策體系提供了制度保障。
過去近40年,特別是黨的十四大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目標以來,中國立足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根據國情合理借鑒市場經濟國家理論和經驗,逐步形成了以國家發展規劃為戰略導向,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與產業政策、區域政策等相互協調的宏觀調控政策體系。但也要看到,宏觀調控在實踐中仍然面臨一些問題,缺乏體現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調控指標,市場化調控工具尚不完善,行政干預手段使用仍然較多;政策之間效果抵消或負面效應疊加時有發生,調控決策及其實施的規范化、機制化建設滯后,政策傳導機制不暢;宏觀調控政策實施的法律保障和權威性、執行力不足等。這些問題的存在,影響了宏觀調控的科學性、有效性。隨著市場配置資源作用不斷增強、宏觀調控實踐不斷豐富,現有宏觀調控政策體系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和完善。
(二)在改革和發展實踐中創新和完善宏觀經濟政策
從過去近40年宏觀政策的演進中可以看出,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的目標定位具有服務國家中長期發展戰略的特征,這與中國作為后起的追趕型經濟體加快工業化、現代化進程是分不開的。在宏觀經濟政策框架中,增長和就業往往是首要目標,物價穩定和國際收支平衡是次要目標。為了實現增長和就業目標,宏觀政策調控主要著力于投資和出口,在政策組合中往往是以具有結構效應的財政政策為主導,作為輔助性的貨幣政策也是以非市場化的數量型工具為主。2017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九大,做出了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大判斷,這對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
1.更加注重質量和效益的調控目標
長期以來,中國宏觀調控目標是經濟增長、物價穩定、充分就業和國際收支平衡。隨著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宏觀調控要充分考慮經濟發展從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率型轉變的要求,更加注重質量和效益的調控目標,按照質量優于速度的原則,在明確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的同時,把充分就業、物價穩定、金融穩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今后一個時期,尤其要針對實體經濟盈利能力下降、金融“脫實向虛”、資產泡沫和風險聚集等問題,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2.更加注重從投資導向轉向消費導向
長期以來,中國經濟發展投資主導特征十分明顯,穩投資成為穩增長的重要條件。但從2009年以來,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已連續8年回落,對經濟增速的貢獻持續下降。與此同時,2015年以來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則穩定在50%以上。投資增速下降、消費貢獻上升、國內市場擴容,標志著中國經濟增長對投資的依賴度下降,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主導作用日益明顯。宏觀經濟政策的著力點應該從投資導向轉向消費導向,更加重視消費結構、消費周期等方面的一系列新變化,創新宏觀調控方式,更多采取間接性、引導性調控手段,構建適應消費主導時代的宏觀經濟政策體系。
3.更加注重拓寬財政政策作用空間
中國宏觀經濟政策體系中,財政政策具有更重要的地位。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市場主導型結構調整路徑,要求改變運用財政資金直接推動結構調整的做法,增加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和社會安全網方面的支出。在財政收入方面,要降低企業稅費負擔,降低社會保險費,清理各種不合理收費,營造公平的稅負環境。這就要求,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并提高財政資金利用效率,同時從調整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結構、構建地方主體稅種等方面改善政府中長期收支平衡,為發揮財政政策作用拓展空間。
4.更加注重完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
長期以來,中國貨幣政策具有價格型和數量型手段、市場化和非市場化政策工具綜合使用的特點,根源在于利率傳導機制不健全。隨著中國國內金融市場機制和金融機構治理的不斷完善,貨幣政策的傳導渠道更為通暢,加之中國和世界的聯系更加緊密,人民幣國際化背景下資本雙向流動更加頻繁,原來一些行之有效的數量型政策效力趨于下降,而價格型政策的傳導機制并不健全,要求完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構建目標利率和利率走廊機制,推動貨幣政策操作從數量型工具為主轉向以價格型工具為主。
5.更加注重加強政策協調配合
中國特色的宏觀經濟政策體系,既要發揮財政、貨幣政策的主導作用,同時又要促進財政、貨幣政策與產業、區域等政策的協調配合。這就要求建立健全重大政策統籌協調機制,加強財政和貨幣政策協調配合,實現財政與貨幣政策的協同效應,避免政策效力過度疊加或相互抵消,形成政策合力,提高宏觀調控效率。同時,還要加強財政、貨幣政策與產業、區域等政策的協調,增強宏觀經濟政策體系的有效性。
6.更加注重合理引導市場預期
隨著經濟市場化進程不斷深化,市場主體日趨多元化,對政策信號更趨敏感,對市場預期管理的要求越來越高。過去幾年,我國股市、匯市、房市、債市都出現過波動,各類風險的傳導性也在增強,市場預期更加敏感。要更加注重市場預期管理,加強與市場主體的溝通交流,提高政策透明度,重大政策出臺或者發生重大突發事件時做好權威解讀工作,讓市場主體能夠更好地理解政策意圖,防止發生誤判,避免市場出現過度波動,增強在復雜局面下引導預期、管控風險的能力。
7.更加注重建立健全決策支持體系
加強經濟監測預測預警,提高國際國內形勢分析研判水平。強化重大問題研究和政策儲備,完善政策分析評估及調整機制。加快完善統計法規和制度,加大對統計數據造假行為的懲戒力度。建立現代統計調查體系,推進統計調查制度、機制、方法創新。注重運用互聯網、統計云、大數據技術,提高宏觀數據信息及時性、全面性和準確性。加快完善政府信息共享平臺,增進信息實時共享和互通,打破政府部門信息孤島。
8.更加注重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
隨著中國經濟體量增大和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中國與全球經濟的互動性明顯增強。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不僅對全球經濟的“溢出效應”開始顯現,而且“邊際效應”影響也在增大。要密切跟蹤國際經濟金融形勢和主要經濟體宏觀經濟政策變化,主動加強與主要經濟體和國際機構的溝通對話。與此同時,充分利用中國經濟體量增大、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上升的契機,主動創設議題,逐步完善多邊或雙邊協調機制,增強在內外互動條件下駕馭經濟、應對外部挑戰的能力。